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1大型融媒体系列访谈“亚运兴城”攻坚年行动 > 融媒体聚焦 > 正文

亚运东风起,飞驰山水间,这样的“美丽萧山”你爱了吗?

更新时间:2021-05-14 20:06:05    内容来源:萧山网   

初夏时节,漫步在萧山街头,蓝天之下,清风徐来,白云浮动,风景如画……感受到了吗?萧山城市面貌正在发生蝶变。公园、道路、河湖、绿道……你所关心的环境建设问题,都在“美丽萧山”这篇文章里,一起来翻阅吧!

5月14日下午,区美丽办常务副主任倪国锋走进萧山网直播间,就“推进美丽萧山建设 高水平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这一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将山水相宜、充满韵味的“萧然绿”一一展现。

2021大型融媒体系列访谈“亚运兴城”攻坚年行动--区美丽办常务副主任倪国锋走进萧山网直播间,就“推进美丽萧山建设高水平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与网友进行对话,解答网友疑问,听取市民意见。

书签一 · 城镇乡村处处皆美

走进城镇,美丽大气是主基调;来到乡村,清新自然是主色调。随着“两美”建设的持续推进,萧山城乡处处绽放新光彩。

访谈中,倪国锋介绍道,美丽城镇建设是城市的内在美,萧山以全区17个小城镇为对象,衔接美丽乡村建设,兼顾辖区全域,统筹推进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和治理美,形成城乡融合、全城美丽新格局。

目前,我区已有6个城镇成功创建美丽城镇,其中瓜沥镇、楼塔镇、临浦镇是省级样板,河上镇、戴村镇、义桥镇是市级样板。

同时,美丽办正在实施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三镇联合创建文旅型美丽城镇集群联盟,探索区域一体化的美丽城镇建设新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共同构建在萧山南部辐射杭州都市圈的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

2021年,我区有9个镇街参与创建,分别是义桥镇、河上镇、戴村镇、新街街道、靖江街道、衙前镇、党湾镇、所前镇、宁围街道,各项创建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

那,未来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倪国锋描绘了一幅美好画面: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数字乡村为手段,建成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本单元,最终成为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2021年,萧山将积极打造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区,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农村民生的数字化水平。加大首批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力度,重点打造好航民村、梅林村两大示范样板,将更多具有萧山特色、彰显萧山风采的美丽乡村,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书签二 · 萧然大地步步皆景

一位来自新塘街道的网友提及新丰村的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体环境美了很多。倪国锋说,新丰村是我区推进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新塘街道以 “一盘棋”的理念进行整体布局,共有17个村社区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其中,新丰村是作为示范样板。

不仅仅是新塘街道,我区今年共有31个村开展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旨在通过这场整治行动,补齐萧山“全域美丽”的短板,在亚运会前向公众展现一个处处都是景、人人共享宜居家园的美丽萧山新景象。

书签三 · 城市颜值比比皆高

通过近年来不断努力打造,萧山的美落在一座城上,落在一条河上,也落在一个不起眼的转角处。

访谈中,网友十分关心家门口的风景,谈及北塘公园的景观提升,倪国锋作出了详细的介绍。

北塘公园景观提升工程位于萧山北塘河南岸,西起风情大道,东至通惠北路,全长约5公里,改造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景观工程等。通过贯通游步道构成滨水岸线,美化沿线桥下空间,设置多个区域节点,如亲水平台、活动广场等,在设计中还加入了植物配置和夜景亮化,在提升夜间照明的同时,也为公园夜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打造优美、舒适、安全的游园氛围。

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还有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倪国锋都给予了答复。

他说道,自2019年起,我区根据省市治水工作的要求及部署,力争分三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由区美丽办(五水办)牵头,联合生态环境萧山分局、区城管局等职能部门,压实压细各镇街、平台主体责任,针对不同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非开挖修复、新建雨污管道、新建改造化粪池等措施,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从而杜绝晴天排水现象,有效提升周边河道的水质情况。

针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问题,倪国锋解释说,定时定点投放有很多好处,避免生活垃圾24小时露天存放,最大限度减少垃圾桶摆放点,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源、减少硬件设施成本、减少保洁员工作量,而且还能提升分类质量、改善小区环境、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提升区域整体环境。

垃圾分类进行时,实施“环境立区”战略,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萧山”正款款而来。随着亚运会的日益临近,萧山围绕“最绿色”亚运目标,持续打好美丽萧山建设十大攻坚战,呈现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大都市新中心,打造一个全域美丽的大花园。


作者: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