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萧山有家十八元自助餐店,荤素齐全!真的不会亏吗?记者实地探访

更新时间:2022-04-13 09:27:04    内容来源:萧山网   

体育路与西河路的交界处,藏着几代萧山人的情怀与记忆。

溜达在街道两旁,穿梭在绿叶间的风声,大爷阿姨们的寒暄声,市场摊贩的喇叭声……各种声音交织,构成老城区独有的市井喧闹。

最近,有网友爆料,萧山体育路上有个十八元的自助餐店,一碗面的价格,不仅有荤有素,还能吃到饱,性价比超高。

图片

萧山真的有这么便宜的自助餐?带着好奇,记者在一个午后寻到了这家小店。

图片

图片

01

进店已临近下午两点,店里没什么人,只有最角落的桌子边围坐着几人在闲聊,听说我找老板,一个带着口罩,围着绿色围裙的男人走上来接待,开口才知道,他便是这家十八元自助餐店的老板——余浩。

店名叫“老公社”,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名字,余浩说,取这名是为了“忆往昔”。

“提到公社不是就会想到以前咱们大集体一起吃大锅饭的情景嘛,”他笑笑,“也有让更多人聚起来的意思。”

店里的装修也格外别致。竹子编成的吊灯框坠着绿叶藤条,茄子辣椒样式的玩偶在柱间垂挂,“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南西北人”“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等显眼标语贴在墙壁上,二楼入眼满是东北风情,这些都是余浩和朋友自己设计打造的。

图片

图片

“当时我一眼就相中这儿了,”老公社的前身是家咖啡馆,余浩想走农家乐风格,“来看店面的时候,它本身的装修特别对我胃口,我当时想,就得是这儿了。”

来余浩这里吃饭的基本都在周边工作,有建筑工人、美甲店的打工小妹、隔壁单位的工作人员、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彼此互不相识,却只要老公社飘出诱人饭菜香,又好似约好般,齐聚一堂。

“一开始大家都只是好奇,想着怎么会有这么便宜的店,”余浩有些腼腆,“后来他们都夸这里便宜又好吃,之后就经常来了。”

记者到店里时,残余的菜品不多,橱柜里只剩下些紫薯丸、麻球、春卷、玉米馒头等点心,余浩说这些仅是老公社菜品的冰山一角。他掰着手指给记者说了几道热门菜,土豆烧鸡块、油豆腐烧肉、清蒸小黄鱼、黄豆烧猪皮……“我们这些菜,每天还得想着法子变花样,不然人家也会吃厌的。”他每天都要备上15道热菜、10道凉菜、14种点心,再算上粥和汤,算下来有近40多种菜品。

图片

做菜的顺序也有讲究。粥可以用大锅灶温热着,每天6:30,余浩就得到店备好粥品,待到锅灶热气升腾,还没喘上口气,新鲜的蔬菜和生肉就该运输到位了。匆匆扒几口不知味的早餐,9:40左右,余浩穿上绿色的围裙,进了厨房。“菜不能炒早,不然就老了,得先弄土豆烧鸡这些时间久的。”他年轻时专门进修过厨师,对食物这块有着自己的讲究。

大半个小时后,香气弥漫整个大厅,不少人寻味而来,余浩抓紧时间,将剩下的蔬菜放进热油翻滚的大锅里,锅铲快速摆动,11:00,老公社准时开饭。

老公社的厨师就是余浩自己,算上收银员、点心师傅、洗菜工和服务员,整个店里也不过五个帮工。生意最旺的时候,能有一百多号人流动,好在除了备菜,五个人协作,倒也忙得过来。“我们这走的就是量,人多了,开心还来不及呢。”余浩说。

02

老公社是家新店,年龄还不足3个月,虽说比不上老字号,但自开业起,就收获了不少“死忠粉”。

“一开始也是和朋友聊天,他说老家有这种模式,我也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开起来的。”余浩说了不少店里客人的趣事,前几天,就有两位外国客人来店里就餐,一边吃一边夸,直言不敢相信还有这么便宜的地方。

周边单位的人也认定了老公社,除了休息日,每到饭点,他们都会到这里吃饭,有人说自己在外面一荤一素就超了20元,还总是吃不饱,还是老公社能敞开肚皮放肆一番。也有客人临走前还在低声嘀咕:“不会一个月之后吃胖好几斤吧。”

说着说着,余浩也有些忍俊不禁,同时又带了些感慨。事实上,老公社已经是他不知道第几次的创业了。

他是河南人,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舅舅到萧山来打工。“你知道‘闷罐车’吗?就是那种只包着一层铁皮的火车。”

图片

老板余浩

余浩至今还记得那时的场景。

正月十六,新年余味刚尽,元宵的鞭炮硝烟还弥漫在空气中,他背着厚重的编织袋,告别家中亲友,随舅舅碾转至阜阳坐‘闷罐车’,“那车就是块皮,里头甚至连厕所都没有。”满满一车厢的人席地而坐,汗臭味、饭菜味……浑浊的空气让余浩有些缺氧,他很疲惫,却无法施展开手脚,只能将头抵在行李上小憩。

车厢摇摇晃晃向前,宛如驶向那漂泊无依的未来。

“做过不少事,好过,又落魄了。”言简意赅的话语下藏着的汗与泪无从考证,只能从余浩的只言片语中窥见一丝。

他开过饭店、超市,做过外卖和食堂,却没有一件能长久。

“第一家店就在‘萧山走向世界’那里,做的是小吃,但生意一般般。”

“我还开过超市,在一个公寓旁边,我在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时候就做起来了,后来人多了能有200多户,生意也有声有色的,结果没过多久,那儿就拆迁了,我也开不下去了。”

“后来我去做外卖,加盟了品牌,一开始是挺好的,后来碰上了疫情,到了去年我还是没撑住……”

这些在旁人听来都觉心酸的话语,余浩却说得云淡风轻,即使被现实和生活三番五次地“毒打”,他身上的乐观主义还是没有退却。

“我总是和别人说,疫情总会结束的一天,对不对?刚好我一朋友从老家来,说了这种模式,我觉得能行,就再试试。”

从十几岁的年轻小伙一直打拼到现在,余浩如今已年过四十,却仍没能在萧山买上房。他在老公社旁租了套1600元每月的小套间,每天走几步就能到店里。

他也没想着要回老家,近三十年的岁月,萧山的风土人情已经刻在骨子里,余浩认定了自己的未来始终在这。“年轻时随波逐流,到这个年纪,想干什么事情就要自己去干。”

03

只是眼下,疫情的影响还是让他有些焦头烂额,店里的客人实在太少了。

余浩算了笔账,店面的房租一年就要十来万,员工工资每个月要四千五,每天的菜价至少也要七八百,加上水电、煤气……“不够,真的不够。”店里必须每天要来150人才刚刚保本,可现在的人流量,连一半都不到。“但我现在还是想坚持18元的价格。”

买菜也是个大麻烦。现如今,菜价增长,品种减少,这对餐饮行业来说是个大麻烦。“我也不做推广,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下来,成本更高了。”

余浩叹了口气,最后又说:“但这些想也没用,希望疫情能赶紧好起来吧。”


作者:图文 | 记者 林青颖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