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去“务农”!萧山女子还因此登上国际台,你见过她吗?
更新时间:2022-07-07 10:55:20 内容来源:萧山网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所向、先锋所在、实干所为。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锚定实干争先的目标定位,坚持唯实惟先的发展导向,树立起党员的好样子,弘扬优良作风,践行为民情怀,展现坚守初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萧山网特开辟倾听潮涌“七一”特别策划——“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聆听“先锋党员”扎根萧山基层、走进群众、深入群众的奉献故事。
时值盛夏,庭院葱茏。翠绿的葡萄藤攀满了庭院的架子,在阳光照射下,落到了地上,形成片片斑驳的阴凉。蓝海燕站在这光影交界处,语气温婉,与义桥勤里村的村民相互交流。
她刚刚参加完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刚开完会,就马不停蹄地来到这里。
有人劝她不用这么着急,但比起坐在办公室里,蓝海燕更愿意跑到基地里,“我们这些搞农业、做农技的,田间地头才是重要岗位。”
蓝海燕出生于1973年,在临安一户普通的农家呱呱坠地,父母皆是农民。
童年的回忆是泥土清香和麦穗金黄,作为农娃,她从小就要带着草帽,在丰收季,随着父母到地里做些农活,减轻家中负担。“当初选择农业,一是熟悉,二是喜欢。”蓝海燕对农业有种天然的亲切感,1993年毕业后,便开始从事粮油技术的工作。
农技紧连农村,新技术更需要在田间地头直接实践。但走上这条农业路的开端,其实并不轻松。
新月挂在枝头,蓝海燕坐上一辆外皮陈旧的公交车,道路并不平稳,时不时会有碎石子的磕碰,摇摇晃晃一小时,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当天的行程里,这已经是最舒适的状态。下了田地,里头蛇与蚂蝗张狂,即使是穿着水田袜,仍时不时能感到滑腻从腿旁穿行。蚂蝗最叫人懊恼,拂去的下场只会招来更多,后来,蓝海燕干脆不再管,任由七八只蚂蝗在腿上依附。
那时候她才刚参加工作,还是腼腆的时候,即使身体再不爽利,也不敢与他人说道,实在累得不行,才会顾不上形象,靠在田旁的稻草堆上小憩。
等到余晖散尽,昨夜弯月再次爬上房檐,这天的工作才临近尾声,蓝海燕才再次爬上那辆公交,带着满身的汗与累,归了家。
“是真的拼,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蓝海燕描述那时的场景和感受,“大家都是铆了劲要做出成绩来的。”
后来,蓝海燕来到萧山,负责水果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服务,遇到的人或事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还在2018年。
2018年年初,萧山下了场大雪。
如鹅毛般的银色雪晶落到地上,阵阵寒意由雪花浸润的泥土向四周扩散,褐色温暖的农田已看不清原有的色彩,雪越下越大,厚重的积雪无情地压垮了农户的大棚。
接到电话已是第二天上午,蓝海燕马上跑到现场,已是回天乏术。
那是一片红心猕猴桃大棚,农户全家都参与其中,这一垮,就是几年的心血,蓝海燕随农户绕着大棚走,甚至分不清这大片白色,是棚顶的塑料,还是天降的白雪。农户的儿子不在现场,她一问,才知道因为抢救大棚,小伙手骨折进了医院。
农户的心情看起来还算平稳,反倒是蓝海燕,看着眼前这压垮的30亩地,心里疼得不行,“农业实在太难太难。”即使蓝海燕有再多的知识技艺压身,也无法改变眼前一切必须从头再来的结局,她跑了很多地方,为这家农户填保险,能做的依旧微小。
当晚,蓝海燕睁眼到天亮,农户的声音和大棚坍塌在雪地里的样子交织出现。后来政府推出多种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以保护农民利益。她觉得好,在农田间不忘对农民宣讲,“至少,这还能挽回一些。”
同年,蓝海燕响应组织号召,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帮扶。
这又是一个与萧山截然不同的世界,景色极美,块块清澈的田地如梯子般延伸到半山腰,却少了些生气,年轻人背井离乡,村里多只有老人和孩童,守着这个古朴的村落。
初到时,她不敢相信千里之外还有这般原始的场景,家家户户没有厕所和厨房,烧饭甚至还要用火烤,田里看不到机械的身影,老人拿着锄头,一下下翻倒着泥土,偶有黄牛漫步,却极为珍贵,整个村庄仅只有几只而已。
这次帮扶,蓝海燕担任的是从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负责电子商务、农文旅、农产品加工展销、东西部扶贫协作、澳门帮扶对接、中药材专班等工作,一年半的时间,太过短暂,她站在山野间,再感身上责任重大。
她2001年7月入党,至今已有21年的党龄,作为党员,事事必然冲锋在前,要做的太多太多。她先后起草编制《从江县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两年行动计划(2019-2020)》等方案三篇,促进2个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县农业农村局实施财扶产业项目3个,使用深度贫困县专项补助资金298万元,惠及贫困户达到339户。
除此之外,在区委区政府、区农业农村局的关心重视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她还引进萧山的花卉苗木,积极联系协助促进萧通公司从江分公司成立,参与苗木种植、扦插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工作,同时推进当地四联村的产业规划,着力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这段帮扶路上,艰辛确有不少,但好在蓝海燕并非一人独行,萧山帮扶团队相互扶持着,步步向前。收成提高了,钱也赚得更多了,美丽农村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好消息频频传来,那里的农民见着他们来,脸上盈满笑意,操着听不懂的方言,向蓝海燕一行表示感谢。
陆续也有不少知名媒体如CGTN来宣传这里的情况,视频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你要我说什么时候最有成就感,我真的说不出来。”蓝海燕总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算不上什么成就,“农村更加宜居宜业,老百姓更加富裕富足,能看到这些,我觉得我的农业生涯就足够了。”
工作三十多年,她走过的乡村,不说上千,也有百来个。
如今,蓝海燕已近五十,却还仍“跑”在一线,上山下田。别人看来冗杂乏味的事,她乐在其中,常常一周跑两三个农村基地,忙时一天就要跑遍萧山南片所有的乡镇。
每到一个新地方,她总觉新奇,加上性子热络,村里的农民也爱和她交谈,总是叫着“蓝老师来家里坐坐”,或“蓝老师到我地里看看”。
偶有对新技术质疑的村民,她也不恼,笑眯眯地向这些村民解释,再拒绝,她就拿事实说话。村里其他农民用上了新技术,收成好了,速度快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时代变革发展,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推广,萧山乡村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三十年来,期间转行机会不在少数,但没有比看到农村发展更叫蓝海燕高兴的事,前不久,还有农户拿着新采下的阳光玫瑰(葡萄新品种)来给她看,“他们这么信任我,我在这行干得也开心,心早就在这里扎根了,走不了。”
漫漫农业建设,道阻且长。
在这岁月长河中,代代农技人心性坚定,即使前路泥泞,仍迎难而上,继续向前。
读蓝海燕的故事,你会发现,这名看似柔弱娇小的女子身上,淌着滚烫的热血。
那是与烈日灼烧肌肤时的滚烫不一样的力量。
更加温暖,更具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