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的课题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1-12-31 17:28:44 内容来源: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萧山区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围绕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综合谋划、全域推进,争取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区农业农村局从消薄、低收入帮扶、未来乡村打造和农业产业发展四方面入手,为建设现代化基本单位注入强劲动能。
一、现阶段工作特色亮点
2020年,全区4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实现总收入25.04亿元、经营性收入16.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1%、10.94%;全面消除总收入100万元、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47元,同比增长6.6%,增速连续12年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67:1。美丽乡村累计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0个,已累计启动“16+2”个区级示范村,161个区级提升村和126个区级整治村,整治村已于今年5月完成整治验收工作,荣获2020年度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优秀等次。农业产业以“部省共建示范区”为抓手,2020年立项实施各级农业产业项目123个,激发农业投资4.1亿元。累计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0家,位居全市第一。
1. 消薄增收夯共富之基。近年来,萧山区通过人、财、地三大要素的保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条路径”保驾护航。一是聚焦“共富”问题,探索城乡协调与强村惠民的“统筹路径”。在拥江发展及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支持村级发展城市物业经济,鼓励村级以厂房出租、资本入股等方式参与镇域经济发展。部分典范村先行先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实现“村强”和“民富”同频共振。例如,衙前镇凤凰村通过集体土地集体规划,整合零星地块建成标准化厂房和商铺,实现集体经济与个私经济“同步走”;瓜沥镇航民村发展村办集体企业,打造百亿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形成了“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富模式;盈丰街道丰北村紧抓土地征迁机遇,积极开发村级留用地等优质资产资源,在做大做强村级经济的同时优化收入分配机制,民生红利得到深度释放。二是聚焦“空间”问题,探索美丽乡村与未来发展的“留白路径”。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7.2亿元建设美丽乡村,启动18个示范村、161个提升村和126个整治村创建。通过腾、拆、建、改等方式,在做美乡村环境的同时留足发展空间,吸引产业投资,进一步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例如,河上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先做减法,通过违章违建腾退清理、围墙革命等措施,为产业落地打好基础。该镇东山村通过农户多层安置等途径,巧用“产权置换”实现“化零为整”,收储金坞区块33户闲置农房进行改造设计,科学保留独具发展前景的空间用于招引产业,计划以镇内10个以上村为主体抱团与开元旅业集团合作,共同投资8300万元打造东山村精品民宿集群。三是聚焦“融合”问题,探索产业植入与本村经济的“双赢路径”。有别于以往的“输血型”扶持,引导村集体在产业培育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造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和集体增收互利共赢。例如,戴村镇定位打造“郊野运动小镇”,发动有条件的村通过林道、河道出租或以山林、土地入股等形式,招引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村集体增收优势。该镇佛山村发挥资源禀赋,采用“环境入股”模式,招引建设了高空秋千、滑翔伞、云山峡谷漂流等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0万元。四是聚焦“个性”问题,探索乡贤回归与产业定制的“匹配路径”。乡贤群体在家乡有人望、有号召力,在业内有人脉、有凝聚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对此,全区积极招引乡贤回归,目前已建立镇街乡贤联谊组织21个、村社乡贤组织125个,反哺带动作用显著。例如,楼塔镇实施“贤归助兴”发展模式,探索“定制化”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该镇雀山岭村统筹农业、财政、文旅等条线资金用于资产改造,村干部以乡贤为主攻方向“敲门招商”,引进乡贤总部入驻,该康养项目促使村集体首年增收超50万元,年投资收益超12%,预计可解决就业岗位50余个。
2. 精准帮扶助共富之道。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后,更加突出精准帮扶、分类帮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扶志与扶智工作。一是设立帮扶基金,做到“雪中送炭”。由我局牵头、萧山农商银行出资在萧山区慈善总会设立了“乡村振兴帮扶”基金,计划每年安排200万资金,面向全区特困低收入农户给与救助,经过前期调查摸底、汇总上报、审核公示等程序,分两批发放,共帮扶低收入农户145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4.8万元,切实增强了低收入农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推进共同富裕。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力争“锦上添花”。我区积极引导公益组织和企业发挥作用,如开展助医助学,区慈善总会、区人民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在困难家庭助医助学上不断投入资金;开展“爱心三房”改造,区民政局和慈善总会合作设立了定向慈善资金40万元,用于实施“爱心三房”(书房、卧房、厨房)改造项目,重点为愿望强烈、有适当改造空间但不具备经济条件的困难家庭进行书房、卧房和厨房的翻新改造;开展助残就业,通过“政府+企业+残疾人”的模式,打造区助残扶贫科创园,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家庭,打造了就业创业于一体的脱贫新模式。
