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豪掷千万做这件事,今年计划再拿出1亿多元,萧山一企业家“疯狂”三十年

更新时间:2022-06-13 09:35:00    内容来源:萧山网   

1992年“下海”,楼中平在波谲云诡的商界已经“征战”了近三十年。潮起终将潮落,潮落又待潮起,将来是什么样,无人可以预判,而这场海潮之中,楼中平遇到坎坷无数,其中的选择与阵痛,冷暖自知,但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良心,三十年前,他致力于托起市民的健康,三十年后,还想撑起农民的希望。

在他看来,朴素的道理正在被验证,时间终究会回答一切。


01

26岁,从零开始

楼中平出生于楼塔雀山岭村,是土生土长的萧山人。18岁当兵,22岁退伍后便在乡政府工作,如果继续下去,往后的日子可以说安稳舒服。

但这份安逸,楼中平就“享受”了5年。他从小就不安分,就像两道浓眉间显现出的凛然一般,静如止水的生活并不是他的风格,楼中平喜欢挑战,试图与别人眼中的“金饭碗”、跟已经安排好的命运相争。

1992年初,一趟南国之旅带来了“下海潮”,26岁的楼中平毫不犹豫辞了职,坐上了前往深圳的绿皮火车。

一件夹克、两个饭盒、一双旧皮鞋,楼中平将它们在地上一字排开,这是他身上全部“家当”。“当时没有什么积蓄,路费也只能自己掏。”老楼夫妻俩并不支持儿子下海,铁饭碗不好好端着,跑那么远去做冒险的事,在他们看来,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为此,夫妻俩并没有给予多少支持,想着年轻人碰了壁吃了亏,过段时间自然就回来了。

只不过,楼中平的“倔”并非一两个月就能磨平,也未曾想,这一“下海”就是近三十年的商海沉浮。

初到深圳,楼中平在一家包装公司跑业务做纸箱销售。“那会儿哪有什么汽车,连摩托车都少见,有时候坐坐公交,大部分时候还得靠两条腿。”从萧山穿过来的皮鞋,没几个月就磨破了洞,跑业务那几年,他都不知道换了几双鞋。

为了减少开销,楼中平租了一间集体公寓,三十几平,上下铺挤了八九个人,夏天镜子里铺满水汽,热得跟蒸笼一样,“条件是很艰苦的,但那个时候也年轻,我们农村出身的,也不觉得辛苦,晚上有个落脚地能睡觉就行。”

楼中平是个沉得住气的人,“那个时候,我跑的业务单位大概有十几二十家,每个单位都有单子做,业务提成累积下来其实也不少。”他一边东奔西走跑市场,一边用敏锐的眼光洞察着市场的一切,依靠不断更新自我沉淀下来的东西一路高歌猛进。一年后,他的第一桶金来了。

当时纸箱厂主推外包装,但跑了几家单位下来,楼中平发现衬衣内的纸托很有市场。“服装厂的纸托多从香港采购,价格贵,货源也不多,而江西造纸厂多,品质优,如果从那进货,可以降低四五倍的成本,扩大渠道销售的话,中间盈利空间很大。”嗅到机遇,他立马开始行动,做起了采购转卖的中间商,一车车的纸托从江西运往深圳,也铺就了楼中平往后的创业路,1993年,他赚了上百万。


02

“非典第二年,

我在小汤山医院住了三个月”

很多人是从“不理解”开始了解楼中平的。

销售一行风生水起,他心里的逆鳞又一次被触动,开始琢磨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父亲是早产儿,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他身体不好,一年到头,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只能从山上挖点草药,用土办法来进行治疗。”可年少的他什么也做不了,这些记忆刻在了楼中平骨子里,即便日后下海、创业、投身产业,他最底层的人生观仍旧聚焦在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上,“只有活着是硬道理,健康幸福地活着是硬道理,活得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是硬道理。”

他想起部队时看到老兵们用磁石治疗静脉曲张,一块纱布包一包,在腿上按摩半个小时,肿胀就消退了。“当时觉得很神奇,怎么就治好了呢?”没有医疗知识背景的楼中平起初并不理解,彼时,他连磁场和磁铁都分不清,但能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好东西。这几年跑业务下来,他结识了不少健康、保健行业的医生、教授,一边问一边学,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萌生了做磁养身的想法。

