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为萧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保障 > 统计动态 > 正文

“感悟百年党史 争当数海先锋”主题演讲比赛选手展播第二期

更新时间:2021-08-30 16:00:49    内容来源:   

忆百年征程,谱时代华章

感悟百年党史,争当数海先锋

演讲比赛中选手精彩表现

注定在我们心底留下印记

下面欢迎来到第二期

小编想问各位党员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入党?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下面请看金晓云心中的答案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翻阅党史书籍,我看到,这百年党史是由千千万的党员共同创造的。有时我很好奇,他们当初入党时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与目的,支撑着他们坚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复兴之路。

在这里,我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入党?”。我想大家应该不是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本质上这其实是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这是一个我们时刻要反思的问题。

有些同志入党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则认为当党员光荣,入了党个人和家庭都光彩;有的是看到周围一些同志都提出了申请,随大流而要求入党;也有的认为入了党,容易找工作,或者容易受重用,提拔快等等。

对于以上这些入党动机,我不评判其对错,我只想说说我自己的入党动机。

我入党是在大二那年,实际上我是第二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才顺利入了党,当时为什么入党,其实原因真的很简单,就是看到优秀的人都以入党为目标,家里人也支持我努力争取入党,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就定下了要在大学里入党的这个目标。在大学里入党,其实也是不太容易的,首先学习上要过关,不说门门都第一吧,但也肯定是要靠前的。其次还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我当时就是加入了学生会,担任了学生干部,这应该也是我能够入党的一个加分项。后面,我如愿以偿的入了党,当时在党旗下宣誓也是非常激动的,但是,这种激动更多的来自于自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并不是我真正意识到了党员代表着什么。

随着党龄的增长,通过一些党组织的学习活动,我慢慢的意识到了党员意味着什么。今年5月份,我有幸到湖南大学学习,参观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刘少奇同志的故居。在那里,我了解到毛泽东和刘少奇同志,在当时其实算是家境殷实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共产党,去闹革命。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也查了查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基本资料,我才发现,其实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大部分在当时都是生活算是不错的,像朱德同志,他其实第一次申请入党是被陈独秀婉拒了,后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才加入了共产党,而入党前,他已是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可是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参加了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他所带领的起义部队损失严重,最后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但他仍旧没有放弃,坚持革命,保留下了这革命的火种,经过艰苦斗争,最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这才有了闻名中外的“朱毛”红军。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

记得上周观看的电影《红船》中,最后一幕是这样的场景,毛泽东和何叔衡站在船头,何叔衡说,参加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毛泽东说自己正好是28岁,他们共同憧憬,再过28年,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评判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是的,我们不能以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所以,我相信当时毛泽东和何叔衡的憧憬也只是一种愿望,他们自己可能也不会相信,28年后就能够建立新中国。那些叛变的一大代表,如陈公博、张国焘、周佛海、包惠僧、刘仁静之流,更不会相信这一点。因此,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是伟大的,他们走的是一条谁也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经验可参照,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让中国人不再受压迫,为了让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忍受亲人离散,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再回到当下,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建设年代,但各行各业同样也有心系国家,一心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等领导干部,比如为了科技事业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南仁东,再比如守岛英雄王继才,保家卫国的戍边英雄等等。正是因为无数个像他们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国家才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所以,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到骄傲,我意识到了我所加入的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我因自己是其中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能站在党旗下,走进党的行列,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也是最高的荣誉。同时,我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也要为这个伟大的政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现在,我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便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志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接过了革命先烈的旗帜,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见证了中国由弱到强,见证了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见证了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迈向民族复兴。我相信在我们全党近九千万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必定到来。

所以,如果现在你再问我,为什么入党?我的回答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脍炙人口的一句话

下面我们再次回顾

七人普过程中感人的事迹


人口普查:从一至七的坚守

2020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口普查登记时强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人口普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200年。大禹就曾经“平水土,分九州, 数万民”。这里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大概有1350万人左右。

1953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准确的说,这次普查叫做人口调查,是为了准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的调查。

在人口调查的基础上,选民参加选举,推选基层人大代表,然后逐级上选,最后共产生1226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宪法草案》,并表决通过,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正式诞生。可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第一次人口普查为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首部《宪法》的制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2020年,带着崭新的使命,人口普查十年之约如期而至。从省级综合试点到正式入户登记,从短表到长表,从夏日到严寒,从普查新兵到业务能手,从开始的部分居民不理解不理睬到登记时的嘘寒问暖……萧山近1.5万名普查员用最平凡的行动和最朴实的言语夯实了人口普查这项大国工程。这其中,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负责星云地带普查小区的潘菲、王金钟,是普查中为数不多的80后普查“夫妻档”。他们负责的区域大多是单身公寓,人员流动性强,找人难、进门更难。他们说:“记得有一户,我们共上门了四次,第一次不开门;第二次开了门,但是不配合登记;第三次,我们通过电话联系提前预约了上门登记时间,但是到点过去了还是没人;第四次,住户终于开了门,登记了信息。说实话,完成登记的那一刻,我们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陈鼎是北干街道金泰苑社区的普查指导员,一天下来,她已记不清接了多少个咨询电话。“请教一下,手机信息填错要怎么修改啊?”“居民总是不肯开门,该怎么办啊?……”嘶哑的喉咙和消瘦的脸庞似乎已成为普查指导员的标准形象。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的社区干部,她深知党建引领业务的重要性,在普查伊始她便拟定方案,号召社区党员们主动靠前、勇挑重担,把“堡垒”驻在工作最前沿。“只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潘菲、王金钟、陈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平凡普查人的缩影,大国点名的背后,有他们如点点萤火、默默发光发热,才汇成了星河。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电子采集新技术、投入新实践,普查员们夜以继日、认真学习、反复演练,圆满完成了新技术条件下的“高、难、重”普查工作。面对困惑、迷茫,他们调整心态、继续前行,朝着更远的家家户户中走去,用脚步丈量普查数据的温度,用真诚打消普查对象的质疑。“既然群众选择了我,我就要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这份职业”。面对荣誉和赞扬,普查员们朴素真挚的心声,不仅映衬出他们心灵的美好,也是对数百万普查工作者淳朴品格的最美素描。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国情,人口普查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规划布局和民生福祉。

从一到七,每一次的人口普查,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更是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普查数据支撑的坚守;是千千万万普查大军无私奉献、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坚守;是我们每个人对人口普查所反映出的社会责任、配合支持的坚守,共同描绘了人口普查的美丽答卷。

本期精彩到此结束

下期敬请期待

调查一科徐安妮《学史力行 数海争先》

服务业科吴哲韬《品百年党史 看新时代统计》


作者:  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