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午饭的泡面汤,他像干杯一样饮尽…负责转运的萧山司机在一线经历了什么

更新时间:2022-01-29 08:56:17    内容来源:萧山网   

凌晨,高卫荣正在睡梦中,放在枕头边的手机突然亮起。条件反射睁开眼,夜里的手机光在一片漆黑的衬托下,很是耀眼。

“义桥御景蓝湾小区需要紧急转运隔离人员,收到回复!”

“来活了……”他看着群里的消息,迅速套上几件衣服,五分钟简单整顿,便出门了。

凛冬的深夜,寒意钻进贴身的秋衣,让人不自觉打颤,高卫荣裹了裹身上的大衣,加快了脚步。

这是他不回家的第五十天。


鲜为人知的孤勇者

他的世界是四四方方的车厢


今年51岁的高卫荣,是一名萧山长运防疫转运专班的司机。

1995年取得驾驶证,2005年开大巴,2011年进入萧山长运公司开客运专线,近三十年的驾龄,高卫荣的世界仿佛围着四四方方的车厢不停游走。

然而,年龄翻过五十岁以后,生活似乎有些不一样。

“去年12月7号,加入了防疫转运专班队伍,那天开始就住进酒店,不回去了。”这是51岁的高卫荣第一次“出差”,负责用大巴将隔离人员送往对应酒店。

决定做一件事,往往有着冲动和新鲜的缘故,但接下来,这个中年男人很快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

比如一遍遍的重复消杀。相比于平时出车,防疫转运对司机的要求格外严格,全程接种疫苗,每六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转运车辆每趟次要消毒一次,每天做一次核酸检测;防护服、隔离、口罩、护目镜,出车多久就得戴多久。

比如日夜颠倒。没有人能预料疫情的发生,转运任务自然没有固定的时间,平时高卫荣和同事们需要在酒店二十四小时待命,只要通知,马上就要出车,一趟趟来回,晚上当白天用。

“有时候半夜刚刚返回宾馆,枕头还没沾上,手机铃声就又响了,新的转运任务来了。”此刻,高卫荣的笑容里不知道藏着多少个披星戴月。


一瞬间的暖意

他看着老人、孩子走进车里


这次的任务自然也不可能提前预告。

26日凌晨的御景蓝湾,灯火通明,高卫荣和同事们赶到现场,一辆蓝色长大巴,停在了门口。社区工作者们正挨家挨户通知隔离人员前往对应酒店。

很多人都还在睡梦中,临时的通知让住户们猝不及防。

高卫荣坐在驾驶位上,隔着一层车窗玻璃,看着第一批隔离人员从小区内出来:孩子们揉着眼睛背着个小书包,不哭不闹牵着爸妈的衣角;老人戴着帽子口罩,捂得严严实实,默默跟在子女身后;一些残障人士,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了车。一线防疫的工作人员,淋着雨在现场小跑着,忙忙碌碌,白色的防护服在黑夜里,就像星星……

图片

凌晨四点,确认车上人员全部到齐后,高卫荣驾驶的第一辆转运大巴驶出小区。

图片

深蓝色的四方车厢在夜里行驶,车上的人裹紧了衣服,脸上蒙着口罩,看不清彼此的脸,隐约能听到口罩下传来平稳的呼吸声。

“妈妈,为什么现在要起床出门?”有孩子问,“外面有一个大怪兽,我们现在要出去打怪兽。”得到这样的回答,孩子安静下来,偶尔张望着窗外的天。

亲眼见证这一幕,一时间,高卫荣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觉。一面是即将到来的春节,一面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此刻,竟然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共同努力着……

“这是一场战役,大家真的都很配合。”

于他而言,车厢里的人们或许一辈子只有一面之缘,但多了一些相近的悲欢,他握着方向盘,尽量减少颠簸,将车开得平稳些。“心里是一股子暖意,甚至有点感动……如果你在现场,也会是这种感觉。”


最后一点面汤

他像干杯一样饮尽


前往隔离酒店这段路并不长,但那天高卫荣从一个凌晨开到了另一个凌晨。

图片

当天的午饭是一碗两点才吃上的泡面。

坐在驾驶位上,紧绷十几个小时的神经,这时候才得以小憩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他吃得挺香,最后一点面汤,像干杯那样一饮而尽。“我们的饭点总不是固定的。成年人,这点苦克服一下就行了,就算饿一餐也没什么大不了。”

饭后,高卫荣和同事们裹紧了衣服,蜷缩在车座里,休息一会儿。

图片

转运工作的辛苦,他基本不会跟家里人提起。“不说,也让他们少一分担心。”

偶尔高卫荣会和妻子视频电话,基本也是“做好防护”“记得消毒”之类,一些简单的嘘寒问暖。

高卫荣说,两人都有些木讷,他不会倾诉工作的辛苦,她自然也不会情意绵绵说些体己话。只是结婚几十年,彼此早有一种默契,有些话,不必明说也能心领神会。

“微信视频的时候,看她的眼神,里面是关心和担心。老夫老妻了,心里都懂的。”此刻这个五十一岁的男人,揭开刚毅质朴的一面,竟然也说出了一番柔情的话。

如果没有奔赴一线,作为注重仪式感的萧山人来说,往年这几天,高卫荣可能正在置办年货,等女儿回家过年。

女儿在重庆上大学,一年难得见面几次。

“挺想念的。”他说,“但我跟她说这次还是别回来了,把票退了。”这个春节,他希望女儿留在重庆。

如此,一家子将分隔三地过年。“吃不了团圆饭,那我们视频上‘聚’一下好了。”他笑了笑,“注定是个难忘的年三十,不过,以后我们还有好多机会。”


凌晨一点半回到酒店,匆匆合衣睡了一会儿,一大早,高卫荣又要出车去了。“调度员已经发通知过来了。”前一天,他大概接了九十几个电话。

天命之年,工作在防疫一线。眼下,他的世界里,是马路,是土地,是风霜雨雪,是24小时的白昼和四四方方的车厢。

“辛苦,怎么不辛苦咯?可是当看到大家在酒店安顿好,有地方住,就很有成就感。”看着现场的一幕幕,高卫荣顾不了这么多,只觉得好像有一股子力量,驱使着自己,不自觉跑起来,“现场不止我一个人在‘跑’着,车队里每个人都在加油……”

“成年人了,这点事没什么”这是采访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深夜、凌晨、白昼,防控区和隔离点之间,一个又一个蓝色大巴在其间游走,那是无数个“高卫荣”在四四方方的车厢里,默默握着方向盘,开辟出的“河流”。

这场“大考”面前,鲜为人知的渺小者,也是孤勇者。


作者:记者 高艺炯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