既然认准了要做这件事,他的做事之“道”又再一次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将“不可能的事”当作“可能的事”,接下任务,然后发奋努力,达到实际上“能做”,从不可能中孕育出可能。这似乎看起来很荒唐,好像“靠踮起脚尖来拔长身高”,但正是这种所谓“荒唐”的做法,1996年,楼中平投下所有积蓄创办了杭州康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走上了磁养身之路。

“当时就6个员工,但外聘的教授有3个。”楼中平一面吸纳着医疗和科学领域的知识,一面着手与专业的教授们研究磁康复技术,最终,首台骨复康治疗仪问世。

但那个时候少有人理解他和他的仪器:“光靠这玩意儿能治疗骨质疏松?”“怎么可能,不会是骗人的吧”“物理疗法能治生物病?”无论外界如何质疑,楼中平的回答只有寥寥7个字:“时间会回答一切”。

他相信,即便眼前面临诸多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取得胜利,并给每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证明,一直被誉为“狂人”的楼中平是对的。

2003年非典爆发,经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辛育龄介绍,楼中平带着仪器逆行北上,参与“非典后遗症”人群的治疗,在小汤山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显著的效果,就是救命,一时间骨复康治疗仪名声大振,一年销售四五千万元,这也让他在磁康复领域名声鹊起。2005年,杭州康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还被浙江省科技厅审核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图片

这个不折不扣的“狂人”,成为了力挽狂澜的人。


03

“打破偏见的,只能是实力”

外人盛赞楼中平上演的奇迹,但他却不以为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打破偏见的只能是实力,“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到,但是专业能力是可以自己去提升的”。

只是,他坦言自己并非没有低沉时刻。2005年,治疗仪销量再次面临低潮。

作为一个不断打破传统偏见的“狂人”,楼中平当时面临不小的挑战,而最大挑战是如何既顺应当前时代,又超越这个时代,一方面是科技认知的挑战,体现在基础科学领域、应用领域和教育领域的认知和评价滞后;另一方面是社会人文认知的挑战,体现在伦理和道德方面。

因为对传统中医疗法和磁康复技术的畅想,很多人用颇为戏谑的说辞指责他狂妄、无知。但他似乎能够自动屏蔽那些负面声音,能够做到坚持自我,不被外界评价束缚,来自他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随后的两年,他坚持再与市场搏一搏,结果依旧碰壁。“后来我想这样不行,底下还有一批员工的生活要继续。”

2007年,他卖掉15亩厂房土地,重新跑市场,在杭州成立杭州慈孝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养身工社”高端磁养生系列产品。

回归民用,是楼中平的又一条新路。“医疗器械只能帮助需要康复的人,但是其实预防,是我们一直以来忽视的重要部分。”他开始将磁康复技术应用进日常生活用品中,父母成为了他第一实践人。“其实用不到多久,就能明显看出效果和变化。”毋庸置疑,他觉得路子是对的,市场也验证了这一点,往后几年,磁养生系列产品在全国甚至海外畅销,国内门店多达3000多家。


04

“人要活得有点意思,

天天算钱太无聊”

“人要活得有点意思,天天算钱太无聊。”盛名之下,商海起伏几十年,有件事楼中平一直没停过,那就是公益。

事实上,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公益路开始,他便感触颇深。彼时,楼中平作为深圳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十户困难家庭。“当时我们去走访,一户人家五个孩子,出来迎接的就一个。为什么?因为就一套衣服……”说这话的时候,他忍不住叹了口气,“四个女孩子跟我女儿差不多大,缩在黑黢黢的角落里,不敢出来,只是因为没有衣服穿,更别提书包、文具、玩具之类的了。”

他深知,真正的痛苦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第二次去的时候,楼中平带了不少生活用品,一年五万元,连续帮了三年,“其实第二年去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有明显的变化,至少孩子的脸上能瞧得见笑容了。”三年换一波帮扶对象,但很多帮助过的人,他至今还保持联系,有些孩子现在已经走出大山,在深圳找到工作,成家立业,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感来源,远比账上资金分量重得多。

