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戴村实践

更新时间:2021-12-31 10:17:38    内容来源:戴村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基层治理创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掣肘乡村发展的难点问题有望得以突破。

近年来,戴村镇锚定乡村治理中的“痛点”问题,主动拥抱数字变革,不断将数字理念、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和发展大场景,推出“戴村三宝”数字治理平台,致力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重建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乡村治理的“痛点”问题

基层农村不同程度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规则模糊、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基层群众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较难形成人人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环境。

(一)治理主体单一

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同样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长期以来,政府、公共组织和村民的职责边界不清,单纯行政主导下“政府干、群众看”的情境比比皆是。这导致村民更多是被动管理的角色,一方面参与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意愿不高;另一方面,村民该履行的义务不愿承担,公共意识淡薄,本该村民需要履行的义务反而成为公共部门的负担。

(二)治理规则模糊

良性治理的前提是普遍认同的治理规则,当前乡村社会尚难形成具有普遍共识行之有效的治理规则。究其原因,一是传统“人情社会”破除难。当法治规则与“人情”关系发生冲突时,村民往往将维持“人情”关系作为首选,导致乡村社会“有法难依”“情比法大”。二是村规民约凝聚共识难。当前的村规民约,往往是村两委干部根据经验自行起草,难以体现村民集体意志,群众认可度不高,难以推行。三是固有利益格局突破难。比如通过“三改一拆”腾出的零散集体空间,往往被原户主所占据,理由是“这是我祖辈传下来的地盘”。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乡村信用体系,与主流信用体系脱节,反而成为城乡资源流动的障碍。只有构建新时代乡村信用体系,才能整合碎片化的乡村资源,激活乡村资源优势。

(三)治理能力不足

一是治理观念未能更新。村两委干部尚未从“管制思维”转为“治理思维”,亲力亲为多,推动参与少。村民依赖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治理合力尚未形成。市场经济渗透下,当前乡村利益矛盾更为多元,单一的党政力量或传统宗族权威都难以解决全部问题,需要党政、企业和村民形成合力。三是治理技术支撑不足。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差距,城乡“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村干部普遍反映,“手机里装的App虽然不少,但很少有对解决农村问题有帮助的”。

二、“戴村三宝”的核心“打法”

2019年3月,为保护戴村镇云石群山被盗挖的映山红,村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发起“保护映山红”活动轮流巡山。随后,戴村镇引入数字化手段,开启“映山红数字治理计划”。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迭代,于2021年9月升级推出“戴村三宝”数字治理平台,即工分宝、信用宝和共富宝。该平台的核心是构筑“治理+发展”的双螺旋模式,通过“治理形成信用,信用促进发展”的交互机制,有效激活村民主体意识,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顽疾,实现可持续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玩得转的“工分宝”赚工分

“工分宝”是一个微信小程序,名字源自农村老底子的“工分”,新潮的数字治理有了接地气的“土味”,老百姓更易于接受。一是构建“三治联动”的治理格局。以平台数治连接政府导治和村民自治,政府导治就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政府从直接管理者、直面矛盾者转变为治理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村民自治就是村民通过参与平台发布的活动以及反馈意见建议等自主行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平台数治就是为每个村民、每户家庭配置一个独一无二的“码”,所有的活动、事项及操作过程都将通过这个小小的“二维码”来实现。二是设计人人参与的新鲜玩法。村民通过“我要参与”“我来评议”“心愿发布”“我有话说”四大模块,以及志愿服务、公共事务、初心课堂等十二个场景赚取工分,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村庄治理和建设。三是建立乡村特色的激励机制。通过“工分宝”赚取的“工分”,既可以在“工分商城”线上兑换话费、网费等,也可以在线下门店直接扫码购买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除了物质激励,平台还紧紧抓住村民“好面子”、“爱攀比”的特点,在小程序端定期发布工分榜单,置顶展示“每周之星”,让村民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截止2021年12月,平台共有注册用户17173人,发放适老化改造“工分卡”9274张,用户数占全镇户籍人口的46.6%。发起各类活动19420个,发放工分12679388分,兑换工分7282236分。通过系统设计,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以佛山村为例,运行一年多来,节约保洁、社工等费用12余万元,信访纠纷、治安警情等负面指标下降10%以上,村民为集体发展提出意见建议240条,解决问题116个。

