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以“深改”促“深融” 建设高水平的县域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1-12-31 14:11:36    内容来源:萧山区融媒体中心理论学习中心组调研报告   

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新时代治国理政新举措,是强化新闻舆论阵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大风险防范力度的有效方法。扎实抓好融媒体中心建设,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让党的声音传的更开、更广、更深入。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萧山区融媒体中心自挂牌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重点突出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同志关于融媒体建设的指示等内容,开展系统研究学习,并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具体运用,注重整合媒体资源,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媒体的深层融合。

一、近年来萧山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2019年11月,萧山广播电视台正式更名为萧山区融媒体中心,下设办公室、人事办、总编办、新闻中心、广播中心、广告经营中心、电视中心、节目中心、技术部、播出部、新媒体中心等11个部室,拥有广播调频一套、有线广播一套、电视1套,网站1个以及客户端等众多新媒体平台。2020年12月,区融媒体中心调整内设机构,下设两办九部,两办分别是办公室、总编办;九部分别是人力资源部、新闻部、广播部、新媒体部、经营管理部、直播部、融合发展部、技术部、播出部。

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区融媒体中心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步伐,全面实施内部机制改革,助力打赢抗疫防疫战,策划推进亚运主题宣传,努力壮大主流舆论、奏响时代强音,当好新时代的记录者、新思想的传播者,为开创我区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舆论保障。

(一)推进内部改革纵深进行

1.改机制,激活力。理清职责、优化职能,对现有内设机构进行全面调整,增设直播部、融合发展部两个业务部门,以适应市场环境,提升竞争力。推进事业人员岗位改革,按专业特长和业务能力对应上岗,推进聘用改革,重新核定岗位,对聘用人员进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行绩效和薪酬改革,分解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将考核内容分综合考核指标和个性考核指标两大类,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奖金,实施基本岗位薪酬+考核绩效薪酬结合的模式,提升考核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比例,从而激发整体活力。

2.改新闻,扩影响。好的内容是传播的根本,在融媒生态下,谁都不缺传播的平台。坚持新闻立台、文化强台、融合用台,积极打造精品内容,深度探索新媒体产品、融媒体运作、全媒体传播,有效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例如提前策划两会报道,精选人物故事,在《萧山新闻》推出小专栏“人大代表风采”和“政策委员风采”,设计以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全媒体专题,制作一批H5、小视频、海报等适宜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全方位宣传,影响广泛。聚焦重大主题、抓住重大事件、突出短视频,注重形成合力,加速将传统媒体优势向新媒体优势延伸,面对市场竞争,不断推出传播力强、美誉度高的广电“正能量爆款”。例如开展“共奔小康 烟火有声”——融媒体融直播基层行活动,走进新塘街道、浦阳镇、所前镇、衙前镇等十余个镇街,以“1+X”的形式展开活动。活动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过40万人次,推出主题系列报道10余篇、全媒体报道10余篇,发布短视频10余条,展示图片600余张。

3.改思路,育人才。改变钻研业务氛围不浓的状态,实施岗位带头人制度,实现能者多得,营造有利于优秀业务骨干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快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主持和技术能手的培养,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建立起与融媒体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争先意识不强、节目质量高低不分的状态,推行创新、创优、创强、创先奖励制度,构筑节目创新、创优和优秀人才成长的稳固平台,建立与融媒体建设相适应的产品内容生产体系和奖励体系。

4.改流程,促传播。以绩效考核为主抓手,以采编流程融合和人员融合为辅助,推动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从“物理融合”提升为“化学融合”。整合全区所有部门和镇街的政务新媒体,统一采编发,推进主流媒体与政务媒体的融合,让政务发布最大程度的发挥正面宣传作用。整合萧山范围内有影响的自媒体,分别组建通讯员、网络大V、拍客、论坛等自媒体队伍,推进官方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最大限度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充分发挥融媒资源优势不断向文旅、文创、游戏、教育等领域拓展,实现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等功能的延伸。

