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 > 信访动态 > 正文

萧山实现矛调中心三级全覆盖 打通矛盾纠纷化解的“任督二脉”

更新时间:2021-02-02 10:53:43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遇到矛盾,碰到纠纷,一个地方就能“找到说法”。记者从区委政法委了解到,作为区域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萧山已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区、镇、村(社)三级平台全覆盖,向着“最多跑一地”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规范化三级矛调中心建设,是萧山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这份自前年开始浓墨书写的“民生答卷”,让群众解决问题不用再“多头跑、越级跑、反复跑”,构筑起了集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事件处置、社会风险研判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平台。


矛盾调解向多元转变

“挂号”“预检”“叫号”……这儿不是看病的医院,而是为百姓解决麻烦事的“矛盾终点站”——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中心自去年9月挂牌成立,设置了引导分流、联合接访、诉讼服务、法律服务、多元调处、心理服务、综合信息指挥等7个功能区块,设有复议听证室、诉调工作室等10个工作室,集合了全区最好的矛盾调解力量,成为区一级化解矛盾的“综合体”。

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打通的不仅是矛盾纠纷化解的“任督二脉”,还有民心。前不久,家住城厢街道的李女士手捧一面锦旗走进区矛调中心,向工作人员当面致谢。作为业主代表,她反映的问题,却久拖未决、石沉大海。最终,在区物业纠纷(专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多方协调下,李女士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面对五花八门的社会矛盾,区矛调中心集成多元力量统筹共治。一方面,充分发挥入驻中心35名专职、专业调解人员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融合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民生议事堂,引入13名商事仲裁助理、60余名律师进行法律咨询,聘请3名心理咨询师驻点服务,实现矛盾纠纷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去年12月17日,我区创新成立矛调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从“专科门诊”向“全科门诊”转型。对责任不清的矛盾诉求,均由调委会“兜底”化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确保群众诉求“样样有着落”。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那么,是不是有了矛盾就得赶到区矛调中心来“诊治”呢?答案是否定。就像分级诊疗一样,群众矛盾也可以分级处理。

作为群众信访和矛盾化解的“首道线”,萧山有数量众多、分设在村社的调解组织,也有设立在中心集镇的矛盾调解分中心。这些矛盾调解的“毛细血管”,有效发挥了“三治融合”“全科网格”“微法庭”等作用,把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在益农镇群围村,纠纷还没上交到村里的矛调中心,“线上”的调解员就找上门主动调解纠纷了。这得益于该村有“智慧小脑”这一黑科技的加持。

作为全区首个村级“矛调中心”示范点,群围村村级矛调中心设有平安宣教室、调解接待点、阳光家和厅、谈心说理处等4大功能室和1个微法庭。除了进“一扇门”,还可以扫码“云”解决。通过建立“1+X”调解体系,在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的基础上,该村充分利用妇联“她力量”、网格员队伍、“南沙公益”志愿者等有效资源,让群众就地就便“找说法”。

通过示范培育,我区以平安村社“双十条”为指挥棒,做强村级调解、全科网格、民情民访代办员、法律顾问等4支基层调解队伍,使全域1506个“一长三员”的网格团队更知社情民意、500多个村社调委会主任更加贴近矛盾纠纷调处一线,调顺了民心,调出了和谐。

在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我区还善用“一根网线”联通各种资源,通过“一码解纠纷”、微法庭、平安钉等载体,推动矛调中心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如此“化学效应”在成绩单上可见一斑。2020年1-12月,全区通过人民调解途径受理纠纷17910件,调处成功17826件,调解成功率达99.5%;ODR在线调解12984件,调解成功8310件,调处成功率达64%。全年经过诉前调解手段进行司法确认案件8513件,进一步促进矛盾纠纷诉前分流,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作者:  编辑:鲁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