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学党史、谋创新、促发展

更新时间:2021-12-31 18:04:12    内容来源:区政府办公室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和铸就的世纪伟业,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是今日萧山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身怀创新强区的信心、肩负创新强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汲取党史智慧中,谋寻创新强区的路径和关键,切实凝聚起萧山创新发展的强大向心力和澎湃动力。

一、以史为鉴,充分汲取百年党史中的创新经验

纵观百年党史,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党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矛盾和发展环境、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任务、承受着不同的发展压力和群众期盼,但面向未来、持续创新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具体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一是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中的先导作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走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从我党诞生之日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再到后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既是我们党能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原因,又是对党的建设本身的重大创新,更是我们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是始终坚持制度创新在改革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回顾100年历史,我们一直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推动中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制度蓝图;党的八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构筑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创新,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加快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步伐,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三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强国富民中的战略位置。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纵观100年历史,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向科技进军。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科技发展总体上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落后就要挨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体会到缺乏科学技术的切肤之痛。1956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效巩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二是科技的春天。自改革开放以后,科技迎来了春天。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将科学技术摆在了发展的总领位置。1995年5月,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三是科技的繁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彰显了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抓手的历史共识。

二、以史为鉴,深刻认识萧山发展中的创新作用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历史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固树立创新思维,以创新破解发展的难题,是历史的经验,更是萧山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一要深刻认识创新是奋力打造共同富裕新标杆的必然选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既充分体现了对浙江的关怀厚爱,也是向全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作出的政治宣示。萧山作为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下快速发展起来的省会强区,同时又是杭州城市新中心、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想真正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在全省示范区建设和杭州打造城市范例中走在前、作示范,创新是萧山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区战略,凝聚起“谋变图强”的强大力量,“变”已成为萧山最鲜明的标签,萧山已进入“爬坡过坎”到“蓄势突破”的新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将这种态势进一步巩固、提升,持续增强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自觉。

二要深刻认识创新是持续放大亚运效应的关键变量。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让萧山站上了国际舞台,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将是萧山走向世界的再次精彩亮相。但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充分认识到亚运效应是有时间性的,亚运红利在萧山的长远发展中很重要但也很短暂,并不是萧山的“常规武器”和“基本操作”。当前萧山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承载着赶超跨越的深切期盼,要想最大限度放大亚运红利,加快实现亚运光环下的蝶变,创新就是关键变量。用好了创新这个“变量”,我们就会事半功倍、乘势而上,真正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否则就可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落寞结局。

三要深刻认识创新是贯彻落实“双碳”工作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萧山是工业大区、工业强区,形成了纺织、化纤、通用设备制造等六大主导行业,培育了荣盛、恒逸、万向、传化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为我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双碳”目标大背景下,纺织业和化纤制造业作为高耗能行业,在行业和企业做大做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区“双碳”和能源“双控”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和压力。萧山如何实现高能耗企业的绿色发展,如何在提升能耗使用效率的同时继续保持萧山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优化能源结构,最根本的路径,唯有创新。没有创新,一切美好的发展远景都将成为风中的烛火,随时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寒风。

四要深刻认识创新是抢抓新兴产业全球布局浪潮的核心优势。回望萧山发展历史,从农业大县到经济强区,再到众多重量级“国家级金名片”荣耀加身,萧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惊人蝶变”。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抓住了时代脉搏,做好了时代布局,这是萧山引领发展的“关键一招”。但成功不是一劳永逸,更不会永远保鲜,进入新时代,萧山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表面上看是经济“新常态”下萧山产业结构转型艰难,新旧动能转换乏力,但从本质上看,是萧山错失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波浪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球新兴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布局的时代,新兴产业领军企业也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区域布局。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更是稀缺中的稀缺,企业落地一个地区后往往意味着其他地区机会的丧失,甚至进而会错失了时代的“快车”。当前,萧山虽然有着亚运的红利,招商引资形势持续向好,但创新生态不够完备的短板越来越凸显出来,与其他地区竞争的核心优势还存在差距,迫切需要补齐补足。

三、以史为鉴,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创新重点

面向未来,创新的复杂程度将持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创新的本质和关键,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放大创新成效。

(一)放大创新效能,需要理顺三对关系

创新不会是简单的、线性的,而是一项彼此关联的复杂系统。要想创新达到理想效果,必须理顺创新过程中的三对关系。

一是妥善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创新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情。“顶天”就是要做好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要强化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立地”就是要做好基层探索,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群众的实践创造、方法经验、需求愿望系统总结、及时提炼出来,上升成为理论创新成果,用以指导全局性工作。当前,萧山要实现赶超跨越发展,既要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有效发挥基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积极作用。

二是妥善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历史反复证明,政府和市场在创新中的关系,不能非此即彼、也不能平分秋色,两者的关系一定是辩证统一的。当前,萧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重大机遇期,时间稍纵即逝、机遇一去不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是政府主导的“一厢情愿”,也不能是企业为主的“听之任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政府在其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妥善处理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创新是全方位的,其中制度层面的创新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如今,全省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我们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把制度创新作为重要任务,围绕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党政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具体应用场景,建立规则、形成制度,努力把数字化改革的领先优势、实践经验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制度影响力。同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的重大意义,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将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萧山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深入实施创新强区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化。

