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谁说种地的姑娘不漂亮?这个萧山美女坐拥三千亩菜园,一年到头下地割菜…

更新时间:2022-05-06 13:50:00    内容来源:萧山网   

清早,田埂小路边的菜地上露水刚刚散去,钟雨婷和四里八乡赶来的菜农一起从车上下来。同脚一起踩上柔软泥土的还有塑料菜筐和腰间的小刀,眼前是她熟悉的“绿海”。

田里的时间消磨得飞快,等空气里渐渐弥漫晚间做饭的柴火气,钟雨婷便会拍拍手上的泥土,跳过田垄上的沟渠,脑后的马尾一跃,双脚落到坚实的水泥地上,将一篓篓割好的西芹、圆白菜,送至土地尽头的柏油路上。

图片

收货的小车早已等候在此,细雨落在车窗上,雨刷咯吱作响。称重、装车、插上挡板插销,车斗里落下的泥土香消解了汽油的味道。车上的人冲她鸣笛示意,随后成群结队地从杭州水良蔬菜专业合作社驶出,开向四面八方,被销往杭城各大商超。热闹的场面至此告一段落。

这是97年姑娘钟雨婷平凡的一天。几年前,她跟很多年轻人一样争相恐后地走出田垄,如今正相继返乡,沿着同一条路,留下更深刻的车辙和脚印。

一个97年女孩决心

成为一名菜农

“没有动态的日子里,都在地里割菜。”钟雨婷曾这样戏谑自己的日常,“大学四年的园林设计专业,看过的石头和绿植,可能还没有现在一礼拜摸过的菜多。”眼下她不过25岁,却有了多年“菜农”经验。

父亲钟水良在土地里讨生活三十多年,在红垦经营一家杭州水良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和粮油,在农业生产这一行有一定基础。这里几乎家家户户被农田包围,土地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钟家两代人的人生。

图片

早年,待夏大豆、秋大豆成熟,父亲老钟经常会带着年幼的女儿去地里看看。一个个菜农在地里弯腰忙碌,广阔的土地被一大片绿海所包围,越往远处,人像是要淹没在绿色之中。

小时候的钟雨婷只觉得一切都很新奇,偶尔也会下地用小刀割几把西芹,但没多久,弯下的腰便直不起来,一筐十几斤的菜,从田里搬到路边,走走停停,还会气喘吁吁,第二天更是腰酸背痛。“那会儿,感觉还是读书好。更何况有很多别的可以干,没有必要非得走这条路,年轻的时候多出去看看,不是更好吗?”

彼时,她丝毫没有想过以后会在土地上搏营生,跟眼前这些大豆、圆白菜、绿头葱打交道。父亲老钟也很尊重女儿的想法,毕竟多学一些,便多几个出路。

只是这样的想法在毕业后有了改变。

像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钟雨婷有过一段对未来迷茫的时候,父亲老钟便劝她来家里帮帮忙,“他说现在农业生产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都需要用上电脑数字化,老一辈的操作不够灵光,需要年轻人教一教。”就这样,她开始帮忙做一些报表申报、财务之类的工作。

在此之前,钟雨婷的概念还停留在小时候眼前那一片忙碌的劳作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后农田给汗水予以回报,生长出一批批嫩叶和果实。但她逐渐发现,给予回报的不仅是土地,还有现下各种扶持政策。“申报的时候,会需要了解很多不同的惠农政策,这些年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农民增收得到极大的保障。”看着合作社规模和效益日渐步入正轨,钟雨婷越发觉得,眼前这片绿海似乎是发展的“红海”。曾经想远离心此刻突然有了方向,这个“95后”女孩决心成为一名菜农。

图片

图片

真正下地的时候,钟雨婷还是有点不知所措。“几乎可以说什么也不懂,到地上看着他们在忙碌,也就是无从下手的感觉。”

为此,她开始有一段时间卯足劲儿。参加农业上面各类培训,去田间记录一些作物档案,填写一些农业局下发的各类调查表,慢慢地她感觉自己就像从土地里“吸取养分”,了解到各种作物的播种时间、生长过程、如何除草、所需的农药肥料剂量,还有多久这批蔬菜迎来收获,有了了解后,她开始慢慢回归土地,实际操作种植、施肥、收割……

图片

“打基础的时间其实并不短,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种植本就是靠天吃饭,除了了解作物,还得熟悉天气,“比如说今天下雨了,不适合打药,今天温度湿度影响,不适合做什么,起码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的上手。”

爱美的女孩

需要在土地前做出“牺牲”

菜农们最美的梦,就是希望在市价最高的时候,自己手里正好有几万斤菜,干上一票狠的,就知足了,这也意味着要付出不少努力。

钟雨婷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女孩子,尤其需要做些“牺牲”。

暑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夏大豆和秋大豆成熟的季节,几乎一天都得在地里,从早上收割到傍晚装车、称斤、收毛豆,一整日的弯腰日晒,灼热感从背部蔓延至全身。一连几天,经常会有菜农们脸上、背上晒脱皮,脖颈下面被汗水泡得发了炎。

图片

毕竟是二十几岁的女孩子,钟雨婷也爱美,但下地无可避免。“所以每次去地里,我都是重重保护,防晒霜、遮阳帽、防晒衣,长裤长袖一样不能少。”全副武装下,只露出一双水灵的眼睛,她在朋友群里笑称自己已经积累出了一批经验,什么样的防晒最为有效,问她就知道了。

