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党建引领 七式治理”模式 破解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困境

更新时间:2021-12-31 17:40:48    内容来源:区民政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萧山区南阳街道潮都社区为例

萧山区从2001年撤市设区以后,城市化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G20峰会后,更是进入了融杭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化需要空间,重大项目建设也需要空间,所以产生了一大批拆迁安置村社。截至2021年4月,萧山区22个镇街共有150个村和转制社区涉及拆迁,占村和转制社区总数的35.7%,其中整村(含转制社区)拆迁79个,已回迁的安置小区57个。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多村混合型安置社区是城市化的发展产物,是城市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型的城市社区,我们基层治理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治理必须转型,安置社区治理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萧山区南阳街道潮都社区成立于2017年,辖区包括安置小区、达昌公寓和潮都华庭小区,人员来自15个拆迁村社,现有居民2663户,6500余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村混合型安置社区。近年来,萧山区围绕混合型安置社区特质,针对混合安置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治理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居民需求为宗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在萧山区南阳街道潮都社区试点形成了以网格式治理、参与式治理、溯源式治理、协商式治理、服务式治理、数字式治理、监督式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七式治理”模式。

杭州市委副书记、萧山区委书记佟桂莉实地考察了潮都社区,两次在全区性大会上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在全区进行全面推广的要求。区委组织部和区民政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提升,出台了《萧山区推广混合型安置社区“七式治理”模式实施方案》,形成了推广思路、举措和共识。

一、多村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问题剖析

一是党建有效引领的问题。混合型安置社区党组织与拆迁村社党组织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联动机制,党建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拆迁村社党员组织关系均在原村社,参与安置社区治理意愿较弱,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村村、村社组织之间协调联动和有效管理的问题。混合型安置小区建立社区组织困难,大多数混合型安置小区仍由各拆迁村社分别管理,存在相互推诿现象,有的甚至由物业企业代管。同时,村社组织设置功能交叉。拆迁村社的党组织、村委会、经济联合社与安置社区的党组织、居委会之间的职责关系尚未理顺,存在着互相交叉管理或职能错位等情况。

三是“社区共同体”难以形成的问题。回迁安置社区多重“形”的改造、少重“质”的提升,多重大拆大建、少重人的治理,缺乏文化特色的传承,割断了乡愁民俗,导致老居民没有归属感,新居民没有融入感,熟人共同体的优良传统很难得以保留。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混合安置社区的管理服务手段比较传统,以原村干部为主的社区工作者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不高,与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现代社区服务要求差距明显,新居民意见比较大。

五是制度保障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区级部门和镇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拆迁建设、轻管理服务”的问题,针对拆迁安置社区的制度保障相对滞后,适合拆迁安置社区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引进较少,“社区公约”、“志愿者激励管理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等规范化制度建立薄弱。

二、“党建引领七试治理”模式主要做法

1.加强党建引领,实施“网格式治理”。扎实推进区域化党建,筑牢社区党建网,实现社区党组织建设“纵到底、横到边”。统筹成立由社区党支部、拆迁村党组织和辖区共建单位党组织组成的社区党建联盟,强化党建引领下社区内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社区的互联共建。构建社区网格—小区网格—楼幢网格三级网格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单元的精细化。落实网格社工负责制,建立小区临时支部,网格社工担任书记。实现“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确保情况全掌握、责任全落实、服务全覆盖、管理全到位。

2.完善自治体系,开展“参与式治理”。以居民议事厅为平台,实行社区三级议事制度,创设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新路径。楼栋、小区、社区,三级中哪一级有问题,就开哪一级的居民会议协商讨论,居民对社区治理不再止于抱怨和投诉,而是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严把业委会人员素质关,推动业主委员会履行好小区当家人职责;通过社区“两委”宏观把控、业委会组织选聘、社区居民(业主)择优自决的方式选出物业企业,落实物业小区管家职责,提供精细化优质服务;通过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选用居民党员和居民骨干担任楼栋长,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的参与式治理水平。

3.强化事前预防,促进“溯源式治理”。建立社区、物业、派出所等单位的联勤联防联动机制,加强社区环境、出租房等常态化源头管理。加强党员、居民代表、业主代表、楼栋长、志愿者等居民骨干的培养教育,提升居民骨干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和参与能力。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家园等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微课堂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培养“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精神。

4.确保联动效能,执行“协商式治理”。拟定协商议事规则,常态化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社区治理联席会议等。组建社区微信群,开通社区书记“直通车”,社区书记在群内直接回答居民提问,同时受理协商事务交办和督办。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居民在群内形成良性互动。

5.依托三社联动,助推“服务式治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服务工作,形成专业社工为引领、社区组织为依托、社区(党员)志愿者为支撑、共建单位为补充、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提供者共同体。以专业服务引导互助服务,积极引进和搭建特色社会组织,使社区居民由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形成居民广泛参与服务的社区文化,形成幸福家园大家建的行动自觉。

6.共享信息资源,强化“数字式治理”。利用数字平台实现智慧服务“一条龙”,打通各个平台的数据资源,为居民提供智慧安防、警情通报、人脸识别、车辆进出、智慧消防、交通违章提醒等“一条龙”智慧服务。探索利用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线上提、线上办”,切实帮助居民解决各类困难。

7.健全制度保障,落实“监督式治理”。通过健全和制定《社区公约》《志愿者管理制度》《小区议事规则》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多个主体协同工作、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对社区工作者、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的督查制度,促进交办事项的执行与落实;依托社区监督小组和线上议事厅,实行“线上+线下”联动监督,定期开展小区之间相互交叉检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考核评价制度,对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社会组织、物业企业、辖区单位等给予激励。

三、进一步推广的意见建议

一要形成推广合力。各职能部门、镇街、社区要正确认识当前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达成社会治理转型共识,形成三级联动合力,推动党的“神经末梢”和社区治理“基础单元”深度融合,补齐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短板。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镇街、社区针对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业务指导、信息沟通与政策衔接。各镇街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做好主体责职,摸清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拆迁安置小区转型升级方案和措施。社区要积极行动,因地制宜,融会贯通,推动落地见效。

二要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七试治理”模式是萧山区南阳街道潮都社区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过多年总结提炼形成的适合本社区治理的先进做法。各地可在学习借鉴“七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总结评估当地地混合型安置社区的特质,形成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探索创新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形成安置社区治理新样板。

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发声造势。广泛宣传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中的优秀做法和先进模式,树立社区书记、社工、居民等在社区治理中的优秀典型,弘扬感人故事,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基层自治和社区自治成为居民的自发行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

推广“党建引领 七式治理”模式是破解多村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困境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七式治理,居民的四个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混合型安置社区治理提供“萧山样板”。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