3. 未来乡村引共富之路。今年初开始,我区依托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围绕“五化十场景”,打造未来乡村。一是改革引航。萧山区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列入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区,并列入区政府2021年“三个十大”中的“十大改革”任务。萧山区牢牢把握乡村发展趋势,抢抓战略机遇,以打造未来乡村为课题,力图探索出一条在全省乃至全国可操作、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全面深化改革路径。方案涉及20个区级部门23项任务,并以区政府名义报送至省政府于6月批复同意。二是规划引领。目前我们已初步编制完成《萧山区未来乡村建设三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前瞻性规划,优化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未来乡村质感和层次,为引领未来乡村建设装上“发动机”。《方案》聚焦“五化十场景”,坚持“美丽普惠、数智赋能、未来引领”建设路径,突出数字化改革重点,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智化、共享化、融合化价值取向,聚力打造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应用场景。依托资源特色、地域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建设城郊融合型(城区近郊以及毗邻县城的村庄)、集聚提升型(乡镇所在地及周边村庄)、产业主导型(主导产业鲜明的乡村)、特色保护型(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四种类型的乡村,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乡村特色、江南韵味的新时代共同富裕乡村新标杆。三是试点引跑。坚持试点先行、大胆探索、凸显特色、务求实效的原则,以点带面推动未来乡村落地见效。区级未来乡村试点:我局将未来乡村打造与数字乡村创建相结合,坚持将数字化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和手段,已在全区选择23个村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区镇村三级数字驾驶舱”在全区22个镇街、全部村社推广覆盖;完成数字乡村基本功能模块在全区所有村社全覆;推动5G基站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目前5G覆盖率达70%;同时在“千万工程”现场会5个备选考察点开展先行先试,集聚50个部门赋能的数字化特色创新场景。市级未来乡村试点:目前我区凤凰、梅林、欢潭、横一四个村已被列入首批市级“未来乡村”创建名单,其中梅林村于8月初发布浙江省首个村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按照“5+25+X”的架构,构建起了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梅林共富的全面态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为打造现代化基本单元提供了实践经验。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在区、市两级试点基础上,目前我们也正积极谋划申报全省未来乡村试点。其中航民“壮大集体经济 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村域共同富裕的航民样本”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清单。
4. 产业振兴架共富之桥。全区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把“产业振兴”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1+5”传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发展格局突出一个“大”字。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五大农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综合实力。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二是经营主体突出一个“强”字。重点打造绿投集团和杭州萧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航母级农业产业化实体平台。绿投集团联合区内11家园林绿化企业,以抱团发展、集团化运作的思路参与市场竞争,并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亚运会配套工程等大项目,已连续两年荣获区百强企业称号;杭州萧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萧山萝卜干为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打造萧山本土航母级农业企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体。目前,累计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0家,占全市近四分之一,位居全市第一。三是一二三产突出一个“融”字。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和特色创意农业,丰富农业产业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创建蓝海小镇、龚老汉中华鳖2个市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累计培育精品民宿56家,推进戴村尖山下村、方溪村、河上镇凤凰坞村、东山村等4家省级农家乐集聚村创建。推出6条乡村农文旅线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电商示范点、新零售示范点等引领作用,2020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8.73亿元,区级农业电商孵化平台实现销售额2.25亿元。四是现代农业服务水平突出一个“优”字。培育农业优质品牌,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比重达65%以上,萧山萝卜干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区拥有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农产品品牌103件。今年5月借助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这一人气载体,向外正式推出萧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萧山本味,并打造一系列IP形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应用,全区设施化面积总量突破3万亩。积极发挥南农大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萧山分中心以及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在科技兴农中的作用,全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5%和98%,主推技术普及率90%以上。金融支农保障有力,深入开展政银共建、村银共建等活动,举行“党建引领政银共建乡村振兴”启动仪式,萧山农商银行捐赠“政银共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8亿元、冠名设立乡村扶贫帮困基金1000万元。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地,累计推出险种19个,为全区农户提供9.27亿元风险保障,年度赔付近4000万元。全区累计涉农担保金额60余亿元,日均涉农贷款余额1.5亿元。
二、存在问题短板
1.“消薄”增收缺乏强力后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区镇村三级多年的努力,全区村级集体经济较以往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被平均”现象依旧严重,村级集体经济的贫富差距、地域差别仍然巨大。发展路径较为单一,乡村产业引入难,作为传统工业强区,我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大多依附二产的发展,集体资产多为工业厂房、村办公楼等,收入来源主要为村级资产的出租和土地发包,在近年的经济环境下村集体增收乏力,全区补助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的村有115个。