(二)牢牢守住主流舆论主阵地

1.从无到有,拓展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媒体人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从以前的以广播、电视为主,快速成长为集广播、电视、手机端、PC端、公众号等各平台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2个、微博1个、客户端2个,入驻新华社“现场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蓝媒号”,整合20多个部门、乡镇(街道)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等。

2.从有到优,构筑多元传播矩阵。全面建成包括“智慧萧山”手机门户、萧山手机台、湘湖网、政务微信矩阵、广电微信、广电微博、“湘湖会”网络公益联盟、“终于等到你”相亲交友平台、舆情实时监测系统等在内的新媒体集群,拥有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O2O垂直服务、应用软件等五大类别新媒体矩阵,新媒体用户总数突破百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成熟的统一策划、分散采集、集中编辑、分类播出的采编播运作流程,打造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矩阵,积极推出短视频、掌心视频、微直播、VR等多类型的融媒体新闻产品。

3.从优到精,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打造新闻“中央厨房”,推进新闻价值最大化,形成新闻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制播方面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编发、多平台传播”,打造了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技能的采编队伍。开展“新闻头条”工程建设,推出《奔竞70年萧山印记》《民生实事解读》《新制造、新跨越》《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板》《共叙帮扶情,携手奔小康》《两山理念在萧山》《走进我们的美好生活》《亚运兴城》《英雄儿女》等一大批系列报道,发挥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办好《今日关注》《萧山新闻》《热线188》《188调解团》等优秀栏目,用新闻的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不断谱写立体宣传新篇章

1.视频直播,共庆建党百年。作为主流媒体,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技术、宣传、策划优势,统筹推进活动顺利开展。2021年6月29日晚,“百年风华 奔竞萧山”萧山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晚会在区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行。区融媒体中心运用湘湖网、智慧萧山APP、智慧萧山视频号、智慧萧山抖音号,联合央视新闻移动网、腾讯、新浪、萧山发布APP、萧山网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晚会盛况,在线观看数超过120万,运用融媒体优势,提前预热,使宣传工作提质扩面。

2.实时发布,记录防汛抗台。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来势汹汹,区融媒体中心立即行动,积极响应,组织精干力量深入防台抢险第一线,以最快速度全频展开防台抗台信息传播:开辟直播插件,滚动播出台风实时路径和各类防台科普知识10余条;电子路况信息播报每日播出近30次;积极发挥已有阵地作用,编播《科普天地》《应急之声》《交警在线》等专题近10期,科普抗台相关知识。推出全天候直播节目《直击台风烟花》,播出各类防御台风信息500多条次。打通大屏小屏,整合各方面资讯,《智慧萧山滚动直播-直击台风“烟花”》全媒体专题共发稿300余篇,点击量达到30万人次以上。全平台累计发布防台信息700余条、短视频4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50万。此外,“智慧萧山”还联合中国蓝新闻、荔枝新闻、福建海博TV等百余家省内外媒体平台,共同推出《72小时直击台风“烟花”》视频直播。

3.融合传播,保障“千万工程”。区融媒体中心高度重视,多部门合力、多角度报道、多平台呈现,全力以赴保障“千万工程”现场会。前期抽调精兵强将做好大会宣传片摄制工作和现场讲解准备工作,会议期间通过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融合创新报道大会动态,融媒产品传播阅读量10万+。会议当天第一时间制作“潮涌之江 乡约未来”短视频,通过微信视频号进行发布,浏览人数超过11.7万人,转发量超过2000人次,点赞量达2862次,成为萧山官方媒体视频号领域第一条浏览量过10万+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黏合度不够。

当前,从媒体发展格局和舆论生态来说,传统媒体已走入下坡路,无论是受众人口、关注度还是影响力都在下降,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公众话语权得到很大程度释放,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自媒体以其讨论话题多元、互动交流便捷、对话自由平等、传播能力快速等特点,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语境。但是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更多还是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平台,传统媒体的强大“公信力”和“专业化”未能完全与新媒体的快捷、多样、广泛有效融合,这也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

