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当“新新人类”遇上茶,85后新茶人制茶“剑走偏锋”

更新时间:2021-09-02 09:47:10    内容来源:萧山网   

在萧山,深谙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品控、销售等各个领域,既懂炒制又会研发的新茶人屈指可数,倪立权算一个。

图片

初见倪立权,只见他正细心地挑拣着茶叶,略显腼腆的脸上挂着朴实的微笑,干起活来动作不乏老练。挑拣完毕,他立马到加工区检查炒茶设备,并把烘干机的温度一点点调好……看得出来,对于制茶,他是得心应手的。

图片

与山为邻与茶相伴

从小耳濡目染,倪立权心里早早埋下了爱茶的种子。2008年,他回萧创业,开始接手家中的茶园,追随父辈的脚步,一头扎入到茶行业,开始了对“一叶茶”的极致追求。

起初,每年最多能采收1000多斤茶青,制成200多斤干茶。2016年,除了打理好自己的茶园,他积极与村委会和农户联系并协商,开始承包一部分茶园,并对周围茶农采摘的青叶进行统一收购及标准化加工。

图片

每到收茶季,免不了日晒雨淋,手工制茶更是艰辛,可他不怕,一干就是11年。这不仅是他创业路上的基石,更是他誓与大山为邻、与茶叶为伴的执着。

一叶五茶 开创先河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倪立权在茶路上走得踏实又大胆。短短几年,他带领上百户茶农增收,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茶叶梦”。2015年,由于运营需要,他又着手成立了公司。目前,100亩茶园每年产茶1000-1500斤(含助农收购的茶叶),公司每年销售茶叶突破200万。

图片

这两年,酷爱钻研的他又在茶叶产业链和附加值上动起了脑筋。机缘巧合之下,他找到了最佳“搭档”90后金燕,结合萧山茶叶的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以同一批茶鲜叶为原料,制作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五大茶类茶品,成功研发出“一叶制五茶”,开创了萧山茶界先河。这不仅延长了茶叶的采摘期,更丰富了茶品,绵延了茶香。

图片

“摇青、发酵、揉捻、烘焙、焖黄、委凋……做手工茶工序和制法繁多,必须以一颗匠心来坚持,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茶才是精品茶。”尽管产量不一定比得上别人,但倪立权做出的茶品却在业内有着稳定的口碑,最贵的茶能卖每斤2000多元。同时,他还持续研发、申请专利,让“一叶五茶”供不应求,迅速火遍了朋友圈。去年新开发的茶类销售额就达到了60万元,比原先制作传统绿茶的效益整整翻了3倍。

图片

“制茶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一蹴而就,是一步接一步环环相扣的。白天采摘完后委凋红茶时,为了让这个过程进行得更好,常常要等到凌晨四五点;研发阶段也有不小的经济风险,为了巩固前几年的研发成果,进一步提升茶品,今年特意把黄茶拿到茶学院加工实训室,和学院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但结果却和预期大相径庭,只得重新采摘一批再制作……”倪立权说,“每次损失都是一次成长,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只要你用心钻研,办法也总是比困难要多。”

如己所言,而立之年的倪立权,正努力撕掉陈旧的标签,与志同道合的新生代茶人们克难攻坚,结伴行进在属于他们的不寻常之路上。

修篱种菊 安之若素

在与茶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触茶叶为倪立权打开了从茶农到茶人的创业之门,制作茶叶让他迈向了创新突破的转型高峰,研究茶叶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喧嚣中沉淀自己。

图片

茶香环绕间,他在属于自己的这方小天地里,依然时刻保持着学习、思考、钻研的动力和热情。喝茶又读书,制茶也卖茶,研茶亦修心。

在他的心目中,爱茶、饮茶、知茶、研茶、品茶是一件件充满学问和智慧的事,都需要静下心去品味和感知。潜移默化间,让没少喝茶的他,身上少了一丝浮躁。

图片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他深切感到,年轻人在投身茶事业时,除了热爱之外,必须具备的一点特质是专注。

在未来这条充满“荆棘”的茶路上,只有拥有了专注力才有可能不断越过“山丘”,把这条艰难茶路走得更为宽广和长久。


后记

润物细无声,茶之于人也有着自然无声的浸润。在日积月累中,和倪立权一样的萧山茶人始终创新求变、努力坚持。

一掊土成就一叶茶。他们的励志故事,给了年轻人一个重新认识茶的机会,让周围更多人闻见茶香、全心爱茶。

未来可期,在新生代茶人的共同努力下,悠悠茶韵一定会在萧然大地上历久弥新,饮茶文化也必将厚植于东方且亘古流传。


作者:记者 周婷  编辑: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