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精神力量 书写发展新篇章——浅析“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更新时间:2021-12-31 10:14:07 内容来源:所前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年初,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一、学史明理
习近平总书记3月25日在福建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学史明理的“理”,是探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理,具体是明三个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1.明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理。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各种政党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你方唱罢我登场,无一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历经百年,连续执政七十多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长盛不衰、历久弥坚。深究其因,主要有4个密码:一是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能够把全党凝聚起来、把人民团结起来。所前的萧山青年运动纪念馆,前身是缪家村缪家小学,于2001年建成,为全省首个地方性青运馆。萧山青运馆的建设是为了纪念裘古怀烈士和一代代奋斗的萧然青年。1928年2月,裘古怀在缪家村缪家小学,首次组建了共青团萧山县委,任团县委书记,前后发展了近百名团员青年。裘古怀从学生时代就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即使被捕入狱,在狱中,裘古怀还与一大批革命志士秘密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狱中特别支部,组织大家与敌人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直至1930年奔赴刑场,年仅25岁的他,始终坚定着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即使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样汇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在困顿逆境中发展壮大、毅然奋起。二是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这是我们党的独特政治优势。例如美国,拜登虽为总统,但其领导核心地位有待商榷。特别是其上台后推出新政,但马上有16位州长公开声明,抵制“强制口罩令”,行政效率的低下和行政分歧的巨大可见一斑。反观我国国情,一个有着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一个有着近九千万名党员的大党,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若无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就没有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导致各自为阵、各自为政,那就变成一盘散沙,一事无成。三是坚守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接续开展,各有侧重,但其中不变的“硬核”都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四是不仅善于领导社会革命,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在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延安整风运动纠正教条主义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枪决刘青山、张子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都是勇于自我革命的表现。勇于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形成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机制,确保党自身出了问题能坚决主动予以纠正。
2.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之理。“行不行”是群众的口头语,意思是“有用还是没用”,其判断标准正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当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并非在回答一个抽象、艰涩的难题,而是要通过对照历史和当下,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积极正面的变化。一是对照历史,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主义前,为了这个伟大梦想,我们有太多的探索。但是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发生了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即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二是立足当下,马克思主义依旧充满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常新,理论也常新,它始终面向时代开放,将时代发展提供的新实践和新知识纳入进来,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从而保持旺盛发展力量和生命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这一重要论断既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又表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郑重选择。
3.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之理。中国是新冠疫情防控做得最好的国家。曾有人顾虑,或许因我们国内的疫情防控较严密,致使新冠疫苗的接种速度落后于西方国家。事实上,截至2021年6月2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2064.3万剂次,占全球已接种疫苗总量的近40%,是美国的3倍,外媒评价这是中国无可匹敌的疫苗接种行动中一个惊人里程碑。疫苗接种背后,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的一个缩影。
二、学史增信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信”的定义,它孕育于绵延的历史之中,须在抚今追昔中走向未来。回顾中国社会这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社会发生了五大巨变:
第一个变化,从旧中国之乱到新中国之治。
1840年之后的旧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凡帝国主义殖民者来,就能从清政府处收获“礼物”。在那个时期,中国不乏仁人志士进行抗争,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救国图存的革命运动。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最终均已失败告终。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了相配套的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
第二个变化,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制定了“一五”计划,当时的苏联援助了我们156个工业项目,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2021年,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现在中国的工业已经发展势头良好,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已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
第三个变化,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问题是几千年来一直困扰中华民族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实施了精准扶贫,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第四个变化,从一盘散沙到集体主义凝聚力的形成。
旧中国时期,仅仅四千英国舰队就能击败人口四亿的中国,孙中山无奈地说,“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李大钊疾呼,“举国一致,众志成城”。包括后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都用“一盘散沙”来形容旧中国。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让人民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与西方个人主义相对的中国的集体主义,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长期以来,我们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大危机面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正能量作用。
第五个变化,从民族悲观论到民族自豪感的深刻变化。
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治理能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和信任。一个高度自信的民族,背后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与之相反,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背后一定是一个衰败落魄的国家。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发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当时,中国的老百姓对这个国家没有信心,对这个民族没有自信。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当前,中国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新动能逐步增强,宏观经济指标保持稳定,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在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规模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国,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10%以上;中国消费市场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学史崇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学史崇德”作了深刻论述,清晰阐明了“学史崇德”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
1.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 一是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二是忠诚于党的组织。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每名党员都是党织中的一分子,忠诚于党组织、服从于党组织是天经地义的基本要求。三是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抗战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用一个电台来指挥千军万马,“嘀嗒嘀嗒”声就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党全军都无条件地忠实执行。正是因为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的军队才能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加大炮。
2.崇尚为民造福的公德。为民造福,是党员干部践行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一是必须不怕牺牲。在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宗亲牺牲2000多人,全国仅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二是必须不怕吃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回望来时路,我们党取得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苦出来、干出来的。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但是党员干部依旧要大力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三是必须不怕吃亏。不怕吃亏、甘愿吃亏,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吃亏,不计得失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创造出又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也会更加坚实。
第三个方面,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有一些曾经的党员干部没有管好自己,热衷于追求个人利益,抛弃了党纪法规,贪污腐化,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教训惨痛,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警钟长鸣,筑牢思想堤坝,时刻心存敬畏,做到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四、学史力行
行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结合实际和所前工作,从宏观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还会不期而至,“东升西降”是大趋势。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奋力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发展新局;萧山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奋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分析历史机遇和外部环境,所前正处于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节点,处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所前实际看,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地处绕城线内,随着地铁四期规划、亚太路东伸(沪昆铁路抬升)交通建设项目的加快落地,所前区位优势将全面激活;通过近年来的美丽建设,从集镇到乡村,所前生态环境有了大幅改善,山水资源禀赋效应进一步提升,为吸引外部赋能奠定了扎实基础;干部队伍破而后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经济发展面临“保增长”和“降能耗”的双重考验,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城镇管理、公共服务仍有很多短板弱项;统筹发展与稳定任务艰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系统观念,坚定不移加以解决。
为把“学史”转化为“力行”,所前可全力谱写“五大文章”:
做强产业发展文章,打造动能转换创新镇。牢牢把握产业空间集聚和未来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做优城镇能级提升文章,打造绿色低碳宜居镇。全面把握城市化、“双碳”战略机遇,提升城镇格局,加快低碳转型,全面创建绿色低碳宜居乡镇。做好城乡统筹文章,打造共同富裕标杆镇。坚持以镇带村、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突围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新智治共治文章,打造数字治理先行镇。以共建共治理念深化社会治理新格局,运用信息和智能技术完善治理链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实民生保障文章,打造美好生活示范镇。推进镇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短板,加大投入,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体育健身等“15分钟公共服务圈”。
作者: 编辑: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