(二)宣传的亲和度不够。

围绕中心的主题报道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度不够,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对融合传播的受众与用户研究不够深入。在上级台播发的报道,虽然数量不少,但单片稿、重头稿偏少。作为基层宣传媒体,本地新闻的比重偏少,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全区宣传资源的融合,生产出本地受众和用户最为关心的“新闻”。

(三)节目创新力度不够。

虽然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新节目、新专题、新活动,如推出《百年百歌》融媒体产品,开发“萧山红色数智地图”,把萧山的红色景点搬到手机上,开展“乡贤代言家乡美”小视频展播活动,筹备建党百年红色影视剧配音秀活动等,但创新力度始终有限,大部分的节目策划和制作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

(四)内部改革深度不够。

萧山区融媒体中心是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财务核算执行的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这种模式虽然保障了单位的日常正常运转,但也带来激励机制比较死板、企业人员收入无法合理增长等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短期内很难彻底扭转。一直以来单位企业员工收入偏低,虽然每年有所增长,但增长总额和幅度都很有限,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同工同酬的问题。

三、下一步对策

(一)始终坚守基层舆论阵地

县级融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是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又是坚守主流舆论阵地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做到“党管媒体”,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要坚持进一步改进、创新宣传方法和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增强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公信力。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要主动设置议程、探索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传递真实、准确的权威信息,彰显主流价值引领品质。

(二)着力壮大传统广电平台

要做强融媒体调频广播,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将广播同移动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除车载无线和传统收音机之外,增加APP、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多种新媒体终端,实现广播“处处听得到、常常看得见”。围绕着受众关注的焦点,选取贴近群众生活的题材,并结合本地区特色,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和素材,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节目。实施电视节目大调改。在做强新闻节目的基础上,通过新综艺差异化的内容特色和更贴合平台属性的节目调性,实现突破创新,为频道注入新的活力,将综艺内容拓展与平台风格调性牢牢锁定,呈现出更鲜明的差异布局。

(三)继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随着5G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逐渐投入商用,4K技术进一步推广,超高清视频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要利用好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资源,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通过视频、直播、航拍、VR、AR、MR等新技术应用,扩大优质内容产能,促进各个平台相融,形成合力,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提升内容服务能力。要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媒体资源一体化运作,优化策采写编新闻生产流程,从而全面构建“一次采集、多重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

(四)不断深耕优质节目内容

要继续围绕服务群众,满足衣食住行,办好、办强优质栏目。要加大节目调改力度,在节目生产上更多地融入地域特色, 以“内容精品化、栏目活动化”为重点,强化精品意识,丰富节目表现形式,开拓思维,加强创意策划,提升节目质量。要大力推行“媒体+活动”,利用本土化资源,深化同社会各界的合作,推动专题活动逐渐向定制化、全网化、高端化、系列化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要全面实施绩效考核,落实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动态管理的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持续培养人才,努力留住人才。继续深入开展“走转改”等活动,开展“守正道创新局”学习研讨和采编播人员业务“大练兵”“大比武”,分层分类举办全媒体生产培训,不断锤炼新闻队伍的人民情怀,推动员工整体素质能力大提升,努力打造一支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学会新技能、开拓新视野的“广电铁军”。

(六)加速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加快5G、6G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断优化演播室视音频及周边系统、通话系统、时钟系统、同步系统、监看监视系统等设备的选用和分布,使节目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实现融媒体平台、播出机房、转播车、广播机房等技术系统的全面、精准、无缝连接。加快高清发展步伐,布局4K 超高清电视发展战略,打造4K超高清电视制播技术体系,全面支持4K的“采、编、播、存、传”,通过4K超高清试验频道开展应用实践,满足群众对4K超高清电视节目的需求。逐渐引入8K编辑生产系统,秉承“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加大高质量节目供给,推进8K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区融媒体中心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1年12月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