2.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较大。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区低收入农户中,低保户占总户数90%以上,这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镇域经济较弱的南片,低收入农户就业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创收途径;在低收入农户中病、残人员较多,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占据一半,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也基本都要照顾家中老弱病残,导致我区低收入农户大部分只能采取发放低保金的政府兜底办法来落实帮扶。亦有部分低收入农户长期存在“等、靠、要”思想,在主观上不愿积极就业,一心只想享受国家救助。
3.未来乡村建设缺乏参照标准。由于未来乡村是一项创新性、前瞻性工作,没有先例可循,目前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对今后未来乡村打造方向还未明确。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推动未来乡村概念的更新甚至迭代。
4.农业迭代升级亟待提速。规模经营方面,全区耕地存在“零散、细碎”的客观情况,且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农民耕地流转意愿不强,耕地流转难度大,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够,产品规模效应不明显,农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龙头带动示范效应不强。品牌建设方面,萧山区农产品品种丰富,却多而不优,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大路货多,优质农产品少,跟不上新消费带来的新变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休闲农业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休闲农业发展滞后,休闲观光农业形式单一,品牌效应不强,特色不够鲜明,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不高,部分管理不够科学。
三、五年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全省“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把握“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和“亚运时代”等战略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深化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以“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领跑者”标准,打造美丽经济先行地、生态宜居示范地、数字化改革引领地、文明善治标杆地、美好生活共享地,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让萧山成为杭州全面展示“三农”高质量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成为浙江展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重要窗口”的精彩板块。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实施乡村振兴和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作为萧山区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坚持乡村高质量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切实发挥农民在萧山区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妥善处理好稳产增收与减排增绿的关系,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乡村生活。
三是坚持守底线护红线发展。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与增进农民权益作为根本遵循,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松动等底线,严守农村生态环境、耕地面积和质量、粮食安全等红线。
四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形成萧山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五是坚持乡村特质发展。萧山区乡村类型差别化明显,在全区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针对不同村情,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六是坚持示范领跑发展。紧扣全省经济发展的标杆区和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标准体系、要素投入、工作成效等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确立“十四五”时期“三农”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领跑示范地位。
3.主要目标
高品质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地,农民共同富裕示范样板。率先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到 1.65 以内,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率先建立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文”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乐园。
到2021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转制社区)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60%达到100万元;到2022年底,70%的行政村(转制社区)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到2023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转制社区)经营性收入达到70万元;到2025年底,80%的行政村(转制社区)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10%。
到2024年,实现未来乡村30个的创建目标,推动“五化十场景”在萧山落地落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未来乡村,实现未来乡村镇街全覆盖。推动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计划到2022年,完成20个部门23项清单任务,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可兹借鉴、可供学习的集成改革标杆。
