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因为一个念头,萧山女子掉入“泥坑”六年,她却说:很值

更新时间:2022-05-02 13:50:00    内容来源:萧山网   

说到为什么成为新农人,诸沙沙想了想,笑称没那么多七七八八,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萧山党湾曙光村,天未亮,水田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几个头顶斗笠的农工,高高挽起宽松的裤腿,赤着双脚,弯着腰,迅速将绿色的秧苗插进泥间。抬头瞬间,一张年轻女性面孔映入眼帘,她叫诸沙沙,是个90后新农人。

在当幼儿园教师那会儿,她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过上成天泡在农田里的生活。

1

一念之间

诸沙沙的家庭算是“务农世家”。

打小她就坐在“黄土地”上,看着父母背着大篓子,穿梭在黄色的麦浪里。有时诸沙沙也会帮忙,抱住比自己个头还大的庄稼,稻谷贴住幼小的脸庞,刺刺的触感让她忍不住摇头晃脑一番。

等到高中毕业,诸沙沙成为幼儿园教师后,这些农田记忆逐渐离她远去,虽偶尔空闲时回来帮忙,也不过是干些接送工人的杂活。

真正想回到这片农田上,诸沙沙说,是一念之间的事。

图片

诸沙沙

她上头还有两个哥哥,但身体并不好,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靠着轮椅行动。“奶奶还在的时候,都是她来照顾哥哥们,等奶奶去世了,妈妈就回到家里接起了这个活。”

农田里所有的活计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

人终有老去那一天,随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有时诸沙沙回家,父女俩坐在家门口闲聊,看着远处随风晃动的绿色稻草,父亲满面忧容,带着犹豫对诸沙沙说:

“要不要回来?家里就只有你了。”

彼时,随着三农格局的变革,“新农人”群体正大量涌现,诸沙沙常在手机上看到青年人返乡回田,利用自己所学的新技术、新知识,颠覆农民运锄耕劚的辛苦劳作方式的新闻。

“那就试一下吧。”她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决心要成为新闻里的“新农人”。2016年9月,诸沙沙辞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跟着父亲来到这片前景未知的农地上。

2

得到和失去

在这块土地上,诸沙沙失去了一些东西,也得到了不少。

比如女孩爱美的天性。农忙是在夏季,烈日灼烧在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姑娘脸上,火辣辣地疼。她晒黑了不少,刚进农田,还会记得给自己抹上防晒霜,日子久了,便也不会在意,偶尔带个帽子,也算是对太阳最大的尊敬。

令她崩溃的还有农间的泥泞,“一下地,胳膊、大腿上全是黑乎乎的泥巴。”诸沙沙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好笑,“机器出了问题,你还得赤脚跳进田里去倒腾两下。”

图片

打扮似乎也成了奢侈,诸沙沙自嘲,美丽与农人毫无关联。刚进农田的一两年,当在聚餐时看到朋友漂亮的美甲,她总会有些自卑,因为务农,她的双手也多了死皮和老茧,“这是一双四五十岁的手。”

衣柜里的裙子身影也在日渐减少,“干农活嘛,你穿个裙子真不方便。”面对商场里其他女性漂亮的高跟和衣物,诸沙沙强耐羡慕,只是在心里安慰着,以后总会有机会。

“有苦也有甜嘛!”诸沙沙爽朗地笑了笑。

比如对父亲的认识。接手家里农田的工作后,诸沙沙与父亲的关系也愈加亲密,俩人时常一起探讨未来的发展,农田的工作,有时也会因理念不同而拌嘴,好强的诸沙沙一边气呼呼地说:“一定要做给你看!”一边跑去别的种植师傅那里取经。

也有对父亲崇拜的时候,“他眼睛特独,光是看苗的颜色就知道要不要施肥,对了!还有理念,他经常在抖音上看别人种田,有时比我还赶潮流。”诸沙沙直呼惊奇,说没想到老父亲还有这样的一面。

3

没有尽头的路

有人失意时,常喜欢用“打拼太难,我要回家种田”等话来打趣。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了6年,仍觉看不到尽头的诸沙沙却想奉劝一句:“真没想象得那么简单。”

刚回家的前两年,她一直跟在父亲后头打转。

“他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听着他的指示干活。”撒肥、撒农药、开插秧机……有太多的“新鲜事”等着诸沙沙去学习。

她列举了几个农活必备的工具: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诸沙沙说,里头最“讨厌”的是烘干机。“这机器一开,就不能停。”如果遇到第二天下雨,她们赶忙要熬夜去地里收割稻谷谷子,待到送进烘干房,事儿还没完,诸沙沙得站在边上监督着,以免有过烘的情况出现。

几年的务农经历,硬生生地把诸沙沙从小白熬成了万能,“有时候我一听机器的声音,就知道它里头是不是出了问题。”

两年后,诸沙沙才算是出了师,正式接手家中的农田。她尝试了不少新模式,比如和他人合作的稻鳖共养、稻鱼共养,比如引进产量高或口感好的新品种,比如选购强大功能的新机器减少人工费用。

图片

诸沙沙向其他种植师傅取经

“像烘干机,我们是萧山第一家使用天然气烘干机。”诸沙沙说,比起老式颗粒燃烧炉或柴油的烘干机,无论是成本还是人工上,都减轻了不少。

还有用无人机撒药防治虫害,虽在诸沙沙眼里已不是新鲜事,但每每无人机升起,总会吸引周边的村民观赏,大家伙啧啧称奇,议论着现在技术的发达。“我心里在偷着乐,这是身为新农人的骄傲。”

她还是萧山首个使用条播机进行小麦播种的农户,同时自创了蒸汽炉温室催芽的方式,“这个方法简单又便宜,但效果很好,不仅可以提高发芽率和生存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温度和湿度也能得到更好控制。”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申请专利。

诸沙沙铁了心要在这块地里干出一番事业。好在汗水终有回报,她与专家合作的多个农业项目,获得了区粮油作物小麦高产攻关田三等奖、区粮油作物杂交稻高产示范方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拿奖的那一刻,就感觉自己这么辛苦值了。”

回望这六年,因为一个念头,诸沙沙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有段满足而肆意的人生。

“农业这条路,它其实看不到尽头的,你能在里面学到的还有很多。”坐在刚插满秧苗的稻田旁,诸沙沙眼里满是光芒,“未来,我还要在这块地里破萧山高产记录,种出属于咱们萧山人自己的好大米!”


作者:文字 | 记者 林青颖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