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山地越野赛21名选手遇难 政府成立事件调查组
更新时间:2021-05-24 16:59:40 内容来源:都市快报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中青报、央视网等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突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上午9时,这场172人参加的比赛已确认21人遇难,其中包括宁波江南百英里冠军梁晶、中国跑圈知名的曹朋飞、黄印斌和残奥会冠军黄关军在内的精英跑者。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这是一场什么比赛?
2021黄河石林越野赛5月22日开赛,今年是第四届,主办单位为白银市人民政府。
赛事包括山地健康跑、21公里越野赛、100公里越野赛三个组别。主办方宣称“赛道从景区入口到山下龙湾村的22道弯修在悬崖上,全长2.3公里,落差216米,多弯道、山坡,复杂的路面情况及上下坡的路段都是对选手专业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高水平选手创造成绩,拉开距离的契机。”
冠军奖金达到15000元,亚军12000元,季军9000元,前10最低都奖励2000元,大众选手完赛就奖1600元。奖励相当给力,吸引了国内众多选手报名。
为什么天气突变?
“昨天早上七点半,我们到达赛场做一些活动准备。当时一直在刮风,气温很低……九点的时候我们起跑,当时依然还有很大的风,很多人的帽子都被吹跑了。前20公里的都还好,情况都比较正常……”选手张小涛昨天发微博说。
据指挥部事后介绍,5月22日当天中午1点左右,越野赛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
记者发现,甘肃省气象局5月21日的重要天气提示中提到,“21日—22日甘肃省有一次大风沙尘、降温降水天气过程……5月已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阵性大风等不利影响”。
记者看到,5月20日,石林国际马拉松官方微信公布了当地从5月21日到27日的7天天气预报,其中5月22日白天:多云,最高温度19℃,西北风3-4级。夜间:阴,最低温度9℃,北风1-2级。
景泰县气象局相关人员事后说,县气象局为本次比赛提供了现场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专报中提供了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信息,“但是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没有。”
前6名只有一个幸存者
救援队深夜上山搜救 图自新华社
梁晶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张小涛被救进窑洞
参赛选手遭遇了什么?
据参赛选手透露,“今天黄河石林越野赛真是遇到百年不遇的天气,暴雨狂风,很多人失温,大部分选手选择退赛。”
不少选手通过赛事选手群请求救援。“严重不能动”“风太大,保温毯全部被吹烂”“有几个人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
“在山下的时候已经有风雨,越往上风雨越大,到半山腰的时候雨里开始夹杂冰雹了,一直往脸上砸,我眼镜都开始模糊了,有些看不清路……”选手张小涛微博中回忆。
“过了CP2之后,才是真正的麻烦来临。首先是逆风,风力已经加大到七八级,雨更密了,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像密集的子弹打过来一样,真疼。眼镜被雨水糊住,眼睛在强风密雨下也睁不开,只能眯着缝儿……全身都已经湿透,风吹得站不住,非常担心被吹倒,找一个相对避风的地方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还有选手的保温毯,直接被大风给撕碎了。
“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这个瞬间,我果断决定退赛,下山。” ——黑龙江参赛选手“流落南方”自述
前6名只有我一个幸存者了
牧羊人朱克铭连救6名选手
幸存选手张小涛昨天发微博称,“前6名只有我一个幸存者了……”
张小涛说,他在路上超了一位叫黄关军的选手,跟他打了招呼,黄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摆了摆手,意思是听不见,后来才知道他是聋哑人。“还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叫吴攀荣的选手……我看他状态也不好,就用胳膊挽着他一起。风太大路太滑,我们没有办法一起搀着走,慢慢分开了。
张小涛说,那时候他应该是第4,吴攀荣第5,黄关军第6,“很难过的是到现在为止,前6名只有我一个幸存者了……”。
“风太大,我摔了不下10跤,摔最后一跤后就再也起不来了。这时候我还有一点意识,赶紧拿保温毯披上。之后我就拿出GPS定位器,按了SOS,之后我就昏过去了……”
张小涛说他晕倒昏迷两个半小时后,一位“放羊大叔”经过,把他扛到窑洞。“生了一堆火,把我的湿衣服脱了下来,用被子把我包了起来,又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我醒了过来,有了意识……”
救他的“放羊大叔”是景泰县常生村村民朱克铭,49岁。
