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双十一期间,每天要收上千个快递!这份“从古到今”的职业真实情况是……

更新时间:2022-11-17 09:37:42    内容来源:萧山网   

晚上十点,萧山大街小巷的灯光渐次熄灭,白日里熙熙攘攘的城市重回宁静。

北干街道知稼苑小区的北门,还有零星的行人与车辆进出,一闪而过的车灯打在小张和小庞两夫妻覆着薄汗的脸上。

他们如同辛勤的工蚁一般,埋首于几个快递货架间,不厌其烦地逐个分拣整理着这些或大或小的纸箱。


“驿站”的古今变迁

两周前,双十一的号角正式吹响,这是一场上亿人在网络上的狂欢。结算,付款,手指在屏幕上的点击仿佛也同时按下了某个神秘的加速键。

穿着各色制服的物流小哥们匆匆穿梭于小区、写字楼之间,即使已经一刻不停地奔走在路上,但骤然暴增的订单仍让他们分身乏术。这时,便有一群人,充当了他们与顾客之间的中转站,将配送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这个中转站便是人们口中的快递驿站。

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驿站,汉语词语,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如今,物流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快递驿站一行的兴起,也赋予了驿站一词全新的含义。

快递员们将一个区域的快递集中地运送到快递驿站中,驿站的工作人员按照日期、门牌号和收件人分类整理,录入系统,系统会自动通知收件人前往驿站拿取快递。

针对挨家挨户的配送方式来说,这样的举措着实大大提高了快递配送的效率。于是,在小区、写字楼这类人员密集之地,快递驿站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天收件千余个

小张和小庞两夫妻是河南人,他们在开驿站之前主要的经济来源来自小张时不时送点货的报酬。琢磨着送货这门生意终究不稳定,常和快递员打交道的小张便有了开家快递驿站的想法。

虽然分拣快递的工作比较繁琐,但是总归无需东奔西跑,收入也相对稳定,两夫妻一合计,都觉得对他们来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萧山城区的各个小区都逐渐引入了丰巢快递柜或快递驿站等快递中转站。

知稼苑小区也是如此,但由于居民数量太多,虽然东门、西门、北门都设置有丰巢快递柜,还是无法满足小区内的快递存放需求。

一次送货时,小张听说了这一点,便觉得在这里开设快递驿站十分合适。经与小区居委会沟通后,今年上半年,小张和小庞租下了小区内的一个铺面,正式开起了快递驿站。

问起驿站的日常工作,小庞用寥寥数语向记者概括。每天早上十点到晚上九点,快递员会将分管片区的快递运送到他们的驿站内,随后她便逐个录入快递,并分拣到货架上,等收件人收到取货通知来到驿站,他们再根据取件码找到快递并交付。

图片

图片

日复一日的重复式操作听起来很单调,做起来也确实枯燥。在双十一物流订单骤增的背景下,更是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小庞说,之前快递每天能有五百多个,双十一期间飙升至每天一千多个,她和小张已经连续半个月每天都忙到晚上十点多了。

所幸,由于驿站开在小区内部,房租较为低廉,不至于给他们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因此驿站的收入覆盖了成本后还能有一些结余。

至于很多人疑惑的驿站的收入来源,小张说主要依靠快递公司支付的快递存放费,“毕竟我们开驿站也给快递员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嘛。”


不可或缺的“小齿轮”

开驿站小半年来,由于许多收件人都是小区里的居民,小张和小庞也慢慢和他们熟络起来,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居民来拿快递时还会跟他们唠唠嗑。

偶尔也会有如快递丢件这样的摩擦发生,小庞说:“最近这几天快递太多了,有时候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快递就丢了。”这时候她便全力配合收件人、快递员,三方共同找出问题所在。

图片

快递驿站兴起伊始,不少人曾抱怨驿站的出现让快递员不再送货上门,反而将取货的工作量转嫁给了收件人。

但渐渐的,“快递行业四处招人而不得”成了常态,“快递小哥疲于奔波儿子差点认不出他”上了新闻,人们也意识到快递驿站的出现或许多少能让现状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散步时随手拿个快递倒成了小事。

记者采访过程中,时不时就有居民上门来取快递,对话便不得不打断。询问取件码、找快递、交付快递,短短一小时内,这个简单的流程,小庞重复了数十次。

来拿快递的项女士告诉记者,双十一她给家里添置了不少日用品,为此还购入了一辆小推车方便搬运。说起驿站这事,她笑呵呵地说:“我觉得挺好的,一些小件我们进出的时候顺便就拿了,大件跟商家说一下也会视情况送货上门。现在小区都有门禁,快递小哥挨个上门也不方便,双11那么多快递我看他们送都送不过来,这样效率高。”

正说着,又有快递员骑着电动三轮载着满满的快递停在了门前,小张和小庞便帮着他一起将快递一个个卸下,又安置到货架上。

“滴滴滴”的声音不断在这个小小的驿站内响起,那是快递被录入的声音,在收件人收到之前,它们只会在此短暂停留。但如果说双十一的物流系统是个巨型的机器,这个仅十余平米的铺子,正像是运转时那颗虽小却不可或缺的齿轮。


作者:图文 | 记者 汤圣洁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