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年俗里的萧山年味儿
更新时间:2024-02-22 09:52:59 内容来源:萧山八千年
年味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新春之际,我们推出“烟火里的年味萧山”系列文章,在浓浓春节仪式感中,迎新年辞旧岁。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年是一个传统而又隆重的节日,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如何庆贺?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岁时习俗,萧山也不例外。
晒腊肉
进入腊月开始,萧山的年味儿便一日浓于一日。只见酱鸭、腊肉、香肠等腌制或酱过的咸香美食成串地挂在人家的小院里、廊檐下,舂年糕、酿米酒的工坊里人头攒动,忙得不亦乐乎。
酱货、腊货是过年待客的上好冷盘,且放置时间长不易变质,所以年关临近,民间多有腌制。酱货需将鸡、鸭、肉等浸泡在酱油中,放入少许黄酒、花椒等香料浸泡,待到彻底浸透咸进,日晒风吹干燥数日,看起来通体乌黑红亮,闻起来酱香扑鼻。腊货多用盐炒花椒,撒于鱼、肉、鸡、鸭上,待椒盐溶化,反复用盐水浇淋,数日后挂出晾晒即成,切上几片装盘上桌,入口咸香,回味无穷。
要说招待客人,自然还离不开酒。老底子的萧山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米酒。先将糯米浸泡几天,上甑蒸煮,摊凉加上酒曲拌匀后,装堆固体发酵三昼夜左右,俗称“酒娘”。再将饮用水兑入盛“酒娘”的缸,水与米重量以1:1为佳,封盖缸口,30天后即可开缸饮用。此酒色泽清亮,略呈乳白,香味醇厚,酒力绵长。对不少萧山人来说,喝上一口自家酿的米酒,是什么名酒贵酒都比不上的“落胃”。
制作年糕
寓意“年年高”的年糕,则是一种传统的吉祥食品。每到年底,萧山农村都有舂年糕、吃年糕的习惯。先把按一定比例搭配的米粉用冷水拌和,经夹筛筛选,入甑蒸烧后放入捣臼。一人抡起光滑的木槌不停地舂,另一人则挽起䄂子不时蘸水翻动捣臼里的糕团,如此再三,直至粉团柔韧为止。随后,将其放在晒箕之中,抹上少许菜油,用力搓揉揿压,做成长方形或圆形的糕。考究的人家还会用木刻的鲜红蝙蝠印盖在四角,中间再印一个“福”字,表示福从四方来。晾干后的年糕需放进水里浸泡,以防开裂,等到要吃的时候再捞出来。可以用韭菜肉丝炒,可以用青菜冬笋煮,也可以用红糖煎,皆是美味。
裹圆团
等这些都忙完了,年就快到了。萧山民间约定俗成,农历腊月廿三都要祭祀灶司菩萨,俗称“谢灶夜”。感谢灶司菩萨一年来的辛勤付出,并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在祭灶时,主妇们会用三茶六酒、蔬菜、千张等奉供,并在祭祀结束后焚化灶神像和银锭,寓意送走旧岁,迎来新春。
廿四前后,家家都要掸尘、洗扫,将自己住的房子、庭院、门窗、桌椅板凳等,里里外外全部清扫一遍。“尘”与“陈”谐音,掸尘象征着除旧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是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楼塔民俗文化活动
接下来的几天,还有备炒货、煮福礼、请年菩萨(俗称“祝福”)等一众事宜,在充实、欢愉的氛围里,除夕悄然而至。这一天,要做“分岁羹饭”,先敬祖宗,供以年糕、粽子以及各式荤素菜等。通常祭祀的时间比平时要长一些,须斟酒三次,全家长幼都要跪拜。祭祀结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俗称“分岁”,有团圆之意。
作为过年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这一餐,在萧山也有一些特别的规矩,比如不准上汤,否则来年会吃食犯愁;鱼一定要剩一些,寓意“年年有余”。此外,还有一些食物是不能给小孩吃的,比如鸡爪,据说吃了会抓破书本,影响学业。
年夜饭后,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光。长辈们会分发压岁钱,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顺利成长。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守岁,欢声笑语间满是属于“年”的团圆与喜乐。
正所谓,大年三十吃,正月初一穿。在新年的第一天,换上一身新装满是喜气。萧山当地还有正月初一不干活的习俗,全家人可以尽情地享受新年的快乐与祥和。初二开始,各家要给长辈拜年,亲友之间迎来送往、互赠礼物,分享新年的喜悦与祝福。
河上龙灯胜会
节日的气氛在各家各户间洋溢,也充斥在大街小巷里。楼塔、河上、临浦等地还会有舞狮子、耍龙灯等年俗,正月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算落幕。
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期盼、对至善至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有些传统的年俗已经逐渐消失或被淡忘,但过年始终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只要人团圆,只要齐相聚,情感的纽带就不会断裂,年味儿也会始终延续。
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萧山市志》第三册第四十编《民俗》之第一章《岁时习俗》。
作者:文字 周子青 图片 萧山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 萧山区楼塔镇人民政府 萧山区河上镇人民政府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