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蜀山:文峰毓秀,甲科流芳
更新时间:2021-11-12 14:48:00 内容来源:
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史家桥自然村,位于美丽的文笔峰下,青山绿水,花果飘香,景色优美,人杰地灵。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出生于史家桥,明代工部侍郎黄九皋等 15 名进士也出生于此,真可谓:“文峰毓秀,甲科流芳。”
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 1561 年),埭上黄姓一共出了 9 名进士,美名传遍天下,皇帝派兵部尚书胡宗宪到萧山思家桥建造了“甲科济美”坊。该牌坊距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曾是石岩十景之一,现在已被列为萧山区的文物保护点。牌坊通高 8.5 米,宽 9.45 米,三重檐四石柱三门结构,正中双龙捧诏御赐“恩荣”两字,中门定盘枋刻“甲科济美”四字,左右刻有 14 位黄姓进士名单。整个牌坊右上角由数个镂空雕花雀替组合而成,边枋条石上镌有“金蟾宫门”“松鹤长春”等图案,两侧各有四个飞牙出挑,上压悬山式翘角顶盖,整个建筑精美绝伦,图文并茂,气势恢宏。
“甲科济美”这四个楷书大字,为礼部清吏司郎中孙学思所书。孙学思,萧山湘湖湖里孙人,善楷书,和兄长孙学古称为“湖中双凤”,驰名中外的湘湖跨湖桥即是他出资所建。思家桥,位于史家桥自然村思家河上,是一座由大唐礼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贺知章创始,历经多次修缮,现为明代黄九皋重建的单孔石梁桥,高约 5 米,宽 2 米,系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妇幼皆知的名诗,就创作于思家桥旁,思家桥因此而得名。道书《花枷序》二十四桥联中有载:“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今史家桥自然村原名思家桥村,以贺知章建造的思家桥而命村名。贺知章在思家桥住了十七八年后,迁居到箩婆桥一带,37 岁赴长安,85 岁才回家。
“贺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表明该桥由唐代集贤院学士贺知章始建,族长们要相继负责修缮,这是值得称道的村规民约。“黄□□玄孙黄九皋重建”表明该桥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极具文物价值。因该桥系贺学士创始,(贺母据传乃二婚嫁入)故村里为避忌,有花轿不过思家桥的规矩,留传至今。思家桥旁还有两块保留至今的上马石。上马石是古代老年文官上马时用的。贺知章 85 岁回到萧山老家,也要使用这样的上马石上下马。
“十里埭上黄,旗杆多如讨饭棒。”这是萧山人的两句民谣,表明这里出过多少才子佳人,有过多少文化遗存,可如今只剩下这一块旗杆石了。贺家园位于文笔峰下,贺知章就出生在这里。贺家园墙基所围土地五亩多,今为山下的一片高地,前面小道称“百步禁界”,长约百步,宽约八尺。北宋时,凡经过此地的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下马下轿,故名百步禁界。再往前就是显教寺、环翠阁。显教寺原称崇福院,北宋乾德二年,皇帝赐额“显教寺”(贺知章少年时曾到崇福院旧地玩耍,后来成为唐肃宗的老师,故名)明代改为百步寺。贺家园四周砌有乱石墙基,深达 1—2 米,工程不小,其主人是谁,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可以认定,它是古代贺姓官员住宅的围墙墙基。
贺家园旁的环翠溪是贺知章少年时游玩的地方。文笔峰,宋代史书已见其名,传与贺知章住此相关。大清文人郭伦的《萧山赋》写道“文笔环季真宅”。峰高 257 米,景色秀丽。“文笔拱秀”“尖峰积雪”为萧山八景和湘湖八景之一。晚唐小李白温庭筠东游吴越至萧山,在贺知章故居前,写下了“废砌翳薜荔”的诗句。当时,他看见贺知章故宅的残墙上长满了木莲树,而贺家园的墙基,与诗中的贺宅残墙正相吻合。贺知章曾说:“我常梦见家乡的横塘,那里是我捕鱼摸蚌的地方。”这条横塘,长约 1 千米,就在今横筑塘和思家桥自然村之间,即明朝诗人魏骥所说的“黄竹依稀范蠡塘”(相传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骑马到此,遗鞭于山下,竟生出美丽的黄竹)。单隆周《湘湖采莼歌》“人随花片缘溪人,小桥南去皆横塘。横塘一望天水碧,四山苍翠真欲滴”,来鸿瑨《舟过横筑塘》“荒坝拖船争踞埠,渔家晒网恰临河,土翻高垄耕黄犊,水涨横塘泛白鹅”中的“横塘”,都是指这里。据《萧山县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安养乡有横塘里,而安养乡在今义桥镇北,可证明横塘即横筑塘,靠近贺知章的老家史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