那天朱克铭像往常一样去山顶放羊,在一个叫朱家窑的地方,朱克铭停下,去了以前生产队用过的窑洞——他总在那一片区域放羊,之前还在窑洞里放了衣服、被褥和干粮。
朱克铭先是听到求救,走出窑洞,看到一群越野赛选手中有一位已经在抽搐。他把大伙带到窑洞,生起了几堆火,随后跑到了有信号的地方,拨打救援热线。
眺望救援队时,他发现地上“一团东西”,一名倒地选手。大家把他抬进窑洞。
窑洞中的6名选手经过休息,体力渐渐恢复。救援人员抵达,将6名选手带往安全地点。
“一路上,看到很多村民带着被子来帮我们,真的很让人感动。”一位网名“雪”的选手说。
国内越野赛顶尖选手梁晶遇难
半个月前他刚在杭州拿了冠军
“这个风有些大,第二次比赛中遇见沙尘暴,第一次的是在戈壁大帐篷里面,一些小石头都飞起来了……”5月22日8点20分,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在现场发了一条朋友圈,他的人生最终也定格在了那里。
梁晶,1990年生,安徽合肥人,马拉松运动员,中国多项超马纪录保持者,跑友圈里被称作“梁神”“中国超马第一人”。
2017年杭州24小时场地超级马拉松冠军,24小时跑了267.701公里。
“看到消息,太心痛了。今年5月9日,我还在杭州目睹了大神。”38岁杭州马拉松爱好者金女士昨天告诉快报记者。
金女士回忆,今年5月9日,萧山戴村山地马拉松,她报了半马21公里。
“那天天气超热,后面10公里,我根本跑不动,慢慢走。后面有人在跑,还有车子跟着,我转身看,就是大神梁晶了……他跑得太快,真的太厉害了,他跑42公里比我跑21公里还快得多,他最后拿了冠军。”
杭州资深越野爱好者朱先生说,他和梁晶因为参赛多有交集,“我和他不在一个量级”。
“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杭州下沙电子科技大学操场进行的24小时超马。我12小时跑了120公里后难以继续,主动退赛了。梁晶24小时跑了267公里。我记得当时亚军是一位来自日本的选手,冠亚军到了终点,两人都是瘫倒在地,体力到了极限。”
“梁晶是专业运动员,非常拼。西藏林芝的比赛,快到终点时,他原本跑在第四,这时他已经高反严重,可他愣是不顾身体状况,提速冲刺,最终跑到了第三,在终点,他瘫倒呕吐不止……”
据越野跑圈群里几位跑友说,梁晶还有个孩子,才一两岁,“太令人痛心了”。
昨天,不少杭州越野圈资深人士在电话中婉拒了记者采访,他们说好几个朋友在这次比赛中没了,心里非常难过。
今年4月16日-18日,2021江南百英里雪窦山越野赛,梁晶以18小时24分23秒的成绩打破赛道纪录并荣获168公里组男子冠军。
江南百英里赛事一位负责人说,这两年梁晶多次来宁波参加马拉松赛。“去年他也跑过一次江南百英里赛,因为路况不熟,错失冠军。今年,他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了,果然不负所望,不仅拿到冠军,还打破了纪录。”他说,最后十公里梁晶跑得非常艰苦,看到这样一个运动员为了成绩不停拼搏,非常让人感动。
“他所有的收入就是他的比赛收入,平时训练非常刻苦。今年我们还一起约定,明年再聚,没想到一别竟成永诀……”
“组织方必须对每个细节考虑到位
特别是天气”
朱先生告诉记者:“组委会开出的奖金非常诱人,前3名都有上万元,前400名最少也能拿到1600元,这在越野跑比赛中极为罕见,很多人可能是冲着奖金去的,结果准备不足。”
“这几年越野赛有个不好的趋势,比赛距离越来越长,原来100公里差不多了,现在500公里都有,赛道越来越难……我很少参赛了,对组委会没信心,不敢轻易站上赛道。”
台州极限马拉松运动员陈盆滨,世界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第一人,连续100天参加100个马拉松比赛的创造者。
“高原反应,再加上低气温,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陈盆滨说,每个参赛者作为个体,运动能力、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因此赛事组织方必须对赛事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位,特别是最重要的天气因素,包括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如何立即应对。
陈盆滨说,国际越野跑赛事对选手挑选非常严格;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每隔一定距离需要设置一个补给点(山地越野赛至少每七八公里就设置一个),让运动员可以及时得到休息、补给或庇护。
如果遇到像这次事故中运动员没有随身携带补给包的情况,该怎么办?
“必须立即下撤!”陈盆滨说,“冲线不是终点,平安回家才是。”
为什么人会失温?失温到底有多可怕?
2020年12月,“小朱”参加诸暨东白山越野赛,当时山顶雪深至膝盖,路面冰冻,非常危险。
从公开信息获悉,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的参赛人员不少都出现了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
人为什么会失温?失温有什么危险?有人呕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短时间内就会导致一个精壮青壮年死亡?快报请杭州重症医学、急诊科、运动医学相关专家来谈谈。
记者 张煜锌 金晶 张慧丽 潘雷 朱文科 张革 通讯员 王蕊 陈晓华 来鑫萍 王家铃 李文芳
和身体是否强壮关系不大 和没有准备好关系较大
为什么人会失温?
