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到文创,邂逅中式美学盛宴
更新时间:2024-02-22 10:02:40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每到新年,中国人对于传统年俗与中式审美的向往就到达了顶峰。无论往常是多热衷于前卫新潮的快时尚产品,到了这个时节,都要给国风让位,退居二线。
河上龙灯
在萧山区河上镇,龙年不看龙灯舞一遭,新年元宵就少了味道。“又有龙灯又有会,还有马灯来凑对。”在民间流传的这一古老谚语,说的就是河上的龙灯胜会。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向一条“泾河老龙”祈雨,老龙悲悯人间大旱三年,私自行雨,让黎民百姓渡过一劫,但自己被天庭斩成数段。百姓感激缅怀老龙,家家户户用板凳扎灯,祭起板凳龙。
取三江口的清水为板龙点睛
正月初五为“起灯日”,用毛笔蘸取三江水,为板龙点睛开光,祭庆后龙灯出灯,“高照”在前,“宝马”随行,板龙在“龙珠”的指挥下伴随着锣鼓的节奏起伏舞动。龙身皆以竹篾扎成,表面糊上各色彩纸,以黄、红为主,缀以蓝、绿等其他亮色。龙头威风凛凛,在彩球与亮片等的装饰下显得繁复而华丽。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跟随的队伍能达到四五百人,男女老少、邻居亲朋,无论是否认识,都不约而同地为这一刻而欢呼庆贺。直到正月十七龙灯活动结束,称为“化灯日”,要将龙身火化,象征老龙上天,保佑河上人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洪达太
不单是新年,近年来,中式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兼容的新中式风格伴随着穿搭、装潢等方式,浸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风潮的走向,同时将望向“未来”的视线更多地转移到了对于“过去”的探索与挖掘。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而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加脆弱易逝。没有建筑的牢固、铜器的坚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大多仅靠人们的代代相传,至多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但若彻底脱离了实践的传承,单凭脆弱的纸张也绝不可能在千百年后复原其原貌,传承的意义正在与此。
洪达太是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靠着一把剪刀、几块布料、一只老式熨斗,洪达太在爷爷手把手的教导下,融会贯通了量体、备料、裁剪、绣制、缝扣、整烫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同时学习了刺绣、染色、蓝染、印花等多道工艺。
感受到布料到成衣的成就感,着迷于染印多变的纹样,洪达太在大学毕业后仍旧对传统服饰情有独钟。2014年,他创办了有山服饰,将生产模式从传统家庭作坊式的代加工,变成自主设计生产,销售模式也从单一的线下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并在1688上开通线上业务,产品远销海外。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工艺看来,流水线生产能够完成以上程序的绝大多数步骤,且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实现布料的裁剪与印染。若单论传承,非遗的未来或许就止步于此,但正因为传承人代代不同,艺术的创新性根植于他们每一位的心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恒久不灭的生命力。
有山服饰匠人在工作
在第二届萧山区非遗文创产品大赛上,洪达太拿出了萧萧草木系列的蓝染-加油、柿染-如意、茶染-问茶三件作品,跳出了服饰制作,身为戴村人的洪达太从发扬本土茶文化的角度入手,决定制作茶垫、茶握、大壶垫这种既贴近人们日常煮茶需求,又兼具文化内涵的产品。
除了本土亚麻做的蓝染,另外两款柿染-如意、茶染-问茶以临浦、所前自然吹落的柿子及戴村第二季度的废茶作为基础染料,将自然素材、传统技艺、人文创新巧妙融合,展现了非遗创新在艺术与实用上的双重意义。
洪达太介绍,作品蓝染-加油的灵感来源是萧山印纹硬陶中的米字纹样。根植于同一片文化热土,所汲取的力量总是相似,萧山区印纹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倪柏钦在非遗文创上同样有自己的创新。
萧山是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就有印纹陶的烧制。萧山印纹陶制作技艺多以泥条盘筑成型,再用陶抵手与陶拍拍印而成。主要纹饰有米筛纹、米字纹、席纹等。大型器物多有组合纹饰,肩部常有堆塑装修系,有绳纹、S纹等。器物类型有坛、罐、盂等,多为大型储物器。
倪柏钦便是在使用印纹陶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火爆出圈的印纹陶炉壶套组,陶炉由陶鬲改制而来,工艺复原了夹砂陶制作工艺,纹饰采用印纹陶特有的绳纹拍印,重新设计成一个可用炭火煮茶的炉子造型。同样热销的,还有印纹陶茶器具、印纹陶文房器、印纹陶香炉、印纹陶插花器等非遗文创产品。在围炉煮茶慢生活方式逐渐风靡的今天,传统陶器的全新面世无疑在市场上刮起了一阵中式美学之风。
“非遗+文创”或许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唯一定式,但绝对是在追逐时代审美的同时厚植民族文化底蕴的不二秘诀。未来已来,萧山已然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并有足够的力量与底气迎接新一年的征程,萧山传统文化也必将由此迎来新生。
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资料由萧山区文化馆(杭州市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作者:文字 陈惠敏 图片 萧山区河上镇人民政府 杭商传媒刘亚宁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