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扎根实体 以高水平工业化支撑全区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1-12-31 17:45:24 内容来源:萧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作为传统工业大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一直是萧山经济的顶梁柱和基本盘,是萧山奋力争先、勇立潮头的最大底气和最大资本。2002年12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来萧山调研,勉励我们萧山要当好全市的“领头雁”,成为全省的“排头兵”,争做全国的“先行者”,针对工业经济发展,总书记着重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萧山的发展必须把提升工业化放在首要位置”,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二十年后的今天,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要求和饱含关爱的期许仍是指导我们工信工作的指南和发展前进的动力。
一、萧山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成就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自改革开放以来,萧山人民秉持“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以乡镇经济和乡镇工业化为突破口,率先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萧山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和根本支撑保障。
(一)强劲的综合实力。萧山地处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工业经济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是全球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020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77.2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99.5亿元,在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中居第17位。萧山拥有多个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涵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特色小镇等不同类型。
(二)蓬勃的数字经济。近年来,萧山立足制造优势和广阔的数字应用场景,不断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2020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5%,增幅位居全市前列。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03.6,位居全省第3,被列入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效突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100%,共有传化智能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兆丰离散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恒逸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等1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
(三)充沛的要素资源。萧山存量工业用地高达12万亩,赋码工业用地占全市约四分之一,总量高居全市第一。民间资本优势明显,社会储蓄总量超万亿,拥有多支产业基金,涵盖“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区域基金”、“定向基金”、“并购基金”等多种类型。创新人才不断积聚,2020年,新引进海内外院士专家 9 人,国际顶尖人才6名,高层次人才来萧创业创新“5213”签约项目达106个。技术要素加速汇聚,特色小镇、科创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主要创新创业平台辐射集聚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2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5家。
(四)活跃的市场主体。萧山民营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制造业企业约1.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500家,产值(营收)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超400 家。萧山拥有一批在多个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3家。此外,萧山还有5家企业入选省“雄鹰行动”,境内外上市企业29家,5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6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隐形冠军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超千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辉煌成就和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对比兄弟区县争先进位的快速赶超,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但和省市平均水平相比、和兄弟区县相比,我们“慢进也是退”,萧山工业经济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必须直面问题、补齐短板。
(一)总量结构方面:大而不优。当前,我区工业经济体量总体仍属第一阵营,今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位居第三,低于滨江和钱塘,与第二阵营区县相比,仍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然而,萧山工信经济总量虽大,但产业结构却存在十分明显的短板,突出表现在制造业结构偏老偏旧、数字经济体量偏小偏弱。目前,我区制造业仍以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和传统装备制造为主导,今年1-10月三大行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为60%,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仅约7%。与先进地区对比,我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与数字经济高度融合的制造领域存在较大差距。
(二)创新驱动方面:引而不发。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创新强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先后落地北大信研院、浙大科创中心、西电研究院等重量级科创平台,招引培育一批具有高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总体还处于点状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对广大实体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还不够。例如,尽管2020年度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值得充分肯定,但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61%,列全省57位。研发投入的落后导致我区工业增加值率明显偏低,2020年我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9.4%,低于全市23.9%的平均水平,其中我区占比最大的化纤纺织行业增加值率甚至不足15%,亟待全面赋能提升。
(三)空间分布方面:散而不聚。萧山有12万亩存量工业用地,规模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但是萧山工业用地“零、小、散”的特征非常明显,除工业园区之外,散布在山边、路边、田边的工业用地有4万多亩,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一方面,当前萧山工业用地增量空间已达极限,土地指标紧缺,急缺项目来了就能落、落了就能建的连片净地,急缺人才拎包就能入住、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创新空间。可另一方面,萧山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由于未能形成有效集聚,产出效率偏低。根据刚刚完成的2020年度工业用地亩产效益分析,全区全口径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仅为15.21万元,规上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仅为21.56万元,大幅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四)市场主体方面:多而不精。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的发展高地,萧山市场经济发达,拥有为数众多的市场主体和敢为人先的企业家队伍,全区各类工业企业高达1.6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既有荣盛、恒逸等世界500强企业,又有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骨干型头部企业和上市企业。但是我们企业梯队建设尚不完善,对比颇为亮眼的头部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同“专精特新”型发展模式仍有很大差距。例如,当前我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有3家,明显低于滨江、余杭的11家水平;全区仅有1/3的规上工业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有2576家,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共有3097家。
三、推进高水平工业化的思路举措
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牢牢按照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双轮驱动”,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翼齐飞”,紧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时代浪潮,进一步放大亚运盛会的主场优势、实体经济的本底优势、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共同富裕的示范优势,全力写好“促转型、强赋能、拓空间、育企业”四篇文章,确保工信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为”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工信经济高分报表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再造工业新萧山、再塑制造新辉煌”贡献力量。
(一)聚焦先进集群打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是稳步推动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向纤维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加快培育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提升萧山传统主导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稳住工业经济发展大盘。二是紧抓“深度融杭”和“萧滨一体化”机遇,放大“亚运国际城”都市优势,积极培育壮大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提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努力提升萧山实体经济的“含金量”。三是抓牢工业投资“牛鼻子”,紧盯万向聚能城80GWh电池、紫光恒越新一代ICT产品智能化工厂、健新原力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基地等未来五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确保站稳工业投资百亿台阶。
(二)聚焦数字变革引领,加速两化推进步伐。一是统筹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巩固提升化纤大脑、亩均3.0平台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在全省“揭榜挂帅”比拼中的优势,力争推出更多具有萧山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二是以新一轮“未来智造”行动为抓手,围绕建设三大赋能引擎、培育三级新智造企业梯队、发展三类智造新业态的新目标,构建完善全区智能制造体系,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步伐。三是全力做大数字经济体量,以“千里马计划”“骏马计划”等培育工作为抓手,稳步扩大全区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数量,依托长三角能力中心大力引进更多的优势突出、梯次合理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快补齐数字产业化短板。
(三)聚焦高耗低效整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为契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强势推进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工作,为萧山经济转变结构、推陈出新打好基础。二是以小微企业园和镇街工业园为重点,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集聚,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绿色集约、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园区,力争与四大平台下的各类产业载体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工信产业载体格局。三是结合智慧园区建设,借助萧山数智经信驾驶舱等数字化管理工具,增强区级和镇街级政府对园区的服务效能,提升园区资源和企业项目需求的匹配性。
(四)聚焦五企梯度培育,助力企业创新提质。一是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规模特征,落实分类指导,细化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梯次培育体系,以创新活跃、融通发展的大中小企业集群助推我区产业创新升级。二是积极引导推动我区广大实体企业积极主动地与浙大科创中心、北大信研院、西电研究院等区内重大创新平台对接,充分发挥平台“科技策源地”的赋能作用。三是继续扮演好“企业娘家人”角色,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区内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时解决企业碰到的难题和困难。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