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龚建刚:我把龚老汉的甲鱼"拆"了

更新时间:2021-09-02 10:09:56    内容来源:萧山网   

八月的围垦,充斥着蝉鸣鸟叫。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中,随处可见的养殖塘里,不难觅得劳动者的辛勤身影。在东江围垦11工段靖江垦区见到龚建刚时,他正从甲鱼养殖塘回来,头挂汗珠、衣袖微挽,手臂上的“黑白”分界线清晰可见。

在萧山,龚老汉甲鱼已经很有名了。说起养甲鱼的龚姓人家,不少人都会想到“龚老汉”。是的,龚建刚就是龚老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龚老汉”未来的掌门人。

播种情怀,甲鱼塘边摸爬滚打

上世纪90年代末,即将结束学生生涯的龚建刚面临着就业难题。彼时很多年轻人大多选择了进城打拼或者是去安稳的工厂上班,而他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去围垦帮父亲养甲鱼。大概是因为从小跟着祖辈父辈在田间地头生活,此时的龚建刚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农民的儿子,对脚下的土地多多少少有些情怀。”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中,在父亲刚起步没多久的水产养殖场里打起了“小工”。

第一年以养殖员这个身份接触甲鱼的时候,他发现养甲鱼比想象中的还要辛苦。“一年到头都要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夏天被晒得脱皮,冬天不管有多冷,双手都要伸进冷冰冰的水里。”为了让甲鱼能准时在饭店、批发市场出售,大家往往要趁着夜色起网、捕捉、打包甲鱼,然后开车赶赴各个饭店、水产批发市场,将最新鲜的甲鱼交给商贩出售。披星戴月,匆匆忙忙,每天都在路上迎接清晨第一缕阳光。

稍有空闲的时候,他便出没在养殖塘边观察甲鱼的生活习性。看似容易的水产养殖,其实也处处暗藏“陷阱”。在养殖过程中,甲鱼的种苗、饲料、甲鱼蛋的生产与孵化每一环都马虎不得。

“甲鱼生性凶猛,如果塘里的雌雄配比不对,养出来的甲鱼就会有很高的伤残率。一只雄甲鱼要配上八九只雌甲鱼才能使养殖塘里的伤残率达到最低。”说起这些年甲鱼塘边的收获,眼前的这个“养殖能人”如数家珍……

图片

好奇驱动,踏上精深加工新领域

“小时候我很喜欢拆东西,像家里的闹钟、收音机什么的,能拆的基本拆了个遍,我就想拆开来看看这些铁皮盒子是怎么发出声音的,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构造。”龚建刚的另类“探索”也没少让他遭受父母的胖揍。不过正是因为他的好奇心,让龚老汉甲鱼在精深加工领域找到了落脚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龚建刚接触到了日本的深加工技术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生物科技。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前往各地考察这类技术。在不断地深入了解中,他意识到原来甲鱼浑身上下都是宝,连吃剩下的甲鱼壳、宰杀时被处理掉的脂肪油都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用传统的烹饪法吃甲鱼,其实只吃掉了甲鱼30%的营养。但如果依托生物技术做一些处理,它的营养利用率能翻上一番。

就这样,龚老汉甲鱼踏上了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2010年,“龚老汉”与台湾某生物科技公司合资开展了中华鳖精深加工项目,通过引进日本先进的热烘干专利技术,融入中医学理念,开发生产出了中华鳖干粉、甲鱼精油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当第一瓶甲鱼粉在实验室诞生的时候,龚建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向每一名员工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虽然消费者目前对于非鲜活的产品仍存在顾忌,但目光长远的他笃信,只要做优产品自身,就一定能打开产品市场,未来销路不会是问题。

紧跟时代,探索转型新模式

这几年,龚建刚一直执着的对农业养殖业进行深耕。他不仅在事业上发挥自己的年轻开放优势,还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各级媒体朋友,消费者代表为公司发展把脉,建言献策,引城里家长带孩子前来研学,体验甲鱼的孕育、孵化过程……在他的带领下,龚老汉养殖基地里每天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传统养殖业的转型之路也由此打开。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升级,“懒人经济”也越发盛行,宰杀过程繁琐的甲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针对这一现状,龚建刚独自一人南下福建、广东10余次,为的就是向南方优质企业取经,看他们是如何突破消费者这一瓶颈的。在不断探索中,龚建刚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法门”。“餐馆可以把制作好的菜品通过外卖的方式送达消费者手中,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以后,我打算把原本只进行到宰杀甲鱼这一步的专卖店1.0模式,升级成不仅杀好、做好还通过外卖同城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专卖店2.0。”龚建刚还有更大的目标,他想把宰杀、烹饪、配送等一系列过程相结合,在未来建立起“龚老汉”的线下餐饮店。

做农业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的。龚建刚说,他希望通过创新,进一步把“龚老汉”的蛋糕做大做强。

后记

“我是农民,我热爱这片土地,也热爱这份职业,我会把它一直做下去。”这是采访中龚建刚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个人,一群人,数代人,要历经多少年的阳光雨露,在自己熟悉的田园山麓河流村庄,聆听多少次的风雨雷电、蛩声虫鸣、才会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在大批农民“洗脚”进城的当下,也有像龚建刚这样扎根土地、坚守土地的“新农人”,并在农业发展中始终考虑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用龚建刚的话说,“这世上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这种新时代农民,值得尊重,更需要发扬。


作者:见习记者 范雨薇 记者 徐凯  编辑: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