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指标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

更新时间:2021-12-31 17:34:31    内容来源:萧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理论中心组   

就业稳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就业创业政策引领,推动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为“数智新萧山”的建设提供就业要素保障。2020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7813人,帮扶13599名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累计8个社区(村)被评为省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42个社区(村)被评为市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全区40%的社区(村)被认定为区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有利促进了基层社区(村)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转型的压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矛盾、重点群体就业较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改善就业质量已成为就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此,本文将结合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体系的构成,对该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萧山区实际,提出我区就业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体系的构成及意义

根据浙江省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反映就业情况的基本数据,包括辖区内劳动者就业率、就业稳定性、就业结构、创业带动就业情况等,详见表1;二是评价基层就业工作的指标,包括平台基础建设、就业服务和政策落实情况等。基础建设包括:有专门的服务场地(窗口);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稳定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并明确支出渠道;有完整的服务项目、办事流程并对外公布。就业服务包括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定期走访失业人员和援助对象;定期发布招聘信息,并有工作推荐成功记录;提供政策咨询和政策宣传等。

表1 浙江省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评价基本数据指标

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体系指标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该体系的构建,推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带动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充分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素,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的必要支撑和组成部分。现阶段在原有就业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就业岗位,提升就业率。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就业结构比重与经济结构更相适应,实现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优化良性互动。二是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整合就业政策,完善“最多跑一次”制度,提倡网办、就近办,使劳动者享受到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充分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通过各种指标从不同侧面、系统地展现就业质量情况,其构建需要符合以下的原则: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能够反映高质量就业的总体水平,体现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之间应尽量互补、避免重复交叉,互相独立,由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指标群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二是可操作性。指标定义需清晰,计算公式科学合理,数据采集方便,易于掌握操作。在结果运用上既可以横向(地区之间)对比,也可以纵向(各个时期)对比。三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指标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数据调查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因素做出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体系可分为整体稳定就业情况、特殊群体就业情况、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情况、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整体稳定就业创业情况

稳定就业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判断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可通过“总体就业率”指标反映。“总体就业率”不仅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总体就业情况,也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登记失业情况和就业稳定情况。根据2019年年底萧山区劳动力资源调查数据发现,区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的总体就业率基本都可以达到98%以上,同时单位招用人员比例较低,整体创业率仅为5%,创业活力不足,详见图1,就业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 总体就业情况

(二)特殊群体就业情况

就业困难群体是就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目前经济常态下最易受到冲击的群体。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的重要指标,它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社区(村)就业服务工作的精准程度。

1.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较大。据浙江数字人社工作台的就业数据统计,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有8489人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其中“4555”失业人员,总共4617人,占总数的54.4%,其中男性2347人,女性2270人,占比相当。从以上数据来看,“4555”失业人员占总登记失业人数的比重较大,也有多方面原因导致,比如技能跟不上企业发展、经济形势下行单位裁员、疫情影响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年龄偏大,缺少再就业优势。

2.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偏低。据浙江数字人社工作台的就业数据统计,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有2612人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男性1504人,女性1072人,年初至5月底,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220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仍赶不上新增就业困难人员人数。

(三)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情况

劳动者技能证书持有情况与其就业能力密切相关。据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中上报的数据分析,目前各基层社区(村)证书持有情况差距较大,城市社区持证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但总体持证率达不到30%,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上报的参保情况数据来看,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基本达到全覆盖。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萧山区经济较为发达,村民普遍参保意识较强,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低,在村民的承受范围内;另一方面征地拆迁人员众多,这部分群众由政府一次性缴纳社保十五年。以萧山区振宁社区为例,该社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以灵活就业身份(只缴纳养老保险和医保保险)参保的人数504人,占比42%,缴纳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696人,占比58%,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50人,详见图2。

图2 萧山区振宁社区人员参保情况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高质量就业社区(村)的创建对基层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共有26个镇街(平台)、540个社区(村),每个社区(村)的基础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新成立的社区(村)或城区的社区的基础建设条件和服务对象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在现行《浙江省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评价指标》下,新成立的社区(村)或城区的社区,有明显优势,也更容易被评为省级、市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

