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基层理论学习宣讲 > 弄潮儿桌会 > 正文

江南吴语 古音留痕

更新时间:2024-02-26 10:13:07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方言是一种特别的年味,其温暖与力量在新春里尤为显著,串联起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

“春节快乐!”每当新春佳节来临,听到那熟悉的萧山方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透过方言的音调,仿佛可以看见故乡的街巷、熟悉的面孔。

对每一个萧山人来说,用萧山方言与人交谈,总能多一份亲切感。“做人家”“逗出头”“何西”……方言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萧山独有的文化记忆。这些刻有“萧山记忆”的词汇串联起萧山人的生活场景,勾勒出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与创新的纽带。通过这些方言,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人文底蕴。

歇后语“阿金推车——追勿牢”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方言典故。相传瓜沥镇方迁溇有一农夫,名叫阿金,推车快步如飞,村里人称他为“追勿牢”。至今在瓜沥一带,凡力气大、手脚快、做事勤快者都被赞美为“阿金推车”。

这样的方言典故还有很多,如“马小佬讲事——吃了话”,讽刺贪财、贪吃的办事人。方言中幽默风趣的歇后语与谚语不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生动地记录了当地人的生活风俗,同时也丰富了方言词汇的内涵。

萧山方言属江南吴语,较北音接近古音。宋高宗南渡时,北方人迁徙至萧山县境内,自此萧山方言中夹杂了较多的北音元素。其中,一些含有入声字的词汇已经发生了改变,演变成仿北音的舒声字。例如,“鲫鱼”发音为“济鱼”,“后日”发音为“后昵”,“一击”发音为“一记”。同时,也有一些词汇完全被北音所取代,如“黑鱼”发音为“海鱼”,“白鱼”发音为“排鱼”,“蛋黄”发音为“蛋荒”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萧山方言的混杂性有增无减。然而,除了声调发生较大变化外,声、韵母基本保持不变。这种语言的演变既反映了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迁徙,也展现了方言的生动多彩性。

至今仍能在萧山方言探寻到古音的痕迹。在声调中,萧山方言保留着较多古汉语入声调,如肥[fei]读作[bi]。在句式中,古文中发问常用“何”字,今此种句式犹存,如“何个”(哪一个?),“作何”(作什么?),(“何”读作[xo])。

同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萧山方言受到邻县方言的影响,导致萧山各地区的方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萧山南部与诸暨一带的人多缔结姻缘,形成了萧山方言中的“亲属语言”。这种语言特征表现为语音中混杂着浓重的诸暨口音,尤其在楼塔一带更为普遍。比如,在楼塔、临浦两地,人们通常会将“何”(hó)发成hè(喝)的音,如“何个”(hè gé),其中“个”的发音短而轻,呈现出弱化和脱落的现象。

而在萧山东部的瓜沥、头蓬一带,也因与绍兴长期的来往与婚姻关系,融入了绍兴话的成分,形成了另一种“亲属语言”。这一地区的语音语调中带有较重的绍兴话口音。比如,这里的人喜欢把“何个”发音为“海(háī)个”或“哈(hǒ)个”。

又如,在萧山的中西部地区,标准萧山话占主导地位;赭山、南阳等地受海宁话因素影响较多;许贤、楼塔地带则混杂着富阳词语。

瓜沥老街

方言的演变与传承,记录着当地人的历史、文化和人际关系,是萧山地区语言景观的一部分。不难看出,方言分化是“稀释”了地方语言的浓度,不同地域间的方言差异反映了当地文化和社交关系的多样性。萧山方言的多样性让人们感受到语言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杭绍方言群的独特魅力。

同一方言或土语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差异即为方言分化,而方言的分化往往标志着某一传统方言土语的逐渐消失。从萧山话的分化现象来看,其共同语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萧山,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然而,一些老年人仍然保持使用萧山话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交流上的代沟。

临浦老街

方言共同语化的现象可被视作一种常见的语言变迁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变迁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方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逐渐减弱,而普通话的普及则成为社会融合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语言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保留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一直以来,萧山不遗余力地推进对方言文化的传承。在萧山部分学校里,方言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这种举措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方言文化的兴趣,同时激发新萧山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萧山方言。

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自(1)1987版《萧山县志》;(2)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网-走进萧山-文化与历史-萧山方言。


作者:吴慧中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