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农”到“兴农”,80后新农人为萧山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力量
更新时间:2022-05-04 13:50:00 内容来源:萧山网
在浦阳江边,有一个被青山环抱的绿色基地。而这个基地的创立者朱观杨,却是一位80后的小伙。现在的人们总是认为,年轻人是更喜欢大城市的车水马龙。但朱观杨却毅然决然放弃了在城市的“铁饭碗”,选择回到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在惠农政策支持、引导下扎根于此。他在实践中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希望可以给自己的家乡,带去新的创富经验。
01 从钢筋水泥到田间地头
记者:
我了解到朱先生之前的工作并不是农业方向的,那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办公室,回到农田里呢?
主要还是因为热爱,那时候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安逸。我从小就在农田里长大,觉得在田里很自由。
朱观杨:
在草莓大棚前,记者见到了今天的主角——朱观杨。他头戴着一顶草帽,在听到参观基地的请求之后,非常热情地表示没有问题。走进大棚,记者才发现这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草莓大棚
所有的草莓都是种植在离地约1米的架子上,区别于传统直接将草莓种植在地里的方式。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传统的草莓种植方式由于贴近泥土,采光、通风都不是很好。草莓种植最需要的就是排灌方便、有良好的的采光和通风。
一开始的时候,朱观杨便发现传统种植方式培育出来的草莓品质很一般。他对此并不甘心,因为朱观杨始终认为减少使用农药、提升产品的品质是基地经营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翻阅了很多研究资料,也曾经去到种植基地观摩学习,最终才选定了现在这种立体种植的方式。
参观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大棚和区别于传统的种植方式,让记者对于这位80后新农人的经历更加好奇。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想方设法地离开农村,而朱观杨却义无反顾地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农业种植的世界,顶着旁人不理解的目光,做起了农民。
“太过于安逸的工作,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像是一潭死水。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挑战自己,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让朱观杨成为了一个不安分的“非典型性”农民。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农作物培植方式,一心寻找更加高效的有品质蔬菜种植方式。为此,他关注最新的农业科技,尝试不同的种植方式。在基地的种植步入正轨之后,面对基地农业秸秆增多却无从处理的状况,朱观杨又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养殖业......
02 从种植到养殖
记者:
基地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朱观杨:
我自己大学不是学农学专业的,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也是专门去到种植基地学习之后,才正式创办了金迈田。在之后的时间里,也一直都在努力吸收外界最新的种植方法,让基地产出更加绿色健康。
朱观杨带着记者参观了基地明星产品——小番茄的种植大棚。在走进大棚的时候,就发现每间隔几行,就会有一个蜂箱。朱观杨说这是他在国外学习了番茄种植技术之后,特意引进的品种。
在最开始种植番茄的时候,朱观杨便发现国内传统的种植方式产出的小番茄品质不稳定。那时候收获的番茄不仅大小形状各有不同,颜色有的时候都不是红色,就连食用的味道都天差地别。他对此感到很是头疼:小番茄的品相不够稳定,销售会是很大的问题。但如果放弃依靠激素授粉的方法,国内的蜜蜂品种又不喜欢食用番茄的花粉。但他并没有因为当时的困境而放弃,在观察了作物生长规律,了解了一些番茄产地的授粉手段之后,他意外的发现在国外有一种叫做熊蜂的蜜蜂品种,可以帮助番茄授粉。
“依靠激素结果的番茄,欧洲人不吃的。但是国内熊蜂的应用案例太少了,还是得去国外学。”最后,朱观杨一咬牙,决定飞到国外的农场,实地考察、学习熊蜂授粉技术。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一步绝妙的棋。在引进这种蜜蜂之后,朱观杨基地中种植的小番茄品质佳、品相好,深受顾客的青睐。
熊蜂可以保证小番茄的授粉质量,提升番茄的品质。
记者:
基地从前只是从事蔬果种植,那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进军养殖业呢?