三、经济新常态下,萧山区就业的主要“质量”问题

去年以来,受疫情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就业岗位和求职需求匹配度不高,就业政策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效率也不高,在促进地区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对冲下,各种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结合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的调研,综合分析发现有三个“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平台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基层就业工作人员队伍配备上存在流动性大、混岗使用,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目前,全区大部分街道、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被打通混岗使用,业务能力欠缺,就业工作存在被弱化、边缘化现象的情况。

(二)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效率不高

就业促进政策多数是采取直接补贴资金的方式实施,难免成为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的逐利目标,容易产生资金风险,较难保证促进就业功效。比如,据调研发现,我区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的人员中存在并未从事真正意义的灵活就业,而只是将灵活就业作为其延续社会保险缴费的手段;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实际未被单位招用,为享受补贴,采用“挂靠”方式等。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成为现实中稳定就业的有力支撑。

(三)整体就业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0年期末实有失业人员17175人,同比增加79%,2021年1月至5月登记失业人员8489人,同比增加9.4%,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速度过快,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及网办的普及,很多人员失业后会主动到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疫情影响下,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以便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稳定整体就业形势。

四、进一步推进萧山区高质量就业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开展标准化基层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三级平台建设。在全区全面建成“区有机构、镇街有窗口、社区(村)有站所”的三级服务平台,构建起广覆盖、全畅通、高效率的全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区纳入就业实名制管理的适龄劳动力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二是加强人员配备。目前,全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已配备1至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就业工作,但是社区(村)工作人员不足,希望可以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将部分促进就业业务交由社会机构组织实施,促进就业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三是优化服务质量。由镇街、社区(村)按照“网格化”要求,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实现失业就业实时监控。区本级建立岗位信息库和重点人群就业信息库,动态掌握全区空岗信息和重点人群就失业状态,通过“三方”数据交汇比对,形成全区用工和求职“大数据”。加快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广“就业智询”、“杭州就业”和“湘约萧山,职等你来”等公益性线上平台,利用市场优势加强信息收集和发布岗位,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破解瓶颈,实施特色化社区就业服务。一是借助数字化改革契机,推进“无感智办”。“无感智办”是最多跑一次的迭代升级,即从群众和企业需求侧出发,转变“依申请办事”的被动服务模式,改由政府部门提前介入,主动发现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并完成事项办理,使群众和企业享受应有的政策覆盖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减负。二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建设,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群众缺少就业优势,各级就业部门开展就业帮扶中壁垒较多,下一步,我区将结合“浙政钉重点群体帮扶场景”创建,整合辖区内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人员信息、求职要求等基础数据,有针对性的推荐就业岗位,开展精准就业帮扶。三是以“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为载体,打造就业工作示范点。通过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有利提升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

(三)因时制宜,调整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对不同就业方式的政策扶持力度进行调整,在待遇和扶持力度上实现政策间的衔接和配套。一方面,衔接灵活就业政策与正规就业政策,激励灵活就业向正规就业转换。另一方面,衔接托底安置政策与竞争就业政策,在政府救济的“底线”之上,提高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单位招用、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和自谋职业这四种方式的就业质量不同,应根据每种方式的质量特点,适当调整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质量相对高的就业方式,包括单位招用或自谋职业,应扩大扶持范围,并重点聚焦青年群体。质量相对低的就业方式如灵活就业,应适当缩小政策扶持范围,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引导年龄较小、竞争力强的高校毕业生转为实现正规就业。

(四)优化环境,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一是强化就业政策引导激励。贯彻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新就业形态支持,不断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二是加强失业风险防范处置。深化企业用工监测和失业动态监测,合理调整用工监测企业范围,完善失业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掌握就业形势。落实杭州市就业创业景气指数,充分运用社保、工商、公安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就业创业、失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多维度指标体系,动态反映就业创业状况,打造就创工作的“风向标”。三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和帮扶城乡劳动者围绕新经济、新产业开展创业活动。完善创业指导、成长扶持、孵化发展的全程创业帮扶机制,推动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四是开展“四季如春”和“一镇(街)一品”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行动,同时,进一步发挥和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劳动者自主择业和就业,从“有就业”向“高质量就业”转变,提升就业工作整体效能。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