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炮火竟然与曾经熟悉的地方那么近…”萧山男子的聊天内容里,是乌克兰人民的心酸

更新时间:2022-03-04 08:52:13    内容来源:萧山网   

“现在他们白天睡觉,傍晚五点以后就躲进防空洞了。窗帘都不敢拉开,更不用奢求正常工作了……”张明告诉记者。

到3月3日,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8天。

警报在深夜拉响,爆炸声持续到天亮、在超市外排长队等待必需品……避难成了日常。对亲历者来说,这是一场煎熬和考验,他们在焦灼中等待着不知何时到来的和平。

【萧山网#倾听潮涌 特别篇】

第一次感受到硝烟

与曾经熟悉的地方那么近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民众的生活状况备受关注。萧山人张明也是关注者之一。

十几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张明踏上了去乌克兰的求学路,一去就是五六年。从不懂事到懂事的这段人生过程,基本都是在这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

他是个喜欢热闹的人,闲暇之余,会去乌克兰各种标志性景点逛逛。那几年,基本也走遍了一些地标性的景点。

基辅最繁华的克列夏季克大街,也是他们常去的地方。一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便化身变成步行街。“那会儿都是散步的人,有表演魔术的、弹钢琴的、画画的,真的很热闹,不止如此,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每到周末也是人山人海。”

虽然过去十几年,那段时光至今还印象深刻。“我记着有一次周末人多,打不到车,干等在路边的时候,有个乌克兰大哥就停下来免费带我们去。”当张明掏出钱,想支付车费的时候,对方拒绝了。“他说为什么收你钱,你们都是学生对吧?只是‘顺路’而已。”事实上,对方并不顺路,甚至绕了一圈,开了不少路。

现在能想起的无非也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张明却记得格外清楚。

“它真的很美,比画中、照片里还要迷人。”乌克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美丽的风景、朴实善良的人文环境,让张明深深爱上了这里的一切,在他眼里,那仿佛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只是,如今再看,这些标志性的地方,只剩下空荡荡的街道,作为地标的基辅独立广场,连音乐喷泉也不喷水了。

图片

2月24日,车辆从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旁驶过。新华社记者 李东旭 摄

前两天,他从电视上看到基辅市一座电视塔附近遭炮弹袭击。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上空多次响起防空警报,电视塔附近可以听到巨大声响,并看到浓烟升起。“以前抬头就能看到的电视塔,现在周围竟成为一片废墟。”他的心里不禁一阵唏嘘,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硝烟与曾经熟悉的地方居然那么近。

不敢拉窗帘白天睡觉晚上进防空洞

好在暂时不至于饿肚子

虽然回国很久,张明始终与乌克兰籍的同学和老师保持着联系。这几天的交流,也让他颇为感慨。

“俄乌开战以后,会特别关注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比如那边的老师、同学,自己的学校现在怎么样了,以前经常去散步的大街现在如何。”只是,从交流中,他能明显感受到大家焦虑的情绪在不断增长。

张明告诉记者,目前当地居民基本生活尚且能够维持,但是也仅仅是不至于挨饿。26日起,基辅的宵禁延长到下午5点到早上8点,在此期间,任何居民不能随便上街,商店不开门,以免造成误伤。

他的一位乌克兰籍的学弟,之前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与中国也有贸易往来,眼下工作已经被迫中断。“现在他们一家五口人,仰仗前几天超市的囤粮,就窝在家里,窗帘都不敢拉,更不敢往外探头。白天睡觉,晚上五点以后统一钻进小区地下的防空洞,早上八点再出来。”

如此仿佛生活在一张恐慌织成的网下。

即便如今生活条件艰巨,张明坦言,还留在这里的人,要么是走不了,要么是不想走。据了解,基辅的所有航班在24日就已暂停,“不过真的还是有不少本地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毕竟那里是从小生养的地方。”

图片

3月1日,一名女子在乌克兰利沃夫的一处物资发放点领取生活用品。新华社记者 陈文仙 摄

张明告诉记者,对于当地人来说,第一反应便是讨厌战争,厌倦战火。“事实上,这几年大大小小的动荡也都经历过,只是没有那么激烈,如今这个情况始料不及。无法出门,无法工作,生活条件下滑,基本的自由也没有,最终受伤的还是善良的人民。”

他的中国朋友早年基本都已经回国,现在还在的多为乌克兰籍的朋友和老师,有人在群里情绪失控、陷入恐慌的时候,他也会陪对方聊天、慰藉对方,这些是他唯一能做的。

“祝愿战火早日结束,还老百姓一个和平的时代。也希望滞留在乌的中国同胞们能平安顺利归国。”张明叹了口气。

(应受访者要求,张明为化名)


作者:记者 高艺炯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