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建设过北山通览!萧山这个“女焊子”带出了上千名男徒弟

更新时间:2022-07-07 10:48:53    内容来源:萧山网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所向、先锋所在、实干所为。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锚定实干争先的目标定位,坚持唯实惟先的发展导向,树立起党员的好样子,弘扬优良作风,践行为民情怀,展现坚守初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萧山网特开辟倾听潮涌“七一”特别策划——“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聆听“先锋党员”扎根萧山基层、走进群众、深入群众的奉献故事。

在旁人眼里,刘克敏干过的很多事儿,都不是平常女孩子该碰的事情。

初中毕业以后,就外出务工,干的第一份活儿是拎着油漆桶登高刷漆;一年后,转行焊接,穿着宽大厚实的白色帆布工作服,手底下的焊枪“噼噼啪啪”迸飞出电光火石,闪得直晃眼。好在她有一副与焊工格格不入的皮囊,小个子、娃娃脸和安全帽下的马尾辫,还能提示:眼前这个技术纯熟老练的人,确实是个女孩子。

她曾经的理想很质朴,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后来成了一名“女焊子”,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2021年3月,刘克敏收到入选2020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喜讯。


拿焊枪的小姑娘

1994年,刘克敏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光景,整张脸上稚气未脱。当同龄人还在“啃着”方块字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了生计。

“没办法,我们条件不允许。”家里兄妹三个,要是供所有孩子念书,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压力实在太大,“后来我就选择了退学,出来打工。”

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也不高,刘克敏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刷油漆。漆桶、刷子、宽松的旧汗衫,一米五的小个子站在摇摇晃晃的人字梯上,显得有些滑稽。“一开始,他们觉得我干不了,毕竟这工作也还是男孩子做的。”刘克敏语气里有股子执拗,“但后来发现,刷得还不赖。”

只是一年以后,她辞职了,原因:刷漆没什么技术含量,工资待遇也比较低。对于16岁的刘克敏而言,她要挑起家里的担子,要快速成长,而成长意味着,趁早学一门过硬的手艺。

她发现做油漆工一个月铆足了劲干才200块钱工资,但是焊工至少一个月都有700元,这让刘克敏有点不服气。所以当同行的老乡问,愿不愿意去江阴船厂学焊接的时候,她没有犹豫,火速动身。

厂里的人事一看来应聘的是女孩子,就直皱眉头,说没见过女人学电焊的,打发她们去别处找活干。不过当时她都是一腔热血,想着这可是三倍工资,说什么也不愿意退缩,于是船厂就让她先从学徒做起。

还被称为“姑娘”的年纪,刘克敏拿起了焊枪,面对的挑战,绝不是咬牙挺住那样轻松。当被问及学习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候,她说:“其实每一个都不容易。”

虽说拜了师,只是一个师傅带十几个徒弟,基本顾及不了所有人,“再说厂里的生活,不会有性别区分,也不会因为你是女孩子,就多照顾点。”只要焊枪燃起来,就只是一名焊工,技术活还得靠多看多问多练。

彼时,焊工的工作条件不比现在,工作服就是家里换下来的旧夹克、牛仔裤,手套、眼镜、口罩一类的防护用具基本是奢望。刚入行的头几个月,刘克敏的眼睛经常因强光而灼伤,最严重的一次,一星期睁不开眼,刺痛、怕光、流泪,但也只能硬扛着等时间自愈。除此以外,裸露在外的皮肤也时常被弧光刺激得发红、起泡,等水泡消散便开始脱皮,等新的红肉长出来,皮肤上就会留下白斑。

在反复地刺激、受伤、自愈中,刘克敏坚持了三年,焊出来的骨架让一众男同事竖起大拇指。

图片

同一批进厂学焊接的有十几个女孩子,期间转行的转行,做文职的做文职,最后留下来的,只剩下她一个。“我当然也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刘克敏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羞赧,“父母也担心,女孩子整天跟钢筋火花打交道,健康有损不说,脸上还会带上疤,讲出去怕是不好找婆家。”

再说了,这世间哪个女子不爱花红柳绿的衣裳,一身焊工服下,少女也有悸动的心。

于是1998年,在老乡的介绍下,刘克敏从老家江苏来到萧山,在纺织厂里做检验工。原本拿焊枪的手,如今捏起了丝线,她有种说不出的异样感。“太轻飘飘了,不真实,没有拿焊枪来得踏实。”工作过于细腻,是刘克敏觉得最不习惯的地方。

没多久,她下决定辞了工作,应聘起老本行。然而,重拾焊枪并不容易,在缺乏就业渠道的现实下,女性进入焊接行业,某种意义上像是一种意外闯入,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女焊工的技术,一时间,四处碰壁。

彼时,同样做焊工的丈夫进了杭萧钢构,适应环境后推荐了妻子。看着眼前身高只有1.55米,安全帽下一张圆圆的娃娃脸,领导最终勉强答应给她一个演示考核的机会。一番演示下来,技术得到了充分肯定,仿佛命中注定一般,这场短暂的“职业逃离”以后,刘克敏又一次得以与焊花相伴。


“女焊子”的焊接传奇

刘克敏所熟悉的焊接生涯,最要紧的两个关键词是——吃苦和坚持。虽然,在一般人眼里,她的电焊技术已经超过绝大部分人,但仍觉得不够,“一门手艺,一年只是入门,后续便是学无止境,焊接的要求和材料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边做边学。”

技术于她而言,就是永不停歇地追赶,刘克敏的刻苦让厂里很多前辈都自愧不如。每次下班以后,她都会多留一会儿,仿佛是“偷时间”一般,苦练焊接技术。遇到瓶颈,便更加发狠,用废弃钢板反复练习,对比焊接数据,摸索细节上存在的问题。“我就在想,只要每天都多练点,老天总不会辜负我吧?”她说,“练得久了,原来越能感受到焊接这门技术的执拗,没人对抗,每天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但又不敢停下来歇一歇,生怕一歇手就生了了。”