(二)厚植创新精神,需要增强三种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一个拥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干部,往往需要具备几项必要的精神特质:

一是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在杭州打造国际化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萧山正加速从传统县域向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转型。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全球创新合作日趋紧密,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打破闭门造车的老思路、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全球眼光主动对标国际一流和前沿标准,积极参与全球合作,集聚全球最优质、最高能级的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二是要有合作共赢的智慧。未来,区域竞争将从单个城市的竞争转变为城市“圈群”的竞争,产业的竞争也将从个别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竞争,竞争形态也将从原来的“非此即彼”的竞争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竞争,这将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实现最大成效。萧山虽然地大物博,但面对生态环境、创新要素制约的不断增强,也越来越显示出“力不从心”的窘迫,迫切需要增强合作共赢的意识和智慧,加快与周边区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发展格局。我们要主动拥抱大杭州,找准坐标、扬长避短、彰显优势,主动融入全市域规划“一张图”,推动“优核强星”错位协同发展,着力形成新的空间架构。要积极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推动设立“创新飞地”,探索布局高端人才驿站,借势借力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跨越发展。

三是要有广纳天下的胸怀。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气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和城市发展的强大助推。为什么杭州这几年比较有活力,就是因为杭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肯定,年轻人来的多了,年轻的资本来的多了,年轻的创业者、创客们来的多了。

(三)激发创新活力,需要培优三大主体

打造由龙头企业牵头,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的精准对接、高效耦合,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路径。

一要加强创新人才集聚。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对萧山而言,要在未来创新的竞争中胜出,就要充分用好金梧桐人才新政,积极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既要大力引进院士、“国千”“省千”等“参天大树”,也要着力关注应届大学毕业生等“种子树苗”,不断放大创新人才引育的“磁吸效应”。要深入实施“企业家能力提升”计划和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引领“5151”薪火计划,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萧山创新强区建设培养更多既懂数字又懂制造的新时代创新工匠。

二要加强创新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前景。作为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搭建完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架构,推动更多萧山企业进入省市“未来工厂”培育和认定名单。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打造产学研高效转化的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要高质量推进“凤凰行动”计划升级版,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尤其要抓住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重大机遇,主动谋求创新发展。要引导萧山本土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扎根家乡、做强总部,在萧山二次创业中继续当好“领头雁”、示范者,带动全区企业创新发展。

三要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萧山和其他先进区县在新经济上的差距,主要就是载体的差距。对标先进,萧山要在创新空间建设上狠抓落实。进一步优化四大产业平台、“4286”等产业载体创新空间的发展布局,重点抓好关键土地资源储备、标准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等核心工作。要在创新平台发展上持续加码。继续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力争在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上实现突破。同时要加大对现有创新平台的资源倾注力度,积极发挥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赋能实体经济的优势。要不拘泥创新载体的定义和形式,以长三角一体化的视野,探索“上海研发+萧山智造”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各类创新空间建设上持续发力。

(四)接续创新动能,需要强化三大保障

创新只有形成生态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创新生态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要素保障。

一是着力做好资本要素保障。任何一个项目的创新、一个产业的创新,乃至一个城市的创新,都必须要有研发经费、扶持资金、财政投入等作为支撑。美国硅谷之所以诞生,与当地成熟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密不可分。对萧山而言,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多形式创新基金合作,着力做好资金要素保障,对促进我区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快构建以政府为引导、社会为主体的产业基金,创新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加强与国家层面的基金、省市有战略合作的基金和专业领域的头部基金的合作,进一步放大政府资金杠杆作用。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效统筹资金力量,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级。

二是着力做好营商环境保障。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大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作为政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每一位在萧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要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一件事”集成改革延伸扩面,深化政务服务“去中心化”改革,持续助力企业减负。要打造“民情双访”定向专访升级版,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切实为企业解决各类急事难事要紧事。要打造“亲清”政商关系,以数字化改革的理念,从制度层面,破解各类“隐形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寻租门”,形成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是着力做好体制机制保障。合理的体制机制设计可以构筑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企业激发创新提供保障,进而直接影响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绩效。萧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坚持全区“一盘棋”思路,推进创新政策的迭代更新和贯彻实施,充分把握自贸区、示范区、先行区等建设契机,协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各类创新扶持政策,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持续优化招商模式,紧盯领军企业、领军人才、领军团队,创新开展敲门招商、生态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机构招商、“飞地”招商,加快实现项目落地和人才招引的新突围。

创新变革,赢领未来。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切实增强以党的创新理论推动破界创新、实践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奔竞不息、勇立潮头,坚持创新强区战略不动摇,在传承党的伟大精神中加快创新步伐,以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全面创新推动萧山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共同富裕新标杆。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