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毕擎分析:“简单来说,山地跑的过程中,地面和山上的温差会非常大,气温低了,血管收缩,人体核心区和外界温差太大,导致心脑血管缺血,轻则呕吐、头晕、无力,重则猝死。”
这次甘肃山地马拉松遇难的队员,个个都是经常锻炼的成年人,照理说体质应该比一般人强壮。对此,毕擎说道:“这跟强壮不强壮关系不大,和没有准备好关系较大。”
毕擎所在的浙江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承担过杭州山地马拉松等赛事的医疗保障。像杭州这样的南方地区,失温发生的概率不大,例如杭州山地马拉松的路线,最高也就是北高峰一带,山顶与地面温度相差两三摄氏度。失温主要高发在西北部、高原等温差较大和易发极端天气的山地。不过,毕擎也提到,如果风很大吹到身上,人体体感温度很低,那么即使是两三摄氏度的温差也会导致失温。
冬天喝醉倒在路边的人
如果没被及时发现也可能失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综合监护室主任蔡洪流表示,从重症医学角度来说,人体严重创伤有个专门说法叫“死亡三角”,即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由此可见,低体温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蔡洪流表示,失温,其实就是体温偏离正常范围,低到一定程度,体内内环境紊乱,就会造成身体各脏器功能的损害甚至衰竭。“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不管你是青壮年,还是老人,一旦碰到这种情况,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短时间内可能人就不行了。”
蔡洪流说,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也常会碰到一些低体温患者,有些是疾病引起的,还有一些是意外引起,“比如冬天有的人喝醉了倒在路边,没有及时被发现,产生的热量不能维持体温,就会出现低体温,甚至引发生命危险。”
冬天的溺水者可能轻度失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提到,失温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发热的另一个极端。“人是恒温的哺乳动物,身体跟组织、器官等在正常的温度下才能发挥作用,就像重症热射病可能导致死亡一样,如果人体的产热速度跟不上散热速度,并且散热越来越快,到达严重的失温程度,各个器官就会‘停摆’,最终心跳停止,人就会死亡。”
“在我们生活的长三角地区,失温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不属于寒冷地带,冬天不会像北方一样寒冷。”张茂说,从急诊接诊情况来看,也没有遇到过情况非常严重的失温病人,只是以前碰上过几例冬天掉到水里的患者,失温程度比较轻。
一般的处理方法是迅速脱掉患者的湿衣物并擦干身体,用厚被子包裹全身,然后在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暖风机等取暖设施尽快让患者的体温回升即可。
寒战是人体的一种产热方式
无意识无寒战
说明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张剑副主任医师介绍,医学上说的低体温症,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的低体温,人体核心体温在32-35℃,这时人会出现寒战、警觉,寒战是人体的一种产热方式;28-32℃为中度低体温,此时人体有或没有寒战,各器官出现障碍,如通气不足、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肾血流的减少、心律失常、意识水平下降甚至丧失意识;体温低于28℃是重度低体温,人会出现无意识、无寒战,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如肺水肿、少尿、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脏骤停。
不要试图给中重度失温者
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
对于轻度失温的人,首先要注意避免“搓手搓脚”,周围的肌肉按摩会导致本来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在被动温度加热之后,再进行主动的加热毯和室温加热,室温推荐在28℃。
对于中度及重度失温,需要依赖主动核心加热复苏,比如在医疗场所进行的温热等渗液体腹腔冲洗。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可能的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现场救援主要是做好包裹轻柔担架转运。
特别需要注意,不要试图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这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可能会造成复温休克。
