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基层理论学习宣讲 > 弄潮儿桌会 > 正文

“山寨语录”几时休

更新时间:2024-02-29 14:46:41    内容来源:浙江宣传   

某明星在网上分享所谓的张爱玲语录,被张爱玲书迷指出其中部分内容是杜撰的;杨绛先生过世时,诸多网友发文悼念,悼词中引用的却是杨绛没写过的“伪语录”……你有没有在网站、推送中见过相关“山寨语录”,甚至为它们点赞转发?

古圣先贤、文学巨匠、知名学者......不少名人曾为“伪名人名言”背过锅,甚至一些大V明星都一不小心成了“山寨语录”的“搬运工”。那么,“山寨语录”究竟为何这么火?

所谓“山寨语录”,指的是那些并非出自某位名人之口,却被冠上其名加以传播的话语。

其实,早在古代就有“托古传道”“借名传学”的做法,此举多是希望心血之作得到更好的传播。但到了现在,语录的编造者们似乎另有目的,编造出的“山寨语录”也类型各异,甚至十分风靡。

有的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给名家原话来个“改头换面”。任何言论都有其产生的语境,针对的是特定的场合或情况。但有的“山寨语录”试图用一两句话概括世间万象,作“万能公式”,要么截取整体里的部分片面解读,要么随意注入自己的想法进行改写,企图以假乱真。在这方面,鲁迅、杨绛、张爱玲等人都曾“中招”。比如,你一定听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其实它是经过“改头换面”的鲁迅名言。

有的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将一个人的话安到另一个人头上。比如被认为是伏尔泰名言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实际上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霍尔对伏尔泰观点的阐释。一句名人名言被误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出于偶然,有时却是故意为之,部分语录甚至几易其主,出处跟着风向变,谁红就是谁说的。

还有的是无中生有、蓄意杜撰,模仿名人口吻发布言论。此类“山寨语录”大多迎合大众对名人的“刻板印象”,扯着名人的旗号宣传自己的观点,为自身增加热度。它们通常“专业对口”,编给鲁迅的语录主要负责批判,仓央嘉措负责谈文艺爱情,马云、乔布斯等则主讲成功励志。

这类伪造语录传得多了,甚至发展出一种“梗文化”。有人总结,只要给句子加些“大抵”“揣测”之类的词语,再搭配上犀利的表达,就能炮制出一条“鲁迅说过的话”。

“山寨语录”具有迷惑性强、易传播、难证伪等特点。“山寨语录”能够大量出现甚至风靡网络,背后必有玄机。

从语录本身来说,矫饰之语甜蜜,诱人信服。仔细阅读那些传播广泛的“山寨语录”,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是“心灵鸡汤”式话语,它们大多文字优美,有的还富含人生哲理。人们对激励人心的语言有天然的偏好,“鸡汤”搭上名人,产生双重效果,迎合了幻想,戳中了爽点,激发了共鸣,让人“丢盔卸甲”,不知不觉坠入甜蜜的陷阱,成为“山寨语录”愈传愈烈的“帮凶”。

比如网传林徽因说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起来含情脉脉,文艺范十足,满足了大众对她的美好想象,频频被收入各种林徽因的金句语录。实际上,这句话为作家白落梅在《林徽因传》中所提。传记再版时,作者又将其加至书的标题中。因而这句为大众所熟知的话,也被一部分人认为出自林徽因本人。

再看说语录的人,名人之名耀眼,夺人眼球。一些语录之所以会被嫁接到名人身上,也与所谓的名人效应有关。我们对名人往往心怀崇拜,认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出色、更富有智慧。相同的话,如果从名人之口说出便自带光环,可信度和传播力大大提升。因此当一句话被打上了名人的标签后,有人便会深信不疑并在网络上转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网上一下冒出了众多莫言语录,如“莫言告诫中国人的十句话”等被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还传出一首题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小诗。对此,莫言多次澄清,还专门发文辟谣称:“我钦佩这些作者的才华,也为他们放弃自己的著作权而感到惋惜。”

从传播机制上看,“山寨语录”传播之势迅猛,难以抵挡。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如闪电,核实真伪有时却变得殊为不易。与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权威发布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具有传播多元化、个性化、快速性等特点,人人都能发布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山寨语录”的潜在创造者、传播者和消费者。所谓三人成虎,一句信手编造的“名言”被转发N遍后,就可能让“山寨”的雪球越滚越大,令人避之不及。

名人名言是思想的提炼,是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指明灯。然而,“山寨语录”很容易成为少数有心之人赚取流量、获得利益的工具,“假语录之雾”肆意蔓延,带来的危害将不容小觑。

比如,让人难辨真假,有误导读者之嫌,有的话未必能带来多少激励作用,反而可能变成麻痹心智的“毒鸡汤”;比如,损害名人权益,“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辟谣难、成本高等问题,将对“中招者”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比如,一旦“假语录”广为流传,将对名人形象形成解构作用。对于杨绛语录被杜撰,有评论家就说:在媒介转型的语境之下,杨绛的文化形象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形象发生了某种“偏离”;再如,习惯了炮制和传播名人的“心灵鸡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依赖,也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创造,导致语言的贫乏。此时,去伪存真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平台要担起内容管理的责任,对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进行识别处理。“山寨语录”可能对被冒名者构成权利侵犯,甚至危害网络传播生态。一旦发现歪曲事实、恶意赚取流量的“山寨语录”,平台有责任对其进行删除、屏蔽等,并主动使用技术手段过滤不当信息,避免同类侵权行为再次发生。对依靠编造名言博眼球、赚流量的账号同样有必要采取限制措施,避免其从中不当获利,误导更多人。

此外,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权威数据库也不失为一种辅助方法。“鲁迅语录搜索引擎”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本是面向小范围学者的检索系统,却意外被广大网友发现,成为鲁迅语录在线查询、核实的“利器”。权威数据库让名言有所依、有所查,助力“打假”,让“山寨语录”无处遁形。

通过“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可一键查询“鲁迅说过的话” 图源: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截图

另一方面,作为读者的我们要增强判断力,警惕思维“懒惰症”。需要承认,“山寨语录”也是一种“创造”,其中也有不少佳句,能给人以启发,但不论如何它们都是山寨的,缺少了“真”的内核,且更多是内涵有限的“安慰剂”。用当下很火的“多巴胺”和“内啡肽”作比,许多“山寨语录”好似让人直接获得快感的“多巴胺”,好看是好看,留下更多的却是空虚;而真正的名言则如付出辛苦后带来成就感的“内啡肽”,本身可能是难懂甚至冷峻粗砺的,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方能体味。

阅读是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表现,但只停留在表面的只言片语显然不够。勤于锻炼眼力、培养思考力,方能慧眼识真,不被伪造名言之人利用了求知之心。

正如有人说,名人名言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同样的,它亦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不论是对“真名言”还是对“假语录”,都应少一分盲从,多一分理性,毕竟生活的道理还是要自己从生活中体悟。


作者: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