除了露地蔬菜粮油,大棚蔬菜也是合作社的一大产业。西芹种植周期短且产量大,仅用70到90天便能出产,1亩地最多可达1万多公斤,理想状态下,1年可以种3茬,是不少菜农的选择。但种大棚是件实实在在、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

每逢刮风下雪,别人都往家里跑,菜农却要往地里钻。即使小心翼翼,每年仍会有部分菜苗被大风扯坏或被大雪压坏。冬天蔬菜从地里打包,凉得几乎都要结冰,即使戴着手套,手也会被冻得生疼,过程极其煎熬。

天热的季节,则又是另一个极端。夏天成熟期的蔬菜,采摘时耽搁两三天,便有可能把一季的收成都荒废掉,所以即使午间气温40摄氏度,菜农们也得坚守一线。

钟雨婷切身体会过大棚的热,不是生楞楞的灼热,开始是暖洋洋的,慢慢就晒得身子发虚、发闷。在棚里干活时,她会随身带个有个专门喝水的杯子,容量是2.5升,在最热的时候,一天要喝两三壶。实在酷热难耐时,人们会拿块大布盖在棚上面,或者往上面撒泥水以遮些阴凉,但这通常治标不治本。

图片

图片

进棚的大部分时间,她基本上都是在割西芹。一把尖头小刀,伸进土里触及到根,一拉,削掉毛叶,装框摆好,一茬西芹才算收下来。

西芹中偶尔混杂些烂叶,烂叶中的汁水碰到皮肤会起一颗颗毒包,消掉以后便会留下黑乎乎的斑点,洗也洗不掉,钟雨婷的手上至今还落下好几颗黑斑。

“毕竟你选择了这条路,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办法避免。”自从加入了菜农一行,钟雨婷跟父母一样,一年四季也少有空闲,种植、收割、出售,365天周而复始。“好多年的除夕夜,我们都在地里割菜度过。”菜地里“分岁”似乎是钟家人的“传统”了,“如果我们不割菜,不送到超市的话,就无法保障消费者的需求。本就天天要去地上,真有个节假日,反倒叫人不习惯。”

一场危机后

年轻人想来点“不一样”

2020年的疫情,23岁的菜农钟雨婷第一次有了危机感。

疫情期间管控严格,部分高速、道路、小区、村社都实行了封闭关卡,蔬菜出不去,农资进不来。不仅如此,用工也是问题。“那会儿我们定向就种了很多保供蔬菜,但是工人不能出来割菜,然后我们也走不出小区。拉货的车,也无法到地上来装菜。更何况,棚里除虫除草也少不了人。”蔬菜在地上多冻几天,质量便得下降好几分,如此,保供就成为一大困难。

“疫情期间,菜还得吃呀,我们不割、不送,谁来保障菜篮子?”老钟一家愁得不行。

好在这场危机在积极调度下顺利解决。“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和政府部门给我们开了保供通行证明,申请了农产品运输通行证;还帮忙联系村里各卡口,确认工人健康状况没有问题后,准许放行。”紧张的情况暂且得到缓和,老钟一家得以舒口气。

接下来,便是一场“收割战”。前期拖了几天,收菜任务重了不少。时值春节,大棚里热火朝天,一群人忙忙碌碌,一天便割下大半个棚子的西芹。

图片

但钟雨婷总觉得“不够快”。这次风波,让她有一种危机感:传统的农业种植收割方式,急需改变。

“过去的农民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农业种植,一旦人力出现问题,保供便会遇到困难。”她试想用科技化的生产技术来种植管理,让全靠人力的模式向机械数字化运作,更多地引进一些先进设备,减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也让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我们虽然还没有引进蔬菜收割机,但是现在会陆续邀请他们到地上做实验。”钟雨婷见过这批农机,前面一块大平板,车子一边开,绿叶菜刷刷地就从地里爬上了平板,“速度很快,后面只需再来几个工人稍微整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再进行一些修改,未来可以引进这种设备。”

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幻想能吃到纯绿色无农药的水果蔬菜。可作为农家子弟,钟雨婷从小到大都没吃过这种蔬菜,“我们以前经常会有做实验,但是真正做到绿色无公害是挺难的,因为你会发现这种菜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可能等不到人吃,就被虫子先吃完了,甚至没有合理打药施肥种出来的安全干净。”

虽然难,但钟雨婷并不觉得不可能实现,“至少目前不行,未来的事情还很难说。”她希望能不断地适用新型设备,利用新手段,只是目前来看,要走的路还挺长。

图片

诚然,如今在农业这条路上,年轻人的探索心和好奇心日益彰显。从前,只有过年几天,红垦的年轻人才会呼啦一下出现,鞭炮味还没有消散,就呼啦一下全都不见了。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弓背俯首在土地上的,已经不是只有老农民了。

钟雨婷加了一个小群,里头都是“干农活”的年轻人,“我们经常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日常,今天在打药啦,明天要除虫了,过几天就要收割等等。” 

风来了,地上的大豆叶子簌簌摇晃,像一片波浪翻腾的绿海,新农人们一头撞入新的故事中,情节快到每一天都不一样,一切似乎比原本想得更有趣。


作者:文字 | 记者 高艺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