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昭东剪纸时代新活力
更新时间:2024-08-26 16:56:59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走进位于航坞山南麓的瓜沥镇明德学校,只见每一座教学楼内都布置了一条剪纸长廊,每一个班级里都设立了一块“剪纸园地”……这座质朴的校舍,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昭东剪纸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也是弘扬和传承这一民俗文化的主要教学基地,现已成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
明德校园一隅
而率先把剪纸艺术带进学校教学里的,正是昭东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裘一锋。
兴趣使然 将剪纸艺术传承发扬
溯及裘一锋与昭东剪纸的不解之缘,早在年幼时便已结下。“幼时的记忆中,村里但逢喜庆婚宴,村民都会在新房或嫁妆上张贴喜花,以示庆祝。每当逢年过节之际,村民们也会剪一些福字,这些记忆让我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裘一锋介绍说,在瓜沥镇的昭东一带,自古有剪纸传统。《武林梵志》记载,五代时“吴越钱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之”。昭东剪纸深入人们生活,有用于礼品点缀的,贴于窗门的,作装饰灯彩的,还有剪成龙、虎、鱼、荷之类吉祥物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剪纸的习惯与传统。
非遗传承人裘一锋
就读湘湖师范期间,裘一锋跟着美术老师正式接触并学习了剪纸艺术。“一开始只是出于纯粹的兴趣爱好,但那份热爱逐渐汇聚成力量,让我在剪纸的世界里越走越远。”他不仅在校园内举办了剪纸展览,更在心中埋下了将这份艺术传承下去的种子。
1996年,在明德学校任教的裘一锋,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们对剪纸的浓厚兴趣,于是便组织成立了一个剪纸兴趣小组。“当兴趣爱好转换为教学实践,起初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裘一锋回忆说,兴趣小组在成立初期遭遇了很多困难,包括缺少工具、缺失教学资源、发展方向不明等。但裘一锋并没有放弃,他带领学生们走访当地剪纸艺人、查阅书籍资料、研制剪纸工具,终于在两三年的边教学、边摸索、边总结后,兴趣小组得到快速发展,学生的作品也在《萧山日报》上亮相。
明德学校剪纸校本
立足“文化立校、特色亮校”这一办学思想,明德学校就此开展了以剪纸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创建工作。到了2004年,剪纸教学受到区文化部门的关注,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裘一锋申报了“昭东剪纸”非遗项目。2018年,央视举办的《东南西北贺新春》节目在杭州录制,节目组还专程邀请了裘一锋等人向全国的观众介绍和展示昭东剪纸这门技艺。
纸上春风雕锦绣,一剪一刀皆精彩。历经20多年的发展,明德学校的剪纸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断完善,培育了大量的剪纸人才,昭东剪纸这门跳跃在指尖上的技艺也被全面地传承了下来。
精益求精 匠心打磨每一幅作品
过去,昭东剪纸多以花果、动物为创作元素,主要用于红白喜事或节日祝福。作为昭东剪纸的非遗传承人,裘一锋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了这项传统手工艺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他的作品中,有反映萧山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有倡导清风正气的荷花、有喜迎亚运的各类场馆等等,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
2016年,裘一锋还以G20杭州峰会为主题,创作了一套剪纸书签,整套剪纸共包含20个书签,代表着参加G20杭州峰会的20个国家。书签外形是采用西湖三潭印月的剪影,每个书签里面还有各个国家的国花、著名建筑物及国家名称。“这套书签的制作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光是设计图稿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力求把每个国家的特色元素呈现到位。”
以G20杭州峰会为主题创作的剪纸书签
走进明德学校的昭东剪纸陈列室,里面陈列了诸多裘一锋的剪纸作品,种类丰富、形态各异,且个个栩栩如生。当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他笑笑说:“目前还没有。每次回头去看之前的作品,总觉得都还缺少些什么,仍有修改、完善的余地。”
裘一锋作品欣赏
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驱使下,裘一锋始终保持着创作的高度热情。从构图设计、元素选择再到图案呈现,每一个步骤,总会经过反反复复的推敲与斟酌。在他看来,昭东剪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仅仅只有外形上的高颜值,每一幅剪纸里的每一个细小图案其实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社会和谐、家庭美满的向往。
也正因为热爱,裘一锋把推广剪纸技艺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他始终活跃在各类公益课堂上,无论是老年大学、文化馆还是校园等地,都能看到裘一锋一丝不苟的教学身影。“昭东剪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品,值得被传承下去。我希望剪纸可以被更多人知道,也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剪纸、爱上剪纸。”
心裁昭东,纸艺非遗。持续奔走在推广剪纸技艺道路上的裘一锋,步履不停。
作者:周子青 吕文萱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