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印迹 | 全省第一空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兴建
更新时间:2024-12-03 10:09:00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2000年12月2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期竣工首航(丁力摄)
2000年12月2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成通航。从此,萧山人家门口有了一座崭新的国际空港。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军民合用的杭州笕桥机场越来越不适应快速增长的民用航空业需要。为此,浙江省政府于1991年12月请示国务院、中央军委,要求将笕桥机场由军民合用改为以民用为主。中央军委总参建议另建新的杭州民用机场,以适应21世纪民航发展的需要。1992年4月9日,总参领导率领联合工作组,到浙江传达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对杭州笕桥机场问题的意见。随后,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杭州民用机场筹建领导小组,开展新机场选址定点等工作。
对于新机场的选址,筹备组准备了余杭獐山、富阳皇天畈、萧山红山、萧山党山、萧山新街西、萧山大园等9个场址供选择。各相关县(市)领导积极性都很高,纷纷争取。但省政府、军队、民航的领导和专家,在对各场址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和各方面基础设施做了反复研究和比较后,最终经专家组评估论证,正式将机场定址在萧山大园(原瓜沥区大园乡,1992年5月萧山“撤区、扩镇、并乡”时,并入瓜沥镇)。
场址确定后,萧山市委、市政府意识到,机场名称具有地标导向功能,是一笔可贵的无形资产,因此建议以“萧山机场”冠名,并提出3条理由:一是新机场所在的行政区域在萧山,同时也便于与今后可能建设的杭州其他机场相区别;二是冠名萧山机场,可以为乘客作出明确的地理位置导向;三是萧山人民迫切希望新机场能以萧山冠名,从而扩大萧山的知名度,促进萧山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意见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最后正式命名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虽然选址时叫大园场址,但机场场区实际涉及瓜沥、坎山、靖江3个镇的11个行政村及2134户农户,需拆迁住房1545幢,搬迁企业580家,迁移人口6474人。面对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征迁工作,萧山市委、市政府主动担当,迎难而上。1994年10月10日,组建了机场建设征迁指挥部。在省国土局和省机场办的指导下,完成了坎山、瓜沥、靖江3个镇的拆迁户安置区的选点工作,拟定了征地、拆迁、人员安置和安置区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协助省有关部门对机场一期工程及周边区域进行地形、地籍、房籍、户籍的测量调查和环保评估等,为征迁安置工作的实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后,萧山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省机场建设领导小组“争取1997年底机场主体工程开始动工”的总目标和“萧山市必须确保在1997年7月底前完成征迁任务”的要求,于1997年2月18日,在瓜沥召开机场征迁工作动员大会,派出由42名市级机关干部组成的机场征迁工作队,会同3个镇的干部开展宣传动员、房屋评估、农房拆迁、安置区抽签定位和建设等工作。
1994年10月11日,萧山市政府《关于建立萧山市机场建设征迁指挥部的通知》
1997年1月30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征迁工作责任书、土地征用协议签字仪式在萧山市政府1号会议室举行(馆藏资料)
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完成2134户农户的拆迁安置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萧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3个镇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征迁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土管、城建、电力、公安、教育等部门,特事特办,积极做好涉及机场区域和安置区的水电、治安、校舍建设、物资供应等工作,各新闻单位派出蹲点记者,开辟专题专栏,及时做好征迁工作的动态宣传报道。1997年9月10日,经过半年多努力,机场区域征迁工作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了机场建设领导小组的验收。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定位是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是我国东部地区大型现代化的重要航空港之一,是由中国民航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共同建设的股份制机场。中国民航投资占总股本的51%,地方政府占总股本的49%。地方政府的投资份额中,浙江省、杭州市和萧山市,各占40%、30%和30%。机场工程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分近期、远期、终端3个阶段实施建设。
1997年7月,机场一期工程动工。经过3年多的建设,于2000年12月28日建成通航。与此同时,由萧山市政府组织实施的机场至杭州城区的唯一通道——机场大门至钱江三桥18.75公里的机场公路竣工通车。
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机场的管理经验,2006年12月1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全球最佳机场”——香港国际机场,进行全方位战略性合资合作,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整体对外合资的机场。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机场新航线不断开辟,旅客吞吐量不断增加, 2007年已突破千万人次。为此,2007年11月启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新建了国际航站楼、第二国内航站楼和第二跑道,至2012年12月30日全部建成投运。
2014年5月5日,被列为省重点交通工程的机场路改建工程启动。该工程由萧山区政府组织实施。改建的机场路采用高架桥与地面道路相结合的建设方案,上下均为双向六车道。作为“省门第一路”和世界认识浙江、走近杭州、了解萧山的“第一窗口”,G20杭州峰会的交通要道,改建后的机场公路以崭新的面貌在G20杭州峰会前全面完工,精彩亮相。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按照总体部署,经过精心筹备和全力决战,圆满完成了各项航空运输保障任务,树立了良好的国门形象,为国家和浙江省争得了荣誉。
为助力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升区域航空枢纽地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于2018年启动三期工程建设。三期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新建总面积72万平方米的T4航站楼、总面积47.4万平方米的陆侧交通中心工程、旅客过夜用房工程、配套业务用房工程、能源中心工程、市政工程、前期准备工程及航站楼地下空间开发工程等。2022年9月,三期工程项目一阶段正式投运。由此,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成了华东地区仅次于浦东机场的第二大航空枢纽。加上地铁一号线、七号线和十九号线的开通,机场迈入地铁时代,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成为一个全新的国际化城市门户。
2020年6月18日,两架飞机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北跑道和南跑道同时起飞(谭申捷摄)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围绕办赛目标和办赛理念,以一流标准做好航空运输保障任务。亚运会期间,机场累计保障涉及亚运会的客运航班4538架次、旅客5.09万人次、行李8.7万件,货运航班44架次、运输赛马224匹;其中,保障V1航班50架次、亚残运特殊旅客1.1万人次、枪弹1562件、超规行李5996件,实现了“绝对安全、快进快出、温馨舒适”的工作目标,得到了省市政府和国家民航总局的高度肯定,给各方宾客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和“圆满回忆”。
2023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达4117万人次。
总面积72万平方米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谭申捷摄)
作者:文/红蓼 图/萧山区档案馆提供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