(二)高大上的“信用宝”积信用

围绕“治理+发展”的核心理念,探索乡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宝”评价工具,以信用连接起治理和发展两端。一是破解乡村信用评价难题。戴村镇依托前期推广工分宝积累的大量村民行为数据,破解了现有征信体系下对没有信贷记录村民进行信用评价的难题。通过特定动态算法,以用户活跃程度、履约能力、身份特质、行为偏好、社会评价五大维度为基础,结合违法犯罪、拒服兵役、缠访闹访等负面清单,客观呈现个人信用状况。“信用分”数据用区块链技术登记和管理,透明客观,不可篡改。二是拓展信用分应用场景。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贡献多、信用好的村民,能够优先或更高规格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权益,比如在参军入伍、荣誉申报、社工招募、小微工程承包等方面信用分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戴村镇也在持续拓展信用分应用场景,引入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参与平台。比如与建行、农商行达成合作意向,对于信用评级前20%的村民,提供年利率4%的30万元信贷额度。三是厚植乡村诚信文化。通过一系列激励手段引导村民珍惜信用,鼓励村民更多地为村庄建设、发展作贡献,最终实现“治理形成信用,信用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接地气的“共富宝”帮共富

戴村镇在充分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共富宝”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平台,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一是打造“映季”网上商城,发展杭州主城区消费者成为“映季”会员,销售村民种养的农产品,时令蔬菜、跑步鸡等畅销产品供不应求,上线一年多来共销售蔬菜500余吨、跑步鸡2.2万余只,销售额600余万元。二是开发“码上游戴村”全域数字旅游平台,网红景点打卡、乡旅体验活动、精品食宿预定、数字手绘地图等旅游服务一键即达,为发展乡旅绿色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推出五大乡村共富场景,面向村民、工商资本、游客等用户,推出求职招聘、房屋租赁、乡村集市、土地承租、菜地认领等五大共富场景,盘活农村土地、劳力、房屋三大闲置资源,打通乡村沉默资源价值变现通道。

三、“戴村三宝”的实施经验与启示

“戴村三宝”的实践路径是治理与发展的“双螺旋”演进,治理为了高质量发展,发展推动可持续治理,过程中分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党建、乡村治理、乡村信用和乡村共富共同体,系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强化统筹领导,构建乡村党建共同体。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基层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要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统筹领导。在此基础上,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在专业领域的作用,构建乡村党建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实现城市商业和乡村资源的良性互动,不断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二)激发主动意识,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核心是要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将原有被动式的“管理-规制”转向主动式的“治理-服务”,将泛化的“以人民为中心”转变为具体化的“以每一个人民为中心”。“工分宝”以“工分”的发放和使用机制为核心,体现不同阶段不同的贡献维度和贡献回馈,调动村民始终围绕基层党组织的指导方针“汇流前行”。

(三)凝聚全民共识,构建乡村信用共同体。当前的乡村,迫切需要凝聚全民共识,厚植信用文化,构建乡村信用共同体,重塑村民之间、村民与政府、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信用体系。要形成“以贡献论英雄”的治理共识机制,将村民关注度从原来“无谓内耗”转向“团结一致争取外部资源”,实现与外部社会的信用互通。

(四)促进资源整合,构建乡村共富共同体。推动共同富裕是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整合资源,将治理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充分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农村劳力、土地、房屋等闲置要素。要着力深挖“潜力”资源,发挥乡村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网红”爆款,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要大力引进“外力”资源,畅通“两进两回”渠道,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内挖潜力、外引助力,乘势而上构建乡村共富共同体,实现“共治+共富”美好未来。

 

戴村镇党委理论中心组

 


作者:  编辑: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