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王、单、汤三大家族:运河边的百年流芳
更新时间:2024-12-06 16:49:15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萧山地灵人杰,名士望族,百年流芳。
乡谚云:“萧山县官好当,'黄鳝汤'难喝。”“黄鳝汤”谐音“王单汤”,指的就是萧山王、单、汤三大家族。这些家族聚居在运河边,繁衍生息,崇文重教,或科举出仕,或书香盈门,文成武就,造福乡里。
庙西王氏
旧时,萧山县城有座“世进士第”府。“世进士第”主人王宗炎及其家族,属庙西王氏,居住在县城城隍庙西侧的西河下一带,先世居会稽(今绍兴)。
庙西王氏崇教尚读,科举兴盛,人才辈出。清乾嘉时期,庙西王氏出了兄弟(堂)进士王宗炎和王绍兰、父子进士王宗炎和王端履,皆为饱学之士,顿时家族声名鹊起。
“世进士第”旧照
王宗炎(1755-1826),字以除,号谷塍,晚年自号晚闻居士。乾隆甲午(1774)举于乡,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进士。淡泊名利不愿做官,一生教书,与书为伴。
王宗炎性惇敏好学,嗜书如命,以收藏天下奇书为乐。他在“世进士第”内筑藏书楼,起名“十万卷楼”,将心爱之书藏于其中。因其藏书之丰,与涝湖陈春“湖海楼”、城南陆芝荣“寓赏楼”并称晚清萧山三大藏书楼。所藏经、史、子、集多系孤本。
王宗炎《晚闻居士遗集》
王宗炎学识过人,他在县中办“望闲家塾”,并主讲杭州紫阳书院,把立身、立德、立言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远大志向,一生从教50年,桃李满天下,被誉为“东南硕师”,有《晚闻居士集》9卷行世。
王绍兰画像
有着“南包公”之称的王绍兰是王宗炎族弟。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少年时好学经史,是学使朱筠的门生。
王绍兰为官清正廉洁,有政声。福建巡抚汪志伊极为赏识,嘉庆四年(1799)以“守洁才优,舆情爱戴”保奏王绍兰堪大用。嘉庆帝降旨嘉奖,送吏部引见,加知州衔,不久升泉州知府。嘉庆十三年(1808)升任福建按察使,十八年(1813)任福建布政使,十九年(1814)擢福建巡抚,再署闽浙总督,可谓官运亨通。
闽剧《桐油煮粉干》(左) 闽剧《贻顺哥烛蒂》(右)
王绍兰在福建做了20多年官,以善断大案、智断疑案奇案闻名。当时赌博、械斗之风盛行,王绍兰不负厚望,以强悍姿态处理重大积案,严惩主犯,追究衙门治理不力之责,漳州守令因此获罪,而对民众施以教化,泉州械斗之风一时循迹,地方因之平安。任职期间查清了“谋财害命,贿赂朝廷命官”的八闽大案。
王绍兰一身正气,善于断案,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的许多断案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民间广为传颂,被编成闽剧演出。
西河单氏
西河单家原来并不显赫,自明朝单俊良后逐渐成为萧山名门望族,“门下是名者四十余人”,出现了近代著名女旅行家单士厘、著名学者单不庵等。单家世居西河(今西河路)以西,因此被称为“西河单氏”。单氏旧宅堂悬“五代风”画,今废。西河单氏亦为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女侠的外婆家。
单道(1355-1415),字俊良,元末明初萧山人。他善于钻研科学技术,见手牵、脚踏的龙骨水车十分吃力,就发明了牛转水车,牛拖的车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他还参照宋元两朝的田赋图册,创制了旧管(初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为内容的“四柱清册”,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赞许,并下诏推广,作为官署办理财粮报销或前、后人移交的永久定式。
据《城厢镇志》载,单俊良墓葬位于西山南麓单家园:如今城区崇化小区内有原“单家园”旧址,今取名“俊良社区”,即为纪念他而命名。
“牛转水车”图
单氏家族杰出的人物也非常多,民国时代很多的单氏名人,单氏家谱、民国三年《萧山县志稿》均有记载。
西门汤氏
西门汤氏以义行善举、解困贫穷传颂百世。先世由青田迁居长河,再迁至城厢镇西门外居住,称“西门汤氏”。
汤金钊(1772-1856),字勋兹,字敦甫。他是嘉庆、道光朝重臣,历官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陕西巡抚、上书房总师傅、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是旧时萧山官职最高、宦海沉浮时间最久的乡贤之一。汤金钊为官清正廉洁,口碑很好,他的事迹正史和方志等地方文献多有记述。
汤金钊画像
道光初年各种积案沉冤泛起,有的上省、府衙门击鼓鸣冤,甚至有上京城鸣冤的。道光帝决心选用能臣廉吏,重新调查审理刑狱案件。从道光七年(1827)开始,时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的汤金钊,先后5次奉旨出京,历时4年,行程万里。
在山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汤金钊不顾劳累查阅案卷,倾听审诉,调查核实,处置公正严明,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凡涉及官吏,均将详情立卷,提交吏部惩处,或直奏道光皇帝。使一些沉冤得以平反昭雪,人称“汤青天”。
汤金钊楷书六言联
汤金钊是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的少数几个朝廷重臣之一。当时鸦片输入为害严重,汤金钊和肃亲王敬敏等,议订禁烟条例三十九条,道光帝允行,全国开始禁烟。汤金钊力荐林则徐赴鸦片为害最严重的广东禁烟,支持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行动。林则徐对汤金钊也非常赏识,常在一起评议时政大事,意气相投。林则徐将自己题书在总督府衙门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抄赠汤金钊以表鼓励。
汤金钊的曾祖汤克敬购买良田让人租种,并让利于租户。汤克敬语重心长地教育子孙后代,“望后之贤而才者”能继承他的意志,妥善经营义田,继续周济贫困者,希望由他开创的汤氏义田“施贫活族之义,庶几可以垂远”。
为充分发挥所捐义田的应有作用,汤金钊亲自制订《西门义田给米章程》,规定每年义田所收的租米,除留起成本及外加给孤寡老疾者外,其余按人均分。
《萧山汤氏宗谱》
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夏孝汤氏家谱》时,编纂者说,汤氏义田以及培贤、兴贤户田确实发挥过作用,但到民国时期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汤金钊家族的义举善行,却足以彪炳史册。
这些家族的故事,是萧山历史文化的瑰宝,见证了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与深厚底蕴。虽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他们的精神如同流淌在运河中的河水,生生不息,激励着后人传承先辈的品德与风范。
注:本文参考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出版丛书《湘湖望族》一书相关章节,作者李维松。该书由王国平总主编,西泠印社出版。
作者:文字/魏薇 图片/何 睦 朱浩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