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公里外,447天!51岁时,叶美燕决定“冒险”做件有意义的事…
更新时间:2021-09-02 10:21:47 内容来源:萧山网
51岁时,叶美燕一个人辗转1200多公里,见到了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的大山。
村镇散落在山坳里,向着大山深处的车子转山而上,盘旋曲折,沿途有不少塌方的痕迹。越往上雾越浓,像轻纱一般;远处,是与云接壤的山顶。
这里是利川,恩施州西部,与萧山,一东一西,同在北纬30°。
仿佛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要携手共进。2017年3月,萧山和利川,“山川”结对,力战“贫困”。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叶美燕作为医疗专技人才在湖北恩施州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医疗对口帮扶。
此前,她从未关注过利川,但如今,这里却有着特殊的含义。
五十多岁是该来一次“冒险”做些有意义的事
叶美燕,杭州萧山中医院的一名主任护师,1987年入行,从医三十四年。
见到她,是她回萧山后正式复职的第一天,一身便衣站在医院门口迎着我们,瘦小的个子,干净利落的短发,圆形眼镜框搭配一双圆圆的眼睛,熠熠生辉。很难想象这个身板单薄的“60后”,在千里之外的大山度过了447天。
前往利川帮扶是她主动报名的。
“五十多岁了,是时候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就这样,2020年4月,叶美燕简单收拾了行李,赶赴利川。
她去那里的想法很简单,想给利川、想给那里的人做点事。但在丈夫边铁群的眼里,这是妻子,这个没有单独出过远门的生活小白,50年来的一次“冒险”。
叶美燕的丈夫是萧山中医院大内科主任,2月9日出发驰援武汉,刚结束在武汉的66天“战斗”,回家便得知妻子要出发对口帮扶湖北恩施州。“他从湖北刚回来,我就要去湖北了。”叶美燕笑着说。
三天团聚的时间,再见可能是一年半之后,丈夫送她去机场的时候,说不完叮嘱的话。
“你到那里不要害怕”
“有什么事情多联系”
“去帮扶就多做点事儿”
……
叶美燕调侃此刻的丈夫像个老父亲一样,拽着手说个不停。她明白,话里有牵挂也有寄托,毕竟曾经的她旅游只会跟团,出门车票机票都由他一手操办,无需挂心,如今只身一人赶赴千里,作为丈夫,必然有说不出的担心;但同样作为一名医生,他也希望,妻子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将责任挑在肩上。
辗转半天,傍晚6点,叶美燕远远望见了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的山——利川到了。
让细枝末节处发生改变
到利川第二天,叶美燕便投入了工作,开始协助负责利川市民族中医院院感和护理。
老院区条件比较艰苦,先天不足,要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医院各部门必须做出很大的努力。此前,叶美燕在萧山中医院有2个多月是负责隔离病房,业务较熟悉,跟院感科人员一道检查指导防控工作落实情况,确保零感染,成为她来利川以后的首要工作。
医院的发展处在十字路口,一些方面需要迫切的提升。
叶美燕看在眼里,她根据自身经验和医院实际情况,配合医院从细节管理出发,抓劳动纪律、工作作风,提高感控落实、护理服务、保洁卫生服务等,把杭州这里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交流、分享,慢慢渗透进细枝末节之处。
“我们常说医院冷冰冰,这里有太多纠葛、太多抛弃、太多金钱和生命之间的撕扯。但也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最暖的地方。”她觉得医院是一个能在感受到温度,并能以此温暖更多病患的地方。
所以在加快新院区建设方面,她配合医院在环境布局,科教培训场地、医院文化墙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把心凝聚在一起,在这里,让大家能感觉到整个团队的温度和力量。”
“其实都是一些很细微的改变,前期会需要适应,但是慢慢效果就会显现出来。”大家一起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叶美燕分管的消毒供应中心,顺利完成湖北省消毒供应中心验收评审;2021年6月19日,利川民族中医院顺利完成三级中医医院等级复审。
放下背包,就是利川人,就是利川中医院的一份子,这是叶美燕来这的第一天便默念于心的一句话。
一走沙溪乡 她见到了把跛腿鸭子当玩伴的小男孩
除了医疗帮扶挂职干部,叶美燕在这里还有另一个身份。
援派期间,她还担任萧山区中医院推出的公益慈善项目“重塑人生脊梁”“杏林天使基金”联络人,参与摸排、联络利川当地脊柱畸形的患者,帮助他们赴杭免费治疗,实现“手术梦”,
这些患者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利川七月暴雨,山路被淹,一些病患无法赶上集中筛查。于是趁着周末休息,叶美燕和同事上山下乡,进行走访。
