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口罩之下,半张脸交情…萧山“阿姐”搭了个“仓库厨房”,温暖他们的胃和心

更新时间:2022-02-07 08:49:37    内容来源:萧山网   

闻家堰社区居委会的仓库间,这几天总是飘来阵阵饭菜香。

地方不大,十几平米,不过,东西不少。

墙的一侧是层层垒起来的纸箱,边上是刚搬进来的冰箱。写字台上放着简易式电磁炉和油盐酱醋之类的调味品;一张矮凳子抵着门,上面搁着个电饭煲,里头咕咚咕咚正煮着粥。门对面的洗手间台面上,甚至还放着砧板、菜刀、抹布和剪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与其说这是个仓库,倒不如说更像个简易厨房。

上午九点半,舒阿姐从外边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刚给社工们送完一批早饭,现在赶着要来做午饭了。”

图片

她说着,从写字台下面的塑料袋里掏出两颗冬笋,利索地剥起来,“最近忙得嘞,脚趾头都‘绊绊牢’,真的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啊……”一边开着玩笑,手上的活倒也没停下来。

七年志愿者生活

她是“最懂”社工的人

“阿姐”本名舒国兰,46岁,土生土长的萧山人。圆圆的黑框眼镜,顶着头干净利落的波波头,眼前这位阿姐总给人一种亲切感。

家里做些门窗买卖,舒国兰平日里帮衬着先生打打下手。不过更多时候,她的身份是一名闻家堰社区志愿者。

一年365天,舒国兰有将近一百多天的时间穿着红马甲在社区忙活,垃圾分类、扫楼宣传、文明劝导……闲不下来,充实又忙碌,而这志愿者一做就是七年。

图片

图片

在社区“忙活”的舒国兰

社区不少人都知她热心肠,也亲切地唤她一声“阿姐”。“志愿者工作都快成为我的主业了。”她不善表达,但语气里总是含着笑意。

事实上,第一次知道舒国兰源于近期的一张照片,照片里她正在切菜,砧板放在两个洗手盆中间的台面上,一边是已经切好的肉丝,另一边放着把开水壶,一眼就望到底的空间里,满满当当被安排上了。

图片

“社区工作者真的太辛苦了。”七年志愿者的经历,她深知社区工作的不易。平时看似简单的工作,其中细节藏着不为人知的繁琐。

尤其疫情爆发以来,社区志愿者群里,一张张现场抗疫的照片,更是让她深有感触。

在一线坚守,有的人累到不管地上脏不脏,一屁股坐在冬日冷冰冰的地上;来不及吃饭,椅子当桌子,蹲着匆匆解决一份失去温度的快餐;饭后稍稍发会儿呆,权当忙里偷闲了……

图片

志愿者群里发来“大白”们吃饭的照片

图片

不回家的他们,行军床当“席梦思”

“队伍里有些是生面孔,看起来都年纪小小,挺年轻的,差不多跟我儿子一般大。”在她眼里,这群“半大不小”、冲在一线的年轻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太让人心疼了……”心酸感从手机屏幕一端传来直达心底,舒阿姐坐不住了,“没办法分担他们的工作,至少让他们吃得好点,这么冷的天,吃口热饭喝口热汤,也是好的。”

洗手台、仓库间

燃起了人间烟火气

起了这念头,舒阿姐立马行动。第二天一早,她搬了些炊具,带了些自家囤着准备过年的蔬菜和肉,在居委会仓库间里“驻扎”下来。

写字台上开火,洗手台旁备菜,条件有限,但舒阿姐的饭菜却一点不马虎。

“今天早饭,土豆丝配白粥,热了些刀切馒头和点心,煎了荷包蛋、吐司。”一份早餐便如此丰盛。

每餐多少人吃,她瞥一眼基本就知道了。“正常准备10-20人份的量,基本上都能吃掉,不会有浪费。”

图片

午饭则更加丰盛些,舒阿姐会备上两荤三素一碗汤。白菜油豆腐、清炒莴苣、番茄炒蛋、白灼大虾、干菜蒸冬笋、干锅土豆红烧肉……家常菜每天换着花样来。“这几天用上了干锅,固体酒精在下面呼呼地烧,冬天吃起来,浑身都会暖和点。”不少人会夸阿姐手艺好,看着大家吃得香,她心里也开心,“前几天那道醋萝卜,我看他们爱吃,今天再做一些。”

