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不潮”的杨俊:我一直在做很“潮”的事

更新时间:2021-09-17 17:33:07    内容来源:萧山网   

2020年初,一部3分多钟的纪录片《久违了,萧山》在朋友圈刷屏。空无一人的城市街道、紧张有序的隔离酒店、行色匆匆的抗“疫”人们……无数人被这部纪录片触动,而它的策划者就是“布恩文创”的创始人杨俊。

8月的一个上午,我们在“布恩文创”见到了杨俊,这位自认为不善社交、不够外向、不潮的80后创业者向我们诉说了他一直在做的“很潮”的事。

自认为“不够潮”的杨俊

“我不善社交,但我喜欢接触新事物”

2010年,杨俊微博已有6000多粉,这不是水出来的数据,而是实打实积累的。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流量大粉,可以说是影响力很大。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得从一份婚礼摄像兼职说起。

2010年,学数字媒体专业的的杨俊选择回到了家乡萧山。一开始,杨俊找了份摄像工作,单位里朝九晚五倒也轻松,可是年轻的他怎闲得住?加上摄像是一个熟能生巧、需要不断摸索实践的工种,于是杨俊利用周末时间做起了兼职婚礼摄像。杨俊还有个摄影搭档,靠着配合默契,这份兼职做得颇有点“如鱼得水”。杨俊回忆说,“在当时的市场上,婚礼摄影摄像这块不是很成熟,做的人也不多,我们这个组合蛮赚钱的,当时拍摄一天就能赚到5000块钱。”

“我其实不是很善于交际,不过我蛮喜欢接触新事物的。”2010年,微博是个新兴产物,杨俊紧跟潮流,时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些摄像作品,吸引了不少粉丝,也因此有不少粉丝通过微博联系他做婚礼业务。

从本土到外地,从国内到国外,从摄影棚里的基础拍摄到飞来飞去的旅拍,凭着愈来愈精的摄影摄像技术和优良的服务口碑,杨俊和他的“黄金搭档”干得“风生水起”,而杨俊的这份“兼职”也渐渐升级成了“主业”。

2011年,杨俊正式辞去本职工作,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心一意专门做婚庆。

白天奔波拍摄,晚上修图剪辑,可能今天在杭州,明天就到了另一个城市。杨俊笑着说道“那会儿真的一直在路上”。也正是这忙碌的行程让杨俊的身体疲劳值达到了顶峰。

“不要催我了,在赶了。”

“晚上发给你,请稍等!”

“太累了……”

那段时间,杨俊开始重新思考职业方向。

“我不够外向但创业路上,但我敢于面对新挑战”

杨俊善于寻求突破点。很快,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013年,杨俊正式创办了“布恩文创”。两年多的婚礼拍摄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人脉,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切断与婚礼行业的关系,转型做企事业单位的视频宣传。杨俊似乎又回到了“原路”,只不过,这次他有了一个团队。 

创业头两年,杨俊亲力亲为,带着一群人策划、拍摄,制作了无数个宣传视频,每次忙到半夜,吸一根烟提提神,继续工作。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让杨俊的转型之路走得比较顺当,公司不断发力,业务量也随之增多。2016年,公司扩充了摄像、后期团队,伴随着公司的日渐稳定成熟,杨俊开始退居幕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管理公司上。

杨俊和他的团队

对于不够外向的杨俊来说,管理公司可比亲自做业务难多了,但他却说,“我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全国人民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面对这场新的大挑战,杨俊在公司群里发出暂停上班但不减薪的通知后,开始思考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与几个合伙人一番商议后,大家觉得可以利用手中的机器去记录萧山抗战“疫”线工作人员的状态。

2020年2月8日,在杭州南高速入口,杨俊和团队按下了纪录片第一个素材的快门。

杨俊带着机器记录抗疫期间的一幕幕场景

拍摄中,有一件事令杨俊印象深刻。一位在临浦隔离酒店的老人由于隔离时间太久,模糊了上下午时间,以为手表显示的时间是错误的,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确定了正常时间。“在这里都过糊涂了。”老人感叹道。这段“记忆”也成了片子的开头。

从一个隔离区到另一个隔离区,从萧山最东端到最南端,拍遍了萧山的角角落落。《久违了,萧山》这个纪录片一出炉便刷屏了萧山人的朋友圈,触动人心。镜头里,驰援武汉的萧山医护人员有序坐上大巴;卡口处的工作人员一刻不停地给经过的车辆测温;“红马甲”亲自将所需物资送到隔离人员家门口......“你好,欢迎光临”、“请18号顾客到5号窗口办理”,正是因为他们的守护,这个城市一点点重焕生机。


“这不是一条宣传片,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我们没有太多的策划,只是用镜头去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为了不商业化,杨俊让公司负责人专门注册了一个微信号,推送这个纪录片,后续还向社会开放了所有拍摄素材,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目前,这条片子收录于萧山图书馆。

“我不够潮,但我一直在做潮的事”

在员工眼里,杨俊不是一个“潮人”。他喜欢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低调出入公司,不是很懂“YYDS、NSDD、NBCS”等一些时髦的网络用语。

但在暗流涌动的文创行业,他却是那个积极迎接“潮头”的人。

2020年,杨俊公司的业务形态基本成型,他开始寻求转型。以文创、影视为基石,成立网络和软件研发组开发大数据系统,而另一条“支路”就是他目前在做的新兴项目——剧本杀。

时下,“剧本杀”是年轻人的代名词,是潮流的象征。杨俊很早就从一些基础的项目合作中得到了启发。“为什么不结合公司现有的技术、影视优势,做个与众不同的剧本杀项目呢?”杨俊“灵光乍现”。

去年,“布恩文创”根据市场需求,融合本地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结合舞台艺术、游戏互动,做了一个全息影像的沉浸式文旅剧本杀项目,年底,在内部市场开放测试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和好评。基于此,杨俊开始“趁热打铁”,决定面向市场,将沉浸式文旅的剧本杀做成商业化产品。据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经过了天使轮投资,预期于11月落地。

“从个人化的公司到面向市场化的公司,我的压力还是蛮大的,需要用市场印证我的决定是否正确,一旦出现问题,我需要自己扛起责任。”虽然有压力,但杨俊依然信心满满,“我蛮喜欢接受新事物,不会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面对未来,他心中也早有了规划:在传统的文创、影视产品基础上,更加适应、贴合市场去拓展新的产品。

后记

聊天中,合伙人评价杨俊是个“心大”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不会踌躇不前,而是去找机会突破。

“凡事总有突破口。”这是杨俊内心的坚执,我想这也是杨俊没有被“后浪”拍在岸上的原因。我始终相信,不惧怕困难,勇于面对,我们总能攀上属于自己的那座“高峰”,去听群山回响,去见晴空万里。


作者:记者 李莎  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