图片

这种刻苦换来了她所渴望的结果。来杭萧钢构第5年,她就获得了萧山区职工技能比武第二名的好成绩,让男工友都对她刮目相看。

1998年,杭州杭萧钢结构有限公司承接北山通览工程,净跨193米、净高40.8米,作为当年亚洲最大的全焊接拱形型钢结构桥梁,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焊接技术,刘克敏是被选拔的技术人员之一。一年后,这个由5500余根钢杆组成,1100余吨钢材撑起,顶着“萧山走向世界”六个大字的地标性建筑正式竣工,小个子刘克敏站在“钢铁巨人”下仰望着,“当时很自豪,毕竟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

图片

图源:萧山日报

事实上,这只是她腾飞的开始,随后十几年,她的焊接传奇在同事间广为流传——

2008 年,参与建设欧洲最大的单体建筑——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作为技术人员,超前提出超低氢焊条工艺的想法,攻克焊接技术难关,获得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业内人士啧啧称赞;

图片

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

还参与建造昆明世纪广场、68层的武汉民生银行大厦、武汉国际证券大厦、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杭州国际会展中心、杭州城市阳台、深圳火车北站……

在奋力生活的过程中,刘克敏发现了焊接更有意义的一面。

2004年,杭萧钢构成立第一个焊接培训中心,刘克敏兼任公司焊接培训老师,从事焊接专业知识的传授工作。

图片

“其实我的技术也谈不上好,厉害的人太多了,只能说我的经验稍丰富些,把这些告诉学员们,可以避免他们走弯路。”刘克敏的教学方法以实在和演示为主,讲的是技术上的硬道理,也是对待技术的态度。

她一直在想办法培训出更多的技术新人,成立刘克敏焊接技师工作室,专门招收有兴趣研究焊接技术的新人,并给予他们更大的平台发展,鼓励学员们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利用休息时间为参加焊接技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学生开展免费培训等。 

图片

2005 年,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刘克敏被举荐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08 年,成为正式党员。“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宣誓词下,刘克敏站在党旗下,掷地有声地宣誓,“我一个初中毕业,常年在车间摸爬滚打,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一些经验居然能帮助到别人,带出一批技术工人。”

多重身份之下,她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又重了一分,“中国需要更多的焊接领域的大国工匠,我还需更加努力、匠心铸梦。”

于是,在教学培训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做好构件加工,增强专业技能,刘克敏还自学手工焊、二保焊、埋弧焊、氩弧焊等焊接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学习专业书籍,开发培训教材,把优秀经验技能传授给学员。18年来,刘克敏亲自带过的徒弟有300多名,培训过的学员超过千人,其中不乏评上省市区各级工匠荣誉的,在各类竞赛中夺得优异成绩的,也有就业于不同地域不同钢结构企业,担任技能骨干的。

2021年3月,刘克敏收到入选2020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喜讯。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国家对工匠技能的高度肯定,评语中还特别指出了她培养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


焊接以外的世界

对刘克敏来说,焊接是她的职业;但作为一名女性,她无法把自己与焊接以外的世界完全分隔开来。

她还是一名母亲、妻子。

刘克敏说,她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看到她手下的建筑牢牢扎根于天地间;学生学有所成,发来的一句感谢和成就。但同样幸福的,还有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刘克敏的丈夫工作也忙,照顾家庭的大头仍在刘克敏肩上。她喜欢工作,又深爱家人,面对家庭与事业难两全的困局,她曾幻想,一天掰成24个一小时过,“咬咬牙”想得以平衡。但现实并非都能如此幸运地兼顾,大多数情况只能从中加以取舍。

两个孩子出生后,刘克敏的工作依旧在继续。“早年的时候,还不稳定,离家又远,老人能来帮忙照顾一把的机会也不多。”那段日子,并不好过,有的时候到了周末,夫妻两个人都忙于工作,只能一天寄放在这家,隔天寄放在那家。

在孩子还小时,对母亲的依恋远多于理解,闹着会找妈妈。刘克敏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有一年冬天,工友骑着摩托车带着孩子来跟她交接班,孩子的脸在寒风中冻得通红,她看到孩子的一瞬间就哭了。

“会有亏欠,所以只要有时间,我会全部留给家人。”骨子里决定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竭尽全力,焊接如此,照顾家庭亦是如此。“两副担子一起挑,很多人说这太难了,你把工作要搞好,还得把家里弄好,可是我觉得挺一挺也就过来了。反正我是要力争把两方面都做好。”面对家庭与事业难两全的局面,刘克敏依旧以她的韧性使其得以平衡。

如今,两个孩子长大,也知道母亲是一个厉害的技术专家,反而也成为了母亲的粉丝。


如今44岁的刘克敏依然积极奔波在一线的工程之中。现阶段,她和团队还在着手研究新材料焊接,攻克试验难关,在工艺和技术上寻求新的突破。

今年,刘克敏还以一名基层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将党代会精神带进车间,鼓励年轻人技能成才,“作为浙江省技能工作室领衔人,我将继续培养焊接新人为己任,扶持一批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坚持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浙江制造业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图片

“没有什么是女孩子该做,或者不该做的,再说了,‘女焊子’不美吗?”穿着一身宽大的帆布工作服,刘克敏提出了这个问题,她一向是个勇敢自信的人,嘴角挂着的笑容仿佛已经就是答案了。

没错儿,这张被焊花映照的脸,也挺美的。



作者:记者 高艺炯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