往后的日子,他在公益这条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2020年疫情爆发,楼中平以慈孝堂的名义向萧山区慈善总会捐款103.9万元,并先后向河南省和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以及萧山当地的21家医院捐赠价值近400万元的医疗器械。

2021年7月,河南抗洪,得知消息后的楼中平第二天便拿出100万元。2008年,30万元现金和50多万元的物资被送往汶川……

去年,楼中平作为乡贤回归,又开始了修桥铺路,连续2年,给雀山岭村里老人每人发1000元敬老红包,向楼塔首届民族器乐大赛捐赠人民币10万元来支持楼塔文化事业建设,今年打算再办起老年食堂……

图片

要说金额,这几十年来,他已经豪掷上千万元。

而眼下回归故土,楼中平计划再出资1亿多元,只不过这次,不是直接输出,而是换种方式持续“造血”。

“我们计划将村里的闲房、闲人、闲地利用起来加以改良提升,同时进一步拓展当地美丽山水资源价值,目前已投资4000万元。”他盘下村里荒置多年的15亩旧茶厂地,建起了以楼塔百药山中医药为特色打造的乡村康养共富基地——慈孝堂仙岩山康养村舍,可容纳300人留宿度假,为游客们提供休闲文娱、日常健康管理及离退休旅居个性化定制等服务。

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文旅体验好去处

“幸福很难量化,美丽也是见仁见智,但健康和长寿是可以量化的。”不同于普通的乡村民宿,康养村舍兼顾乡村休闲需要,但主打健康产业。“以前我主要做声光磁电波产品,现在我想把高科技用到农业上,种植养殖出安全健康的食物。如此,发挥农村的富余劳力、空置房屋和闲置土地,发动村民一起建设康养村舍。”

图片

今年,楼中平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短期目标:通过康养村舍项目的实施,让100多位村民实现就业,为雀山岭村每年增加人均3000元的收入,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图片

康养村舍鸟瞰 记者金振未摄

而更大的目标也在加紧达成——通过村企合作,雀山岭村另外90亩的闲置用地已被重新开发,将作标准化的种养殖所用。

“以前农民们种菜都‘一窝蜂’,家家都种同一样,吃不掉、卖不出去就浪费了。现在我们把土地规整起来,进行多样化种植,并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他对接了村里20户困难家庭,提供农业设备,并带动生产和回收,每年帮助增收1万元以上,“村民种的菜我可以收,村民山上茶叶我能消化,村民承包的土地流转给我,但我不做地主,我要让大家有自尊,能够自食其力……”站在楼塔镇雀山岭村的慈孝堂仙岩山康养村舍的竹林道上,楼中平说起乡村振兴,眼里神采奕奕。

眼下,他还把留学归国的儿女也喊回了楼塔镇,分别创办了仙岩百药食品公司、中量农业开发公司,传承楼英医学纲目中的药食同源方法,引领老百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共富打好基础。在他看来,农民要富,但要有尊严和自信地富起来,那是真心,也是一份故土的深情和责任。


5月18日,由楼塔当地村民组成的仙岩山艺术团正式成立,首次汇演便在康养村舍举行。作为活动主办方,楼中平把村里的乡亲们都叫上,扶老携幼,一出出好戏凑成一台热闹的“村晚”。

图片

图片

无论是商海浮沉,亦或是善行之路,几十年来,他最底层的人生观仍旧聚焦在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上,“只有活着是硬道理,健康幸福地活着是硬道理,活得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是硬道理。”他试想一手托起市民的健康,一手撑起农民的希望,事实上,也一直在“以成证知”的道路上践行,即拿成果来证明认知的一条发展道路,磁康复技术如此,康养村舍亦是如此。

诚然,世界终究不是有钱人的,不是有权人的,而是有心人的。朴素的道理正在被验证,时间终究会回答一切。

【萧山网特别策划#倾听潮涌#人物专栏,如果您身边有这样有趣的人、有故事的灵魂,也欢迎联系我们~】

图片


作者:记者 高艺炯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