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基层理论学习宣讲 > 弄潮儿桌会 > 正文

亭中吴越千秋韵,笔下萧山万古情

更新时间:2024-11-25 09:26:19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元中后期的文人墨客笔下不再只有战乱的悲歌,他们渴慕着一种半隐半俗的悠然生活。山水成为了情感的寄托,笔墨化作了探索者的步伐,漫步于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他们在诗词中不仅赞美自然的宏伟壮观,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处古时吴越两国边界,伫立于北干山巅的吴越两山亭便成为了文人墨客登高吟咏的好去处。它的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岁月的沉淀。

知稼亭

玉顶阁

这座古亭始建于宋景德四年,由县令杜守一建立,初名为“知稼亭”,寓意着“父母官”应了解关心农事。元代尹姓县令重修此亭,因此地立于山巅,可尽览吴越故地,追忆两国历史的沉浮变迁,故更名为“吴越两山亭”。元代,于亭上远眺,能见赭山、龛山相对而成形成的“海门”,这是钱塘江“三亹”之一的南大亹(“亹”俗写作“门”),也是钱塘江自春秋至明初的入海口。

萨都剌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曾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掾史等官职。据《两浙名贤录》记载,萨都剌晚年在杭州生活,他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携带一根手杖,脚穿一双草鞋,游走于山间。

北干山

他的脚步带他来到了北干山顶,站在山巅的孤亭之上,山风轻拂,松涛阵阵,青翠的草木雾气充盈满山。北干山,以其“干”字象征着坚不可摧的抵御之意,其山体是抵御钱塘江潮水的天然屏障。这里古松参天,山风轻拂,有“北干松风”之誉,为“萧山八景”之一。山虽不高,但因其苍翠的山色和飘渺的烟云,故有“北岭烟云”之称,明代的魏骥更是将其赞誉为“望邑名山”。

萨都剌极目远眺,钱塘江水波涛汹涌,浩浩汤汤奔涌着朝海门而去,两岸峰峦如剑戟般排列,静穆森然。此情此景,让他的心中涌现出无尽的诗意,吴越争霸的场景仿佛在眼前上演。秦始皇命徐氏东寻长生的伟业如今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隅,淹没在时光的长河之中。这长江不曾停止奔流,古今轮换,物是人非,惟有这山高水长恒久不改。

万千情绪涌上心头,萨都剌于是泼墨写下《吴越两山亭》直抒胸臆。

吴越两山亭

元·萨都剌

干山孤亭据磐石,老我凭高兴无极。

长松参天凝黛色,空翠满山如雨滴。

长江中断海门辟,两岸连峰排剑戟。

或蟠卧龙形,或鼓丹凤翼。

仙乘缥缈东海东,徐福楼船竟何益。

采药人已陈,鞭石土有赤。

四海混一车书同,形胜何须限南北。

吁嗟霸业今谁在,吴山越水长不改。

在诗人清新绮丽的诗词间,奔流不息的江水,苍翠欲滴的山峦,仿佛一卷缓缓铺开的长轴,将吴越之地的山川秀丽和历史的厚重一并揽入怀中,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心中那份对自然美景的爱怜与豪情。他的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历史脉络交织,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与哲思,时至今日依然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澎湃情感。

在吴越古地,吴越两山亭矗立于历史与自然的交汇点,成为了登高望远、临风怀古的绝佳之地,自古以来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脚步。他们在此驻足,以诗意的笔触,抒发着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眷恋,将心中的感慨与沉思,凝练成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周砥在《吴越两山亭》中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吴越两山亭

元·周砥

两山夹江水,孤亭横翠微。

吴云与越鸟,千古不停飞。

风厓洒松瀑,月壑舞罗衣。

王气未消歇,霸图今是非。

长歌一杯酒,扫席延清晖。

刘绩的《吴越两山亭》则表达了站在历史与自然交汇点上的孤独感。

吴越两山亭

明·刘绩

危亭面势瞰雄都,词客登临兴倍孤。

地拱会稽开古越,江吞罗刹限全吴。

黄金谩铸功臣像,红袖终堕霸国图。

不为千年独悲怆,眼前人事几樗蒲。

徐贲在《尹明府吴越两山亭》中引入了历史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

尹明府吴越两山亭

元·徐贲

长江接海门,一水限吴越。

两山郁相对,峰峦各罗列。

劲势争吐吞,蒸岚互出没。

尹君好游观,结亭山水窟。

阑干出层巅,细路萦百折。

崩石络垂萝,老树着栖鹘。

平生登临兴,尽为山水发。

不知尝瞻人,此地几征伐。

至今两山云,来往似奔突。

嗟余客江海,所历多奇绝。

何当上斯亭,长歌吊遗烈。

钱塘江的变迁也许是萧然大地上最剧烈的地质与人文的变迁。立于吴越两山亭之上,极目远望,海门与江潮的盛景已成往昔,现代文明的繁荣取而代之:摩天大楼耸入云端,车流如织,展现出人类文明的辉煌与宏伟。

立于北干山远眺

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之中,吴越两山亭以其超越时间的生命力继续生长。它不仅见证了萧山历史的波澜壮阔,传承着萧山人奔涌向前、勇立潮头的精神;也记录了这片土地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记忆。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我们仿佛能听到文人墨客的吟诵,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与思索,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如同历史的回声,穿越时空,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作者:徐逸文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