2015到2016年的时候,政策规定了不能焚烧农业秸秆,怎么去处理玉米杆、辣椒杆等农业废弃物就成为了我要思考的问题。
朱观杨:
在走到种植玉米的大棚前的时候,远处传来了羊群的叫声。朱观杨告诉记者,基地目前已经是萧山地区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地了。从种植到养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也是天差地别。
“其实一开始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就算那时候农场的种植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养殖和种植还是不一样。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风险也比较大。”
在经过大量调研之后,结合实际情况,也参考了区农业农村局的建议,朱观杨开始了湖羊的规模化养殖。
立体生态农业 ——
“地种菜、菜喂羊、羊拉粪、粪还田”
基地的水果玉米也是主打产品,种植量大。除了如何处理大量的玉米秸秆之外,保证土壤肥力,培育更好的品种也是朱观杨日夜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开始湖羊的养殖之后,朱观杨着手打造了这条绿色、生态的封闭式立体循环产业链。
逐步建立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不仅种植的肥料问题解决了,湖羊的饲料也不愁了。最关键的是这种方式还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投身农业的最初,朱观杨就梦想着可以建立一套立体生态农业体系,让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在基地中得到具象化的体现。
从2010至2022年共12年的光阴,在朱观杨的不懈坚持下,终于在实现“愿望”的路上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03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记者:
现在的疫情大环境下,对于农场的产品销售有影响吗?
朱观杨:
肯定是会有的,但有好有坏。最近上海的疫情也是让老百姓意识到了菜篮子的重要性,行业越来越被重视,可见疫情也不全然都是坏事。
农场中的产品
再过小半个月,水果玉米也即将上市。记者发现基地里玉米的生长进度各有不同,在询问过后才得知这是延长玉米上市期的一种手段。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当时朱观杨想到这个方式,也是因为最开始玉米在短时间内大批量上市,给销售带来的很大的压力。并且在市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这其实不利于基地的长远发展。在询问了农业专家之后,朱观杨决定通过改变种植的时间来认为延长玉米的上市期。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才最终确定了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
↑ 线下直营门店
目前金迈田的销售主要还是向大型的商超供货,自己的线下门店销售,并且也开通了网上购买的渠道。这种“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也是“新”农业的一种体现。
在对待基地的经营上,朱观杨向来是谨慎再谨慎。面对立体生态农业的成功,他也没有盲目的去扩展产业的规模,而是在综合了基地目前的产能之后决定暂缓规模拓展,来保证现有产业的品质和产出。
当被问起是否有考虑过增加疫情配送的服务时,朱观杨表示虽然现在有少部分的配送服务,但是因为基地的产出量大,如果贸然开始这个业务,会面临运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模式还是需要因地制宜,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用处。
记者:
未来对于农场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吗?
朱观杨:
现在有政策的倾斜,发展肯定是会越来越好。我也希望可以继续扩大规模,推广应用立体生态农业。
在这次的交流中,不难看出朱观杨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和专注。并且也可以感受到这位80后新农人期待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在他看来,事物在不断发展,都是常看常新。
“现在的农场都已经发展到3.0、4.0模式了,我们基地最多算是2.0。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农科院看看,他们是专门做技术研究的。”
截至2018年,中国的农民还有大约5.6亿人左右,占比41.48%。对比建国之初占半数的农民比例,下降的很快。而近几年共同富裕的提出,乡村振兴被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我们从黄土中来,最后仍然要回归土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技术带回乡村,让农民不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解放他们的双手。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朱观杨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回到了哺育自己的家乡。在多年间,朱观杨的种植基地也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新的技术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发展。他将先进的种植理念带回家乡,带动了家乡农业的发展。他表示,从长远打算,基地会在允许的条件下扩张规模,引进新的品种和种植方法,也会推广立体生态农业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农业,尤其是“新”农业,不会在他们这一代被放弃。
热爱农业、扎根农业
凭借着对行业的一腔热爱
这个80后的创业者
将会持续在农业这个领域里发光发热
也给自己的家乡送去特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