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与思家桥
更新时间:2021-11-12 14:55:58 内容来源:
据《萧山湘湖志》记载,上湘湖东有史家桥、史家河、史家池和史家坞,不过首字都应该是“思”字,这从思家桥上的刻文可以得到证实。此志为晚清周易藻所写。但明代的史家桥有两个桥名,一个叫“思家桥”,另一个叫“仪方桥”,不称“史家桥”,村亦名“思家桥村”。该村人姓黄,今有三百户,没有一个姓史的。故“史家”不是指姓史,而是“思”字之讹,同音之变。萧山文管会的普查表中已有“思家桥村”之记录:“史家桥村原名思家桥村。”可见,此是清代中晚期之误讹。“思家”也不是指姓思,而是想家的意思。
众所周知,萧山名人贺知章有一首好诗,叫《回乡偶书》,一千多年来传诵不已,老幼皆知。这首诗是爱家爱国的代表作。作者为了国家的兴盛在外地连续工作了五十多年,不想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一回来就连写了两首感受诗,想不到竟被后人万古传颂。(第二首写的是镜湖,在今绍兴市。)
关于思家桥的创始人,以往误以为是“明初里人黄寿康建”,但桥墩上一行古色的石刻文字则否定了这一说法。这行文字是“贺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其首句指创建人是贺学士,而“里人黄寿康”不是学士,估计是个乡绅,因为明代的甲科济美坊上没有黄寿康的名字,甚至连举人也不是。再则,萧山道书《花枷序》和《龙图宝卷》中均记载:“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这副所谓“送”给此桥的桥联,已经明确了这位学士就是写《回乡偶书》的贺知章,他奉唐明皇圣旨还乡,即当年的越州萧山县。
值得一说的是,《萧山湘湖志》记载,史家桥旁还有史家河、史家池、史家坞,当是和史家桥一起的共同体衍生,所以“史家”应为“思家”。“思家池”在村北大夫第旁,思家坞在文笔峰之下。那么,这个村里的大夫是谁?除明代黄九皋外,其余的府县官均不称为大夫。而明代黄九皋之宅,相传叫“大厅”,今废存,两者相距里许。所以,这个大夫第是不是贺知章的后裔在他出任银青光禄大夫或告老回乡后,建造的呢?
贺知章还有一首诗《望人家桃李花》,内有“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的诗句,而大夫第东旁正好有个桃园,还有一个东园,也与此诗相和,都在城邑之南陌,地域地貌上也有相似之处。我想,难道贺老此诗写于东园不成?从全诗看,他写的正是城南一陌的农村。
思家池西北为大夫第,如果真的是贺大夫回乡后住过的宅地,宅前一池取名为“思家池”,也是情理之中。大夫第旁的河也叫“思家河”(今俗名直渡河),桥亦名“思家桥”,山坞亦名“思家坞”,均在如上所述的情理之中。思家坞在文笔峰北,石牌坊南。所以,“思家桥”不是孤独的单体。“仪方桥”之桥义亦同,仪即礼仪,乃是礼部尚书住的地方,回乡偶书之地也。
贺知章青年时,这里原是一条直河,用渡船相济,故名“直渡河”。知章回乡见此处交通不便,就捐资在直河上造石桥。他回乡时,玄宗送给他一包金银,用于报答教子之恩,并命儿子到东门外送行。回乡后,他用这些皇银造桥铺路,大做好事,以发思乡、爱乡之情。初用桥名为“仪方桥”,意为礼部高官所住地、所造桥。后乡亲们认为用“思家桥”更好,更能体现贺老的爱乡之情结,所以今存有一桥两名。当时群众提议,若时间长远,桥必有所损,但无论如何要及时修缮,这是学士回乡为民做的一件好事。所以立了一条族规,若思家桥需要修理,各代族长要自发负责此事,以为善举,并刻于石上:“贺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所以,此桥至今基本完好。此桥最后一次重建,发生于明代,是由该村的官员工部主事黄九皋出资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