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基层理论学习宣讲 > 正文

萧山人自己造出了萧山

更新时间:2024-07-25 11:06:22    内容来源:区委党研室(区志办)区档案馆 区融媒体中心   

日前,萧山电影《潮》

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重现围垦壮举

这段值得称颂的历史再度引发热议

即日起,萧山发布将陆续通过围垦史志、专家学者口述、视音频访谈等形式,带大家回顾峥嵘岁月,汲取精神伟力。

萧山的围垦,是靠百万人力,以愚公移山之精神,围出大萧山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完成一场笨小孩式的奇迹。1966年下半年, 由省、市、县共同组织在九号坝下游围涂2.25万亩,正式揭开了萧山大规模围垦的序幕。至1995年,共进行了17期万亩以上的围垦。其中,1986年的4.4万亩围垦是历次大规模围垦中最具攻坚性的一仗。

多次实地踏勘制定围垦方案 

当年,萧山围垦指挥部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在十工段以东,新淤涨一大片滩涂,钱塘江主航道靠北比较稳定,滩涂高度已达到可圈可围的条件。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一讯息,密切关注钱塘江及滩涂的变化,并经周密分析,作出在1986年冬季搞一期大型围垦的部署。

围垦就是向钱塘江夺地,非同小可,不可能轻而易举。钱塘江的潮水凶猛无比,变幻无常,有“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之称,要在如此艰难的“虎口”夺地,需要遵循科学,精准施策,避开大潮汛,选择最佳的时机动手。最终决定于1986年11月23日动工。

为什么要确定11月23日开围?这得遵循自然规律。因为,冬季相对雨水较少,钱塘江上游下泄的洪水也较小;再则,月球与地球的天文引力因素,冬季是钱塘江大潮最小的季节,对围堤保堤的压力较小;这一时段农民冬种结束,劳力也相对空余。冬季筑堤围涂还可留有足够时间抢在汛期前做好堤身加固工作,险工地段围涂更是如此。

县委、县政府一经决策,电力、交通、水利、物资等部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力做好物资准备,保证供应畅通。各区、镇、乡立即进行组织发动,明确任务,分配地段,落实责任,确保出动15.4万劳动大军。

拦海造田战幕拉开

1986年11月23日,农历丙寅十月廿二,拦海造田战斗序幕拉开!来自义蓬、瓜沥、城北、城南4个区的43个镇乡的15.4万民工全面开工。

这15.4万围垦主力军,都是农村生产队的农民,有父子上阵,有祖孙三代上阵,也有能顶“半边天”的女子上阵。各路人马同一天早上出发,时至中午时分,川流不息大军汇集到新湾农一场路段,摩肩接踵,拥挤得无法前行。仅离驻地三四公里时,却花了三四个小时才到达。

行且如此,住更艰难。15.4万人马一到各自指定的驻地,就在沿河靠大堤内侧坡面上下安营扎寨。搞伙食的随地填平泥土,垒起石块,生火做饭。草棚内填平沙土,铺上一些草包或稻草,便可席地而卧。有些生产队把女青年也动员出来,那晚上怎么住?几十号男女老少混合住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地铺上,真有点为难。他们把女同胞安顿在里面靠角的边上,中间隔一个长辈,以示“保护”。就这样每天往复的劳累,风餐露宿,起早摸黑,钻进各自的被窝进入梦乡,安分守己,相安无事。

在围垦工地上,都以生产队为单位,清一色地集体带淘锅,各自带米、带菜吃蒸饭。极大部分农民带的是霉干菜、霉苋菜梗、霉毛豆,吃得非常清苦,干得非常艰苦。

“萧山人民是当代愚公”

11月29日巍巍大堤已在钱塘江边沙滩上初露芳容。7天,15.4万人,拦海造田4.4万亩,这真是一个奇迹!

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丰平在时任萧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金其法的陪同下,视察了一线工地,高度称赞“气魄大、劲头足、干得好”。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也在视察工地后题“萧山人民是当代愚公”。


据《萧山围垦志》介绍,自1966年起,我区围垦万亩以上实施了17期,总围垦50余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一壮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人民日报也不下9次报道萧山围海造地的新闻。时至今日,每当说起萧山围垦,萧山人为之自豪,外地人为之赞叹——

萧山围垦,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是对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

萧山围垦,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是萧山人吃苦耐劳精神的提炼和浓缩!

愿萧山精神永存,让这璀璨宝地永结绚丽之花!


作者:口述者 徐友良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