叶美燕和同事在走访的路上
山路并不好走,翻山越岭更是危险重重,一些地方根本不通公路,甚至出现不少塌方的情况,她硬是靠两条腿迈了过去。
“五十多年来,第一次真实地见到了泥石流。”当时的情景,如今,她用一句玩笑话轻轻带过。
她忘不了在孙清颜(化名)家里见到他的情景。
小清颜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自小驼背,四处求医,5岁的时候妈妈也离家而去。筛查以后爸爸带他去杭州萧山住院,不料手术前奶奶因肠癌去世,又跟爸爸返回老家奔丧。
得知消息后的叶美燕决定上门。
一行人坐在车上,山一座接一座地从窗边掠过,路的前方也只能望到层层叠叠的山,还有深浅不一的绿向四面八方绵延开来,没有尽头。
小清颜一家住在沙溪乡,远离村落,又刚经历洪灾,一路上有十几处塌方,对面不远处就是“山洪灾害危险区”,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道能通往他家。
00:11
前往孙清颜家的路上
车子行到半山腰,实在开不上去了,几个人选择徒步。
一番波折后,叶美燕见到了孙清颜,只不过,眼前的景象令她震惊。
房子虽然是两层的木质结构,但没有安玻璃窗,屋顶的瓦片稀稀落落。
从空洞的窗口望进去,黑漆漆一片,依稀可以看到裸露的横梁,以及被腐蚀成黑褐色的墙面,厨房里是最简单的锅碗瓢盆,还有一张好几年前的烧火凳。
因为前一天孙清颜奶奶刚下葬,早上还去整理坟墓,家里还是一派肃穆。
孙清颜和爸爸正坐在门口,一人一张小竹凳,谁也不说话,直直望着前方。“孩子从小因为残疾,很自卑,在学校同学们给他取外号‘骆驼’,也没什么伙伴跟他玩……”孙清颜的父亲声音低沉,“平时就跟那只鸭子玩。”
他指了指空地上的半个漏勺,里面躺着一只跛腿的鸭子。
叶美燕差点掉下眼泪。
望着眼前这个孩子,大大的眼睛,清秀的五官,前倾的身躯后面,弯曲的脊柱直直顶着椅子的靠背。他11岁了,身高才1米出头。他最大的心愿,想长得跟同学一样高,原本还想手术后给奶奶看他的背……
“阿姨能抱抱你吗?”孙清颜的眼睛里倒映出叶美燕伸出手的样子,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向前倾了倾。环过孩子的身躯,叶美燕的眼镜上起了雾气。
她再次体会到“帮”和“扶”两个字原来离自己这么近,这么沉重。
“我只想尽力帮助他们。” 她明白,因病因残致贫这类人才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单纯的给钱给物只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把他们变成正常人,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一年多 她把23位患者送来萧山
靠着两条腿迈过了崇山峻岭,叶美燕走访了不少像孙清颜这样的患者。
筛查完以后,便是来萧山就医。
不少患者没有出过远门,甚至不曾走出过大山。于是,从启程、到达、术前、术后、康复锻炼到出院返回,包括查询车票、接送患者、联系家属、安抚情绪、开通异地医保网上结算……叶美燕都会帮忙张罗着。
因此,她的手机24小时畅通。“患者有问题会来找我,得马上回复。”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来,她明白山里人的淳朴与木讷,遇到困难选择自己熬着、扛着,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选择麻烦别人,开了口多半是急事。
当她拿出一份患者行程表的时候,里面清楚地记录着建议买几号车,几点到萧山,如何接送,详细得让人惊讶。
对此,叶美燕淡淡一笑:“这不过是小事,无论谁都会这样做。”
就这样,一年多里她陆续帮助23位患者赴杭治疗。
再走沙溪乡 这次,她带着小清颜“出山”了
小清颜的手术很顺利,叶美燕再次走访的时候,他恢复得不错,身高更是比术前足足高了13厘米。
聊天时,叶美燕得知小清颜在一所村小上学,每天4、5点钟起床摸黑赶路。一边是山壁,一边是塌方,十几里山路,二十厘米的路基,唯一的光源是爷爷在后面照着的手电筒。
出于安全考虑,家里有想转学到乡小学的念头,但是要转学并非易事。
叶美燕感同身受,她深知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改变命运,读书是条不错的路。“小时候家里穷,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父亲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家里3个孩子读书,只不过谈何容易。好在有姑姑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
于是,她马上向市残联、教育局反映他的实际情况,经多方共同努力,顺利帮助小清颜转学到沙溪乡民族小学。
今年4月中旬,她再次去走访时,小清颜已经坐在明亮的教室认真听课,明显感受到经过手术矫形治疗,不仅他的外表有了改变,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更爱笑了。
小清颜的脸上多了很多笑容