依托《萧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规划》,结合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择优储备一批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打造萧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完成青化山省级茶果特色农业区建设,推动特色农产产业发展,发挥茶叶、水果两大主导产业的集聚、集群和融合发展优势。
四、工作举措
1.消薄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部门联系,压实镇街主体责任,加强针对性培训。同时,总结归纳发展物业经济、盘活资产资源、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带动、村企合作发展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村,通过典型带动的方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要坚持项目引领。优化财政扶持政策,坚持项目引领,加强乡村产业互融互通。依托农村资产资源,通过留用地统筹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物业项目引进等方式,深化村企共建、薄弱村抱团,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现代民宿、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促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整体提升,把“美丽资源”转化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美丽经济”。
2.低收入帮扶方面。一是突出精准、分类帮扶。巩固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扶志与扶智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侧重“造血”式帮扶,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帮助其谋划行之有效的增收举措;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侧重“输血”式帮扶,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加强救济救助。二是丰富帮扶手段。开展“政银共建乡村振兴”活动,借区农业农村局、萧山农商银行和萧山区慈善总会共同设立的乡村扶贫帮困基金,救助帮扶全区低收入农户;开展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切实减轻低收入农户看病就医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3.未来乡村打造方面。一是扎实有序推进。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数字乡村的基础上,按照试点探索、扩面推广、镇街全覆盖三个阶段开展实施,今明两年先推动4个市级未来乡村试点完成建设,明年到后年完成15个村建设,2024年之前再完成11个,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24年实现未来乡村30个的创建目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未来乡村,实现未来乡村镇街全覆盖。同时,尽快出台指标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未来乡村建设有依据可循。二是探索建设路径。未来乡村是一项创新性、前瞻性工作,没有先例可循,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推动未来乡村概念的更新甚至迭代。一是以“凤凰村”为代表的共富模式。围绕“共建共享的创富理念”,通过集体土地集体规划,集体实施,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使集体资源增值在集体,分配在集体。二是以“梅林村”为代表的数治模式。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基本手段,聚焦“小切口、大场景、强牵引”,通过区级赋能、依托“沥家园”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共50个数字应用场景落地实施,不断优化数字生活体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我们也将在未来乡村试点范围内,探索更加多元的萧山乡村共富模式。
4.农业产业提升方面。一是构架总体布局,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定位,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布局,架构萧山区农业“三区”总体布局。打造东部高效精品农业区、中部科技创意农业区和南部绿色休闲农业。二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分布,农文旅资源有效整合,围绕“五大农业”发展定位,加快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规划的评审定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青化山项目尽快落地。在做强种养业,做精加工业,做长农旅业等方面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突出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三是做强精深加工业,依托萧山区工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以水产、茶、蔬菜、水果等为核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到2025年,计划全区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0.4万亩左右,总产值12.4亿元;完成2家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渔业产值达12.5亿元;依托“三清茶”“湘湖龙井”“杜家杨梅”“浦阳蜜梨”“美人紫葡萄”等品牌基础,提高林特茶果知名度。集聚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具有城市经济特征的健康食品加工集中区和高端休闲食品集散中心,实现“内强总部、外建基地”的农业总部经济模式,成为萧山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性小窗口。传承好乡土人文底蕴和历史遗存,把“东方美”理念外化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载体,以风情乡土化、产业现代化的产业特色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交融。四是坚持科技兴农,加快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对农业农村的普及应用,推动农业与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争取另辟蹊径,打造全省生物农业科技转化和应用的典范。强化与省内外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科创机制和体系,探索打造科技型农业和智慧农业全省标杆。五是打响农业产业品牌,打好萧山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萧山本味”,提升萧山农产品的知名度,驱动萧山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品牌带强产业、带富百姓、带响城市,实现产业振兴。
五、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典型案例清单。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