图片

除了三餐,下午茶也会贴心安排上,有时候是一壶自制水果茶,有时候是一份现切水果。

尽管每天做菜,但这方寸之间的仓库看不见灰尘、油渍或者是菜叶、饭米粒、面包屑……阿姐手脚利索爱干净。“抗击疫情是长期作战,他们在一线那么辛苦,我们作为后勤保障,一定要安排得妥妥帖帖。”她说。

半张脸的交情

有些人只知道她叫“阿姐”

不少人都尝过了阿姐的手艺,有物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等。每天吃饭的十五分钟算是他们最为放松的时候,温暖的饭菜香味儿飘上天,一口暖汤落胃,口罩下憋了一天的话匣子得以打开。

在“阿姐”舒国兰面前,年轻的社工们一股脑地将想说的吐出,外面看起来永远坚守在一线的这一批人,也会有辛苦、疲惫、委屈的时候,她都看在眼里。

大多数时间,她并不追问什么,不会讲什么漂亮的话,只是让他们自顾自地说着。

此刻的阿姐更像个倾听者。

“是啊,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家庭。”阿姐一边听着他们倾诉,心里酸酸的,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一些温柔的力量,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这年纪就跟我孩子一般大,我不心疼他们心疼谁……”她感慨道。

重重防护下,人们看不到彼此的脸。隔着口罩,一些人甚至没见过舒国兰的“真面目”,只记着是个顶着波波头,眼神和善的人,唤她一声“阿姐”,能马上得到回应;只记着每日饭点,会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问上一句“饿了吧”;一手好厨艺,做的小炒肉、青椒肉片、红烧醋萝卜格外下饭……

图片

“阿姐做的鸡翅真的很好吃,我们来不及吃,她就捂在饭里,打开电饭煲,都还是暖的。”社工小汪告诉记者,阿姐和他们之间“交情”不浅,“她很热心,跟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大家依赖她,依赖这个方寸之地。即便是半张脸的交情,但足以打破心与心之间的安全距离,这是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最有人情味儿的时候。

坚强的“阿姐”

也有不想提的心酸

除了送饭做点心,舒国兰空的时候还会在居委会帮忙派发物资,接听咨询电话,以及给一线工作者们必要的心理疏导。

不止自己所在小区,她还挂念着与自己有感情的隔壁小区,心里系着整个社区,同时家里也有老人孩子要照顾。

只是,在满怀冲劲儿的奔波之外,阿姐也要承担一些心酸和压力。

时间不够,是她心中最大的一道坎。

图片

阿姐(中)空的时候会帮忙接听咨询电话

其实除了年三十晚上匆匆赶回家做了顿年夜饭,剩下的时间,阿姐都在居委会忙活。

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她已经一刻不停,忙得像个陀螺。一天24小时,恨不得掰成一分钟一分钟用,有时候困了累了,晚上直接在居委会办公室“打地铺”,几张椅子排一排,垫上羽绒服,一张薄毛毯盖身上应付一下。

即便如此,阿姐跟记者说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愧疚,“真的忙不过来,但一个人能力确实有限。”

除此以外,有时候善意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很多人说我有点傻,问我把自己搞这么忙图什么?”舒国兰自己也不知道,要说唯一想的,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下一代保持一颗善心。

图片

她很感谢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这次疫情,家里三个人都参与了志愿者工作。“做志愿者这件事,我先生很支持我,现在儿子也在南岸社区当志愿者,我真的很感动!”想到这,阿姐觉得一切都值了。

图片

“算了,我不想说这些,说起来心情会不好的。”眼前的心酸一闪而过,接下来该做的事,该忙活的,阿姐一样没落下。

事实上,阿姐的行动不止照亮了家人,慢慢地,不少人也纷纷加入了抗疫后勤队伍。有帮忙搬物资的,有来“仓库厨房”打下手的,一些社工家属们也纷纷带来自家的蔬菜肉禽……

采访的最后,她建议我们把关注点移到一线的抗疫工作者身上,“其实我这根本没有什么,比我辛苦的人很多很多。”

图片

图片

来自阿姐的短信

饱经世俗蹂躏的皮囊下永不消失的孤勇,或许就是中年人的温度。不是一种年龄标记,而是深沉的意志,是炽热的感情,在涌动。

过去,我不太理解“志愿者”是什么,眼下,这三个字变得真实、立体、鲜活。

烟火缭绕,人间至美。

辛丑年尾,很多人因疫情经历了人生的“心酸时刻”,但如今壬寅年已至,我们相信这场战疫即将迎来胜利,就像我们相信春天终将不会缺席。

最后,也希望阿姐早日能得空歇一会儿。


作者:文字 | 记者 高艺炯 通讯员 姚宇慧 汪佳琪 图片由街道和社区提供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