除此以外,叶美燕还联系武汉萧山商会,资助了利川3个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为利川一中的9名优困生安排萧山爱心人士结对助学,让贫困学生和家长不用为学费发愁,争取通过这种方式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希望把父亲的嘱咐 踏踏实实做下去
“其实有时候我都不敢提起,想起来就要掉眼泪……”叶美燕不自觉地望向窗外,萧山这几天多雨,就跟利川的空气一样,潮湿粘稠,只不过外面不是成片的绿,而是移动的车流。
良久,她开了口,“其实我想去帮扶的念头来源于我父亲。”
叶美燕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按她的话说,辛苦劳作了一辈子,善良、勤劳、淳朴。父亲小时候的愿望是长大后能吃上白米饭,现在有这么幸福的生活,常怀感激之情。“他觉得一辈子没有为国家做什么贡献,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外面,帮助别人做些什么,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去年除夕,叶美燕回家陪父亲匆匆过了个年。“他其实很舍不得,一直跟我说,能不能住两天再走。”但因为疫情严峻,叶美燕心里不踏实就没有留下,匆匆赶回医院,投入抗疫工作。
那时候父亲还能走动,临行前,拉着她的手一直送到大门口。
跟很多目送儿女远行的父亲一样,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她的背影,仿佛这会儿多看一眼,也是好的。
自那以后,叶美燕每次见面都会抱一抱父亲。“其实从小到大都没有这个习惯的,因为我也很舍不得……我就觉得,可能抱一次少一次。”她没有继续说下去,心里涌上来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堵在了喉咙里。
父亲尽管舍不得,但也还不忘嘱咐一句“到那里要好好做事,尽量地去帮助别人”。就这样,叶美燕带着父亲的叮嘱踏上了去利川的路。
在利川的这些日子,叶美燕有空就会给父亲打个电话。“我爸以前都叫我名字,但是我去扶贫以后每通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宝贝女儿’。”
“宝贝女儿,在那边,饭一定要吃好”
“宝贝女儿,走山路么要当心点”
“宝贝女儿,我么在这里都好的,好的”
……
农村父亲的情感表达一向朴素但又炙热,事实上,“宝贝女儿”四个字叶美燕此前都不曾听过,如今千里外的父亲在电话那头温柔地唤着。“他其实知道我去那么远的地方,很不放心,同一件事交代了一遍又一遍。”
去年6月份,叶美燕回萧山进行工作汇报,父亲刚从危重病房转入普通病房,他紧紧握了握叶美燕的手,说“你走吧,去那边要好好做事,我没事的”。
去年11月份下旬,父亲打来电话,“他说‘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一下,不然可能就见不到我了’……”当时的叶美燕正在前往孙清颜家的路上,千里外的她怎么也没想到,那是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这些事情,叶美燕很少提起。往后,她只希望把父亲的嘱咐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尽力帮助别人”。
帮扶结束前一个月,叶美燕作为联络员,张罗着给每个来萧手术返乡的病患安排体检和复查,并委托当地教育局安排对接11名贫困学生。
她说,这是一份责任,“我是这群患者和医院的联络员,不过是全面落实医疗的‘首接负责制’罢了”,叶美燕这样平静地介绍,“他们最开始是我负责的,最后我也要负责到底。回去之前看到他们一切都好,我也安心一些。”
一切做完,叶美燕要回萧山了,大家想送送她。只是她没有透露返程时间,而是悄悄地背上了行囊。
她说,见不得分别的场景。
是啊,病人和家属眼中,她早就不止是一位医生,更是妈妈、是暖心的大姐,无微不至的闺女……而她又何尝不把他们当作了家人。
诚然,善意的传递,永远都是相互的。
后记
从初见大山到走进大山,叶美燕的每一秒都很充实。我们感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447天里,如何能安排这么多事情。叶美燕的回复是,五十多岁的她没有那么多时间能浪费。“我知道,一年多以后,就要回萧山了,在这里每分每秒能多做一些事情,就多做一些。”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有太多的疾病、灾难,会突然将一个家庭拖入深渊。
可你知道吗?在这个坎坷的世界里,阴暗的背面总有光明,一些温暖在悄然发生,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善良是一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有时候你的举手之劳,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点点光、一点点爱、一点点善良,像水滴汇聚成大海,抚慰着每一个失意之人。
就像叶美燕所说:被爱和去爱,都会让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