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张剑副主任医师强调,中重度低体温患者的心脏对移动也非常敏感,很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室颤危及生命,要避免推挤患者。
杭州三位跑友自述亲历的失温事件
失温时是什么感觉?失温到底有多可怕?我们来听听杭州三位跑友亲历者的自述。
跑友“九拍”:肚子像刚从冰箱里拿出的羊排
2015年12月,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场山地越野赛。
当时山下温度应该有四五摄氏度,加上全程只有45公里,所以参赛人员大多只穿了速干T恤加一件皮肤风衣。比赛是从法华寺出发的,开赛不久,大部分人还没有登到山顶,天空中突然飘起了雪花,参赛的人员都很兴奋。
杭州的山路很多是石头铺成的,开始时只是石阶上有些湿滑,还是能保持一定配速的。在跑过10公里后,雪越下越大,石阶上开始有了积雪,被前面的人踩实后变得很滑,很多时候只能改跑为走,那些只穿了速干T恤的选手明显有些吃不消了,加上山上气温本来就低,不断地有人选择了退赛。还好是在杭州,山不高路又不复杂,随便找条小路就能下山到马路上打到车。
我仗着对路线的熟悉,尽量选择石阶边的土路保持小跑,努力让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但过了CP3(补给点)进入密林爬坡时,身体开始不停发抖,摸了摸肚子,像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羊排。
身边退赛的人越来越多,快到CP4时,浑身早已被雨雪浸透,风一吹,整个人抖得厉害,小腿也开始有抽筋的迹象,下山走台阶时反应明显要慢许多,勉强撑到CP4(23公里处)选择了弃赛,在披上救生毯的那一刻,才感觉重回人间了。
跑友“小朱”:两层保温毯都被风扯烂
户外不怕下雨下雪,就怕起风,失温特别快,我经历的几次,都是大风。
祁连山那次,我裹了两层保温毯,结果没过多久,就被风扯烂了,其实很危险,因为那是当时我唯一能依靠的自救物品。
2016年我参加张掖祁连山越野赛,祁连山赛道有十几公里在4000米最高海拔段。刚上去感觉还好,不到半小时风云突变,我和同伴在最高海拔赛段遭遇冻雨大风,大风夹着冻雨打在身上,几分钟全身就冰凉、手指冻僵、嘴唇发紫、舌头僵直。
当时是7月份,我们都穿短裤短袖,但随身带了保暖衣服,变天来得很突然,根本来不及添衣服,几分钟就冻到手脚失去知觉,而且当时是强侧风,感觉自己都半身不遂了,讲话大舌头、手指完全没知觉。还好有两个人结伴,我们用牙齿咬住背包,打开,再把里面的衣服和保温毯咬出来裹上,中间一度出现幻觉。
裹上保温毯,加快速度前进,在山上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平安下撤到海拔2000多米的河谷退赛,坐车回终点,后来听说在我们后面,失温几十个人,运气好,半道上有牧民的小木屋,把所有棉被衣服全拿出来,又生火烧水才没出大事,我们进入这段赛道之前,看到有跑圈很出名的选手被救下来,也失温了,短裤短袖,冻到完全没有知觉没有意识。
登山界有句话:海拔8000米以上道德为零。为了自救,确实没办法。当时在山上,遇到很多人求助,一开始我们还帮,后来吃不消,因为自顾不暇,只能简单提供一点吃的喝的保温毯什么的,自己继续赶路。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失温,可能会问,动起来不就热了吗?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旦开始失温,核心体温下降,身体机能严重受损,就是有心想动起来,身体也不受控制,然后进入恶性循环,那时候最重要的保命武器,只有意志,意志垮了,丢命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参加的很多次高海拔赛事,都有零星失温,但这样夸张的,是第一次。
跑友“大师”:失温时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2014年,我在尼泊尔报名参加了岛峰的攀登活动。岛峰海拔6200多米,是世界著名的初级登山爱好者的实习地。
凌晨两点左右出发冲顶,起初一切都很顺利,我之前曾跑过马拉松和自行车环台湾岛,对自己身体素质还是蛮自信的。
到海拔6000米多一点处,突然天气急剧变化,风雨雪都来了。风一大,感觉冲锋衣都不顶用,一阵风好像一下子把全身的热量都带走了。
当时离峰顶垂直距离还有100多米,我问了下领队,登顶还需多长时间?领队说大概两小时,我考虑了几秒钟,说下撤吧。
往下走了几百米后,失温的一级症状来了,整个人不由自主地颤抖,行动已经不太利索了。
好在领队和同行的队员都比较有经验,承担了我全部负重,只留下一个冰镐撑地。
事后反思,出发前我有两点不足:一是心理准备不足,没有很认真地研究过登山运动。二是物质准备不足,几乎所有队员都是专业羽绒服羽绒裤,而我的冲锋衣和羽绒服都是民用级的。
当时上山时漆黑一片,不知道自己身处悬崖峭壁。而下山时天已大亮,看着险境,不由得提心吊胆。
真心佩服夏尔巴人的领队,几乎垂直的冰壁,他直接把我吊下去,一路搀扶着我前行。
我那时大概是失温二级状态了吧,思维麻木、口齿不清,只有本能地行走和攀爬。队友和领队前拉后推,我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步步迈向大本营。
我靠着领队和队友的热水和能量棒终于坚持到了大本营的帐篷,他们帮我脱掉衣服塞进睡袋,扶着我喂了整整两大碗姜糖水。过了半小时还是一小时,我终于恢复神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