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朱氏:世代相承的家国情怀
更新时间:2025-01-17 11:17:21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城东朱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其根源可追溯到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裔。
朱氏的第一世祖朱寿,据说是元末为避战乱从江西婺源迁居至此。他随身携带着几本经书以及《文公家训》,这些书籍和家训成为了朱氏后代传承文化和家风的基石。
朱凤标故居
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八月二十二日巳时,一个男孩在朱氏老宅呱呱坠地,他便是日后名震三朝的名臣——朱凤标。
朱凤标,字建霞,号桐轩,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好学。道光八年,他于乡试中一举夺魁,十二年的殿试更是大放异彩,荣获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被赐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此后,他的仕途一路顺畅,三朝为官,历任五部尚书,直至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之位。为官清廉勤政,学养深厚,工书能诗。
“榜眼及第”牌匾
朱凤标在任期间,多次受命查办重大案件。道光二十八年,朱凤标奉命赴天津核查海运漕粮一事。由于当时的海运风险大,加上盗窃频发,船民不愿承办运粮,造成地方漕粮短缺严重。于是朱凤标与船户签订《分赔独赔章程》,从而开启了漕粮海运新法,保障了朝廷经济和交通畅通。
同年,朱凤标查办山东盐务,查出官员违规拖欠银两,他将官员送礼都登记在册并退回,严惩贪官污吏,推动盐政改革,保障了盐民的利益。
朱凤标故居的石雕窗花及木雕门扇
朱凤标还很重视教育,曾担任过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等考官之职,慧眼独具,公正廉明,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同时还为皇七子奕譞等皇室成员授课,勤勉尽责,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朱凤标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多次上奏朝廷,提出抗英策略。他深知鸦片流入对国家的危害,主张能战才能议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朱凤标故居内部展陈
朱凤标的曾孙朱文钧,字幼平,号翼庵,继承了家族的文脉与收藏之好,成为了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与鉴定家。他的一生,仿佛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所藏碑帖达七百余种,古籍善本无数,家中藏书十万余卷,多为稀世之宝。他担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致力于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最终将毕生所藏无私捐献给国家,实现了从“家藏”到“国藏”的伟大转变。
朱文钧的幼子朱家溍,被誉为现代文物鉴定泰斗。朱家溍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继承家学,一生识宝鉴宝无数。他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主持修复了故宫太和殿龙椅,并主编《国宝》一书。朱家溍一生致力于文物鉴定、研究和保护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再发现做出了卓越贡献。
朱文钧逝世后,朱家溍和其他朱家后人遵循其遗愿,将家藏碑帖、书画、明清家具和大量善本古籍图书悉数捐献给国家,分别藏入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地。
朱子家训
朱家溍先坦言道:“我家从此与收藏无缘。”这些文物价值连城,随便留下一件便可富甲一方,而朱家溍却在简陋的小房子里“蜗居”了60年,家具简单,直至谢世。这些事迹都展现了朱文钧及其家人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此外,萧山城东朱氏家族还涌现出许多其他杰出人物,他们的血脉里都流淌着不变的家国情怀,为家乡和祖国的发展不断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个家族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也是萧山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齐心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