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救援员、摄影师、运动健将……萧山这个近60岁的“猛将”到底有多少身份?
更新时间:2022-03-02 14:58:49 内容来源:萧山网
他是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已有十七载;他是戴村镇群鹰应急救援队领头人,队伍自2018年建立以来,已走过四年光阴;他已年近花甲,步伐却从未停歇。
他叫丁金良,一个普通却又不一般的戴村镇三头村村民。
像个“战士”的摄影师:
为景痴狂,在萧山走南闯北
2005年,丁金良42岁,爬上不惑之年,还是村委干部的他看向通往未来的路,更加清晰。
那是数码相机刚刚流行的年代,丁金良与几位刚结识的摄影发烧友登山看景,当最后的足迹落在山巅,抬眼望去,身前群山巍峨,身后翠树成荫,不可言状的心情瞬时澎湃在胸间,使命感油然而生。几人在云雾袅绕的山顶相互约定:要用手里的镜头记录下戴村的青山绿水。
为实现这一目标,丁金良摁下了近17年的快门。
他曾赴群山黎明的玫瑰之约,听小桥流水的绵绵细语,忆寺庙古宅的斑驳旧事,踏雨馀深巷的青石小路。作为一个极有仪式感的人,每次拍摄完成后,他都会在整理时记下时间和地点,并存进电脑里名为“戴村”的文档里。
或许在旁人眼里,丁金良是有些“痴狂”的。
2019年2月,寒意未尽,在萧山海拔最高的骆家舍山上,仍是一片雪树银花。丁金良起了个大早,独自驱车来到山脚。路还很长,他要去山顶才能拍摄到雾凇最美的样子。
天很冷,步道早已被皑皑大雪封住了前进的方向,丁金良不得不改变计划,从林道上绕行,虽早有准备,但每一步仍要走得小心翼翼。
可还是低估了丛林间的危险程度,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他先听到前方穿来破空的“咻咻”声,而后是如鞭炮般炸开的巨响,抬头向上望去,横亘在林道上的高压线早已因低温结成了根根冰凌,通电的冰凌融化后坠落,劈打在毛竹上发出警告的信号。
丁金良霎时呆立在原地,“我都不知道在那里蹲了多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仍感到有些后怕,“但上都上来了,比起恐惧,更不想空手回去。”
他在心里估摸着融化程度,确认冰凌短时间内不会落下后,昂着头,像个战士迅速向前跑去,通过危险路段后,丁金良没来得及“惊魂未定”,看看时间,赶忙加紧步伐,奔向雾凇。
那天的朋友圈里,对于惊险,他只字未提,只留下看到雾凇美不胜收的喜悦。
不服老的运动健将:
曾抢渡钱塘江、横渡富春江
爱上拍摄后,运动也成了丁金良的日常生活之一。寻景背后,登山、驴行,无论哪个都需要大量的体力支撑。从不关注运动的他,有意识地制定了一套计划,给自己提升体能。
早上五点,去仙女湖旁晨跑,若是天气好,就爬上附近的和尚山。“洒点汗水,舒畅。”丁金良笑笑,在奔跑的路径上,看着花开花落,四季变更,这是他收获美的另一种方式。
除了每日雷打不动的两小时,自2013年起,丁金良就爱上了冬泳。他还会去杭州各地参加游泳比赛,抢渡钱塘江、横渡富春江,参赛的名次并不重要,享受摆动双臂的酣畅淋漓,感受抵达终点的满满成就才是自己的目标。
丁金良仍记得横渡富春江时的场景,那是他人生中的“突破”时刻。下水前他并没有估算过长度,只是奋力地向江中的比赛浮标靠近,游到一半时才发现,由于江水流动,自己的身体有明显的偏移,他与朋友一商量,还是按照原路线游到了对岸进行调整。
许是因为天气原因,还没喘上几口气,工作人员突然告知选手需立即游回原点。那次赛事,丁金良游了整整一个来回,“从来没有游这么远,感觉自己又厉害了。”
与死神赛跑的救援员:
每次都会许愿“别再有下次”
戴村境内群山环抱,十里长溪镶嵌其中,云石盘山公路如玉带蜿蜒,2017年,戴村创建了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引无数驴友和徒步登山爱好者蜂拥而至,群鹰应急救援队应时而生。
一开始只有25人,都是对戴村地形熟悉且热爱登山的老友。这是一支在常人眼里有些“显老”的队伍,平均年龄约47岁,但比体能,丁金良很是自信,拍了拍胸脯,开玩笑道:“我比很多年轻人体力都要好。”
如今,救援队人数已达到42人,救援内容也不仅只是山地救援,只要有求救电话,群鹰出动。
一次,丁金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则寻人启事,一名贵州外来务工人员的父亲走失,最后的踪迹指向戴村。这次的救援持续了近两天,踏遍义桥、戴村、楼塔、河上多个镇。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看了多少个监控,却怎么也查不到老人的身影,丁金良心里很是焦虑。
终于,在小小的长方形黑白框里,他们寻到了老人的足迹,雨夜里,他被一位好心年轻人领上车后,前往诸暨市。
“我说普通话他听不懂,一直喃喃着要回家,后来我就把他带到诸暨火车站……”年轻人的回答让救援再次陷入僵局。
上火车了吗?还是又向别的地方走了?人生地不熟,她能去哪儿?
“找到了!”
中午十二点,蹲着吃饭的丁金良接到了家属的来电,在当地派出所和各方救援队的帮助下,终于在马路边上找到了老人。对方的语气有些激动,语无伦次地向他表达着谢意。丁金良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找到就好,找到就好。”
丁金良从不怕救援的劳累和奔波,但唯一感到力不从心的,是灾难。
他曾与死亡擦肩而过。去年“烟花”,戴村青山村发生山体滑坡,接到通知后,群鹰应急救援队立即出动,包括丁金良在内的几名队员冲进村民家里,帮助转移,这是与死神的赛跑,好在他们跑赢了。
刚将村民转移到安置点,山洪倾泻而下,看着滚滚泥流,丁金良恍若隔世,若是当时慢上一些,若是步伐踉跄几步,若是……
他百感交集,“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成长,这支队伍还要不断进步。”
在采访时,丁金良似乎更喜欢用“成就感”来形容每次的救援,正如拍出好照片时的心怀喜悦,救援圆满成功时,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欢呼雀跃。
他偶尔也会在朋友圈分享救援经历,但每一次的结尾都是:
“希望再也没有下次。”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寻人时家属的崩溃、痛苦、恐慌,导电般传入丁金良的心里,让他很是沉重。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救援路上走多久。”丁金良坦言,明年他就六十岁了,或许很快就会退居二线。“不过咱们队里各个都是优秀的队员,我很放心。”
话虽如此,他还是悄悄许下一个愿望: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些,时间再跑慢点。
村干部、摄影师、运动健将、救援员……在山峰之巅摁下快门,在田野路径肆意奔跑,在灾难之前拯救生命,丁金良在多面的身份的转换中,“极限”还在不断突破。
当你决心人生不再平庸,山无遮,海无拦。59岁的丁金良无疑是一位冒险者,在以“年龄”为名的海域里鼓起篷帆,迅猛向前,劈开世俗为他安排好的界限,乘风破浪。
“能走多远?我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