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先锋立潮头 | 150万平方米,近1500天…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这个项目太惊艳,你去过吗?

更新时间:2023-01-28 10:02:25    内容来源:萧山网   

2022年9月22日,杭州亚运会重要基础配套项目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当天13:15,南航CZ3863航班从广州飞抵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场以民航界最高礼遇“过水门”仪式迎接这首个进港航班。

image.png

为了这一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建设项目工作人员奋斗了近4年。

自2018年10月正式开工以来,项目经历过疫情、极端天气、技术等重重考验,他们身上的那根弦绷着没松弛的时候,直至现在,还有部分工作人员仍坚守在机场运行维保的岗位上,“压力好像从接到通知起就没卸下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指挥部工程一部部长李晓富回忆,“我们整个三期建设项目不简单也不容易。”

建筑的故事因建设者而有了别的一层意义。现在回头看,那些日夜凝固的心血终以钢筋水泥的形式覆盖在这片土地上,这是独属于工程人的风景。

1

2017年,李晓富接到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建设项目通知。此前,他只接手过以万平方为计数的项目,而新航站楼(T4航站楼)设计总建筑面积就有约72万平方米,相当于现有T1、T2、T3面积总和的两倍。

他没敢想这样的任务会交到自己手里。像三期建设项目这般规模大、施工复杂的,哪怕放在浙江省,也是首次。

“当时就觉得是一场挑战。”曾有人评价李晓富,做事实在,像只黄牛只知埋头拉车,或许正是这样“扎实”的性格让他没有过多的考虑,带着去闯一番的心态,加入这场漫长的“起飞航道”。

李晓富主要负责新航站楼(T4)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可行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的招标……项目前期准备时,考虑到航站楼前的停车场需要拆除,新建航站楼的位置有两个人工湖,对应需要解决道路车辆停车、排水等多个问题,甚至还要延伸到诸如管线的细节状况。

每一个环节,也许都要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这对负责人有极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相关流程,同时还要对其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并掌握。

这个岗位需要一个对机场情况了如指掌的人,他刚好符合。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十七年的驻扎经验,让他对这里的角角落落,小到一扇门,一条路,都一清二楚。

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对项目进程的把握。“我们有一张总施工进度计划表。”李晓富说,工程建设本就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涉及人员、材料、资金等方方面面的投入,“我们基本天天在现场,去掌握各个区域、各个施工过程中的情况,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

2

项目工地上的每个足迹都是他们获取资料的印记,若是要往细了说,每张计划表都有对应的销项清单、责任清单,每个节点该完成的任务一个都不能少,哪怕是“想方设法”也必须完成。

人不够?那就采用三班倒,或是加人、加钱的法子;疫情外省材料无法配送?政府协调开通“绿色通道”;水泥买不到?找各种途径解决这一难关……

但即使是在如此快的行程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的质量依旧做到了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能够对其佐证的例子,便是新航站楼(T4)的设计落地。

新航站楼(T4)以西湖荷花“接天莲叶、出水芙蓉”的典型意象为设计主题,结合建筑结构设计、空间采光、通风等性能优化,形成航站楼主楼荷花形立柱天窗与中心荷花谷,处处呈现包容与精致。

图片

美的创造,背后是反复精心的打磨。

“我们要通过技术,把这些铝板拼成荷花、荷叶的造型,幅度、缝隙都很有讲究。”为此,他们成立了专班小组,从设计到生产,一点点让美学理念在冷硬的钢筋上呈现。

电脑上的模拟是第一步,现场的生产是第二步。团队特意到生产的厂家实地考察,等做出1:1比例的模型后,再请设计师现场指导,根据其提出的问题,返厂,重新生产,一步一步磨炼出最佳作品。

成型不过是闯过了第一关,由于三期项目都是在不停航的情况下进行,这就导致场地制约得厉害,工期越到后头,场地越局促,材料没法周转,他们只能在外头租了块10万平方的场地用于加工,再运进工地里直接安装。

图片

李晓富形容,整个建造就像是叠模型,没有多余的空间能施展,“可能只有五个平方,你同时要进行开挖、施工、导改,所以我们必须先把巨大的项目抽丝剥茧,形成一个个小的行动目标,全部把它剖析到位,才能付诸实施。”

3

仍会有些无助时刻。2018年11月,那是三期项目正式开工后的第一个月。连续的降雨让灰蒙的色彩笼罩萧山,也让刚处于火热开工状态的工地陷入僵况。

对于施工而言,雨水的到来着实“不符时宜”,睁眼闭眼,李晓富都能感到金钱和时间的流逝,“心里着急,天天急得觉也睡不好。”露天的工地受雨水影响极大,需要排水,采取降雨措施,这就意味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本的工期就紧凑,雨一下,更是耽搁。

“还是得想办法干。”塘渣多添些,材料铺厚些,只是雨下大了,工程也“束手无策”,只能盼着在后头的时间里,把进度“抢”回来。

那段时间,整个指挥团队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没能休息好,而此般状态也是近四年的常态。从单休到以单位为“家”,李晓富回忆,整个工期所有工作人员都“绷”得紧,每天不是现场就是在会议室讨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大脑除了工程,其他什么东西都装不进,“很多都是棘手的事情,反正就克服困难,把事情干完才是王道。”

在他的描述下,整个工期呈零散的节点缓缓浮现。那些日夜,只有身处其中,方知简短的话语背后,咽下了多少酸甜苦辣。他很少在建设过程中表露这种情感,这是不必明说的坚毅。

此外,三年的疫情防控,对于项目建设来说,又是一场空前的挑战。交通封锁、工人停滞,且机场疫情的防控更是重中之重,一个阳性病例,会波及到整个航空的运行。

一个字,难。三期项目顶峰时期有上万工人齐聚,这些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又有阶段流动性——每个装修阶段,都会有不同工种的工人进场施工。无疑,这会让疫情的风险指数直线上升,工作人员一份精力掰成多瓣,既要控工程,又要抓防控。怎么来?选择谁?他们做了要进场的工人来源、人数等统计,优先选择低风险地区的工人,确保疫情防控零感染的情况下,不耽误工期。

“那段时间,听到哪里出了疫情,心里都要跳一跳。”李晓富说,“就怕我们整个工程受影响,材料、工人进不来。”

2022年4月,项目接近尾声,工地上愈显忙碌,调试、巡查、整改,李晓富几乎“住”在现场,脚后跟落在地面的数字超5万,酸痛不及喜悦,看着眼前的航站楼,回想起一千四百多个日夜,难言内心激动,他坦言,自己有时会忍不住落泪,那是高兴的泪水。

通过验收不是结尾。“建成之后,我们也在反复总结过程中一些新的方式和遇到的教训,希望总结出来后,能够给全民航的工作人员参考,也能给全国各地的机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李晓富说。

2022年9月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试运行,李晓富自费买了飞向南宁的首趟航班机票,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和以往不同的心情——那种心情无法单用“激动”一概而论,更难以用言语表述。

图片

旁观者只能透过数据了解这一项目的巨大成就,新建建筑物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以上;投入使用后,配合既有的3个航站楼,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可满足9000万人次……

旅客拖着行李在新航站楼(T4)步履匆匆,坐上飞机从航道跃于云端,高度不断攀升,下方的风景逐渐远去,再向前看,是更广阔的空间与未来。


作者:记者 林青颖 王淑靖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