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这个职业,30岁以下的萧山人基本不了解!听起来很清闲,事实上…

更新时间:2022-09-02 14:06:46    内容来源:萧山网   

临浦镇新河路8号,蜿蜒几条小路围绕,灌木和樟树迎着风从石子路两旁排开,一直蔓延至远方的连绵群山。这里少有人至,夏季响着虫鸣,冬季听得见雪声,偶尔电瓶车驶过,可以从敞开的铁门旁瞥见白底黑字招牌——这里是新开河中心粮库,朱伟军守了25年的地方。


转行

25年前从未摸过粮

新开河中心粮库常年闻得到谷香,麦粒和稻谷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浅浅呼吸,静等守粮人每日开仓检查。

在这里待了二十几年,朱伟军依旧喜欢粮仓里弥漫的气息,即便这番味道已再熟悉不过,但他并未觉得厌倦,深吸一口气,喉咙口仍能品出一丝甜意。

图片

一开始,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守粮人。

1988年加入萧山粮食加工厂,朱伟军干的是机械操作工,压冲床、做模具,一粒粮食都没碰过。1997年,加工厂和临浦新开河中心粮库合并,取消了操作车间,朱伟军也从机械工转岗成为粮食保管员。

“两份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要说真有,就是一些机械操作能力,但粮食保管的知识都得重新学起。”这对朱伟军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的考验。他跟着粮库一位三十多年经验的老师傅,从闻粮、看粮学起,闻味道有没有不正常;看有没有发霉、生虫;听粮食下去时候的沙沙声,分辨水分含量。

没有基础,朱伟军的脑子里只有“勤快”两个字,在他看来,这是作为保管员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捷径,就是每天有事没事去粮库转转,熬过几轮‘双抢’,也就慢慢就熟悉了。”眼下,朱伟军已经成功拿到了高级保管员资格证。如今两手一抓,就能判断粮食的“健康状况”,只不过这个过程,他经历了十年。

说这话的时候,他有些局促地搓着自己的双手:那是一双布满了被麦壳稻穗割划出伤口的手,手指粗糙而有力,掌心的位置长着四个老茧,指缝和手掌的纹路里还渍进了一些浅黄色的麸皮。


偏见

“你每天是不是就是看看粮食?”

朱伟军见证着这一行的变迁和发展,只不过时过境迁,工具和技术在发展,不变的是,这依旧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粮食保管员这个词如今即便是在农村,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不晓得了,早年常用的谷印、粗长的大秤,现在也差不多销声匿迹了。”

“你每天是不是就是看看粮食?轻松得很?”他不记得是第几次被带着偏见的眼光,问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每天或者每年要做的事情都比较规律,但基本也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新开河中心粮库虽不算大,但也存储了一万吨储备粮,进仓查看粮情几乎是必备项目。保管员每天需要对所有仓库进行检查,测粮温、空气湿度、含氧量等。每个星期对粮食进行虫害检查,用虫筛锹点粮食,看一下有没有活虫、什么样的虫、每种虫有多少头,然后看虫的多少和虫种的性质,再判断粮食虫害的等级。

冬天,用大功率的离心风机把外头的冷空气鼓到粮堆里,保证粮食处于一个比较低温的状态;夏天室外温度高,仓里得安装上专用空调,给粮堆吹冷气。朱伟军和同事们调侃着守粮是件操心事儿:“冻了怕伤着,热了怕晒着,‘伺候’粮食就得像伺候媳妇儿一样。”

尤其到了收购时节,则会更加繁忙。种粮大户们将粮食运至粮库,需要尽快进行抽样化验,合格开单后过磅、卸粮、回磅,而这些只是新粮入库工作的开始。接下来,对粮食进行烘干、储存、压盖密闭、平整粮面,每日数据记录,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忙到晚上十点。

图片

对于朱伟军来说,这样忙碌的阶段,一年有三次,“5月份小麦收购,7月至8月早籼稻,10月份晚稻,每个阶段基本都会持续1-2个月。”收购阶段几乎从酷热持续到寒冬,夏天夜里,就着几盏黄灯照明,风声、鸟声、蛙声,甚至蚊子飞到哪儿都听得一清二楚;冬天在送粮车辆和仓库间穿梭,除了高高的谷堆,与之相伴的,便是一台台操作机,长长的铁臂,劈叉似地站在粮食和守粮人中间。

图片

一年四季,少有能闲下来的时候。去年20天左右收购完成的早籼稻,今年因为品种和气候的原因,从7月13号开始至今还未结束,意味着这批储粮入库以后,朱伟军便要着手参与下一阶段的忙碌。


不容易

“伺候”粮食真是操心事

新开河中心粮库始建于1952年,目前承担萧山区临浦、义桥、进化、浦阳、戴村、楼塔等镇街的订单粮食收购、烘干和储备任务,是萧山区南片区级粮油储备库。

“不开玩笑,我们粮库虽不大,但守粮确实是件操心事儿。”有时候,他觉得粮食比自己重要,宁愿受伤的是自己,人受伤了,吃点药就能好,“出现坏粮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朱伟军的语气斩钉截铁。

在他看来,粮食数量充足,质量良好,这是所有粮库的基本底线。

为了这一标准,粮库做了充足的预案。遇到台风暴雨,他还会经常去河道、溪边转转,查看水位;连同同事们一起,加强简易设备固定、下水道疏通、准备沙包等应急设备。“各类紧急情况,我们都排查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确保粮食完好无损。”寻常平易近人的他,唯有谈起粮储问题的时候,严肃到令人心中生畏。

图片

成为保管员二十五年,朱伟军一直与新技术进行追逐战。守粮这一行技术演变快,他不排斥一切学习的契机,“不想当个被时代抛弃的老古板”,有什么新机器新设备,他会让懂行的演示一番,而后回去琢磨,“目前比较先进的像氮气储粮技术,还有其他绿色保粮技术,都得学习一下,往后我们粮库可以尽快安排上。”


8月底,处暑已过,新开河中心粮库早籼稻收购进入尾声。顶过今夏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朱伟军和同事们将在“秋老虎”之前,尽快码平粮面。再有一个月,下一轮收购又将来临,又是一整年的粮,又是一整年的日子。

图片

守粮的时间就是如此规律且枯燥,只不过朱伟军没想过转行,他的生活和态度质朴得像一粒种子,粮库见证了他结婚、生子到现在成为新开河中心粮库副主任,社会角色在变,但守着粮仓的心意倒从未变过,一把扫把、一个筛子,一人一库,感情在岁月的浸润中变得深厚,粮食离不开守粮人,守粮人忘不掉谷香。

做人跟守粮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高艺炯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