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我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发展数字文化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更新时间:2021-12-31 17:24:48    内容来源:区文旅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当下,云展览、云演出、云阅读、云直播等成为常态,新业态给观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博展览、图书馆等文化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区文旅局党委围绕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求,通过数字资源的整合优化、线上服务的有效组织,数据技术的精准运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条线化”向“一体化”转变,推动数字化改革成果裂变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我区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实践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受疫情防控要求限制,许多线下公共文化服务被迫暂停,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对读者和观众实行总量控制、人员限流,致使群众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针对这种情况,区文旅局党委广泛发动,精心部署,积极拓展线上数字文化服务,精准延伸“服务线”,推出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文化内容,大大满足了民众在居家防疫时期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举措如下:

1.搭建数字文化平台,拓展在线服务。萧山博物馆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文化平台提供“云观展”服务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了藏品内容陈列展示的数字化、创意化和可视化,拓展了文物在线服务功能。提供藏品欣赏、在线教育、虚拟展览服务,推出云展览、云课堂、云文物150余期,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让人们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深藏于博物馆中的文物,改变了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也让博物馆越来越“接地气”。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空中戏舞台”栏目频道,持续推送上新,为广大市民提供云端绍剧文化大餐。萧山文化馆线上展播萧山区群众文化舞台艺术优秀作品视频,发布历年来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2.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扩增线上内容。区文旅局党委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共同为公众提供海量文化资源。萧山图书馆结合超星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包括150万种电子图书、400种报纸、7100种期刊、4万集视频,还有公开课、有声读物等内容,拓展了阅读在线服务范围。萧山博物馆联合四维时代分享100多个3D博物馆、艺术展和名人故居,借助视觉增强、虚拟互动等互联网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表现,让观众能够足不出户体验到更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萧山文化馆上线数字文化馆平台,发布文化资讯、文化活动、艺术普及和云上展览等,目前文化资讯、文化活动、艺术普及总访问量达到210,650人次,云上展览访问量2780人次。

3.开展专题特色活动,丰富参与途径。区文旅局党委积极策划防疫专题活动,通过在线直播、微博互动、微信参与等方式激发不同群体的参与热情。一方面多种方式展示抗疫全景。区博物馆推出《“风景旧曾谙”致敬强国,致敬抗疫凡人英雄互动展》,通过直播和云看展的方式线上与线下场馆结合,从多种视角回顾与记录萧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区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的歌曲、曲艺板书、诗朗诵、绍剧清唱、绍兴莲花落等抗疫专题文艺作品,记录社会各界为抗疫做出的决心和努力,用文艺的力量讴歌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驰援人员、志愿者等,以艺术力量温暖人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共克时艰。另一方面推出系列线上文化慕课。区文化馆推出音乐、文艺、国学等10余门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线上课程,满足学员需求,开播以来,群众好评如潮;区博物馆推出《牛气冲天——中国牛文化百馆联展》线上展览和萧山故事、萧山文物、陶瓷艺术等线上精品课程,成为特殊时期的博物馆服务新形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二、我区数字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疫情推动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升级,加速数字化技术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区文旅局党委把数字文化服务作为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民生工作,多措并举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领域数字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数字化时代网民的需求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需求,对标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趋势,目前我区的数字文化服务还存在一些短板。

1.数字文化资源单向输出,观众体验有待提升。部分在线展览、在线阅读和在线课堂缺少多样化展示和深层次的讨论,以单向输出为主,缺少与观众之间深入的互动,导致观众的体验感大打折扣,无法最大程度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数字平台部分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受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局限,会偶尔出现卡顿等情况,影响了观众的体验感受。以萧山博物馆为例,目前云课堂以录播展示为主,参与者与发布者的交流主要通过后台留言,因此实时互动和沟通有所欠缺。

2.数字文化专业人才短缺,数字精品资源较少。数字文化并不是现实场馆资源的简单数字搬运,而是线上的二次开发和创作。如《此画怎讲》节目,选取14幅中国古代知名人物画,以画中人物的口吻将当今社会热点与古画内涵相结合,为观众普及名画相关知识及鉴画技巧,自2020年8月播出至今,单集点播量已达172.1万次,豆瓣评分8.1分,节目质量较高。但反观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普遍存在缺乏创意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观众粘合性较差。以萧山博物馆推出的系列云展览为例,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文物,再创作工作相对欠缺,据统计该馆目前单期云展览浏览量仅4000余人次,观展人数远不及线下。

3.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不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在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区内各场馆或单位自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平台,不同类型资源平台独立存在。因软件技术的局限而不能互联互通,信息壁垒严重,数字资源之间缺少相互整合利用的方式和渠道,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一方面相同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小而散的资源缺少影响力,也不利于数字文化品牌的打造。以萧山图书馆为例,市、区图书馆均设有资源平台,读者虽可通过区级图书馆端口访问市图书馆资源,但受制于资源平台相互独立的问题,读者在使用时仍需分别通过登录各不同平台,且因权限差异无法访问全部资源,给读者带来不便。

4.数字文化准入门槛较高,社会参与度较低。公共文化资源的科技化和数字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文物的数字化工作。据了解,目前单件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成本5000元左右,以萧山博物馆1500余件有等级珍贵文物藏品计算,仅前期数字化采集成本就近千万元。除了前端三维数据采集及模型制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搭建信息化系统框架,仅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实现,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萧山区已研究制订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但就推进情况看,公共文化服务的非数字化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度较高,如“文化管家”等项目已初具成效,而数字化方面目前还未有社会力量参与。

三、推进我区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当下,我国已然步入了数字化时代,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针对我区数字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思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整合资源平台,实现云资源互通。建议通过区级相关机构的工作统筹,实现各场馆资源数据系统的有机融合,避免交叉建设、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提高信息集群体系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推进效率。建立联合管理的网络平台,能够最大程度上消除公共文化机构各自为阵的资源状态,达成一站式的系统管理、维护与服务,使网络用户可在同一系统界面中享受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信息资源服务,从而为萧山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宣传推广提供丰富资源。

2.扩宽传播渠道,实现云资源落地。建议在已建成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身点、公交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数字文化平台终端,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资源,使市民、村民能够在离家最近的地方享受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平台的线上文化服务。同时,建议通过安全的网络渠道宣传、普及公共文化的服务信息,如政务官方网站、政务微信公众号、政府抖音以及地方媒体等传播渠道,避免因渠道单一而导致文化资源浪费。打破传统场馆的互动模式,利用微博、抖音、喜马拉雅等社交平台,通过话题互动、平台直播、微信群聊等双向互动方式,提升话题度和参与度,实现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3.打造专业队伍,实现云资源再生。实体场馆和虚拟场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数字技术活化文物,多样化展示文化内涵,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给观众提供海量的文化资源,实现跨域文化供给。但是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涉及到数字文化平台和资源建设、数字平台运营、活动策划及宣传推广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系统规划和持久创新,所以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建议,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等政策吸纳新媒体运营、网络文案写作、网络运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整体数字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提供平台运营、传播推广技能培训,提升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数字服务水平。

4.引入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建议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并以明确的部门牵头,统筹制定有关政策标准,在全区范围内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建设,将部分公共文化活动的承办权下放给有资质的企业或社会团体,从而缓解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另外,鉴于文化项目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为参与建设的社会力量提供一些激励政策,例如,给予其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或者在优质项目招标过程中对其优先考虑,从而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