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共同富裕 萧山样板 > 正文

标题标题共同富裕的萧山实践 | 东山:绿水青山 真是金山银山

更新时间:2021-08-09 14:56:29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游客在河上镇东山村稻田中游玩 通讯员 王军良 摄

“宝宝们都来看看,这个是咱们自制的笋干菜,无公害无污染,绝对是健康的绿色食品……”8月5日晚上10点,河上镇东山村的电商直播间还亮着,村民许红梅正在镜头前卖力推销村里的笋干菜、米酒、蒸糕和土鸡蛋。这个电商直播间位于村里游客接待中心,今年5月份开始运行,村民当主播卖货,7月份销售额已经突破15万元,把数百户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往各地。

这是东山村全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村的一个缩影。面对村庄底子薄、山多田地少的窘境,东山村另辟蹊径,通过全面提升村庄环境、挖掘古村落文化,吸引大型乡旅项目投资入驻,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年前,东山村的村集体收入全年仅有20余万元,而在今年1-5月份,已有113万元入账。

如今,每年来东山村的游客超15万人次,引导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9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已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明星村”。

山区变景区吃“旅游饭”

东山村有什么?发展之路到底在哪里?这是几年间一直萦绕在村党委书记徐国栋心里的问题。

答案是环境好。东山村位于河上镇集镇旁,是全镇占地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拥有山林9655亩,耕地1073亩,全村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是生态良好的天然氧吧。以前,山林不产出效益,东山村的经济来源就是耕地。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

为了将自然风光变现,东山村请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团队对村庄整体规划,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梳理山野景观。同时以环境整治为切入口,开展违章违建腾退清理、电线上改下、美丽庭院、围墙革命等举措,全面提升村庄环境。

环境好了,还不够。东山村高规格建起了旅游接待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基础设施,打造了共享洗衣房、共享菜园、共享书屋、共享单车等便民设施,提高了旅游服务的承载能力。

年糕节、采摘节、稻田音乐节、农事体验等活动的陆续开展,为东山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来了商机,不少年轻村民选择回乡创业。

村民变股民坐享分红

村民老潘在山里养了不少土鸡,往年他需要四处赶集摆摊兜售自家的土鸡蛋。今年夏天,他在村口和邻里乘凉下象棋,家里的土鸡蛋却借电商直播的东风,销往各地。东山村的电商直播间,常常挤满了来围观学习的村民。徐国栋说:“村里的直播间招引了专业电商公司,培训村民上岗,提供技术服务,免费带货服务,只要村民的农产品质量达标,有多少收多少。”

在将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一空后,直播间开始“跳出东山”,兜售周边村庄的品牌产品,甚至承接各类活动,所得盈利由电商公司和村里分成。

这种思维贯穿于东山村的项目招引过程中。就在今年,东山村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分红。

大型文旅项目入驻,东山村以环境入股,实现村集体与产业项目互利共赢。投资1.3亿元的“星空小镇”生态探险乐园项目,村集体以村庄环境作为入股资金,除土地租金外,村集体每年可获得8%的利润分成,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预计下半年可对外开放。在浩楠四季果园观光农业项目中,村集体将村民手中的土地打包租给旅游开发公司,发展观光农业,租金逐年递增,村民坐在家里就实现了收入翻倍。该村目前已与3家农旅项目商签订分股协议,以保底分红的形式实现整村收益。

东山村除了山多竹子多,老房子也多。结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东山村对金坞区块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利用存量村集体土地,统一建造多层公寓进行农户安置。“这里山高出行不便,原先老百姓住的房子大多是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建筑,村里对这些老房子进行回收、修旧如旧,引入了民宿项目,老百姓则被安置到山下交通便利的多层公寓里。村里与项目承包方采取‘保底+分红’的合作模式,如此一来也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徐国栋说,“一个多层公寓项目,解决了农民建房土地制约、集体经济增收困难和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受限的三个难题。”

记者手记:换个眼光,劣势也是优势,村庄发展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

四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东山村。和萧山别的村相比,明显是落后的。它藏在山里,山路长而狭窄,汽车开进去磕磕绊绊,依山而建的老房子有些甚至年久失修而荒废。那时,我的印象是,村里人务农收入不高,农闲时节很多村民外出打工,村子里走动的人也不多。村书记说:“村庄底子薄,起步低。”这是实话。

没想到,短短4年间,这个村庄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原本制约发展的山林,摇身一变成了“金饭碗”。环境提升后,东山村承接城市亲子游、周边游需求,从年糕节、采摘节、农事体验、稻田音乐节等活动试水,打响了文旅招牌。偏僻的山间老房子,被打造成为适合都市人休憩身心、又兼历史感的高端民宿。

从闭塞到洋气,东山村没有照抄其他村庄的成功经验,而是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村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作者:记者 杨圆圆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