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基层理论学习宣讲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那些波澜壮阔的拓荒故事

更新时间:2022-06-10 09:21:21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飞机执行农业航化作业任务

北大荒高标准农田

丰收时节的北大荒

眼下,黑龙江省东北部的肥沃黑土已覆上一层新绿。从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在这片被称为北大荒的土地上,新一季的水稻、玉米、大豆,正伸出嫩叶,茁壮生长。

疫情并未打乱这里的农耕节奏。戴着口罩的种植户,驾驶大型机械有序作业;田间布置的高清摄像头,实时跟踪作物生长情况;新建的数字农服体系,帮助农户在线订购生产生活物资……

遥想70多年前,北大荒是一片沼泽遍布、芦苇丛生的塞北荒原。而今,这里不仅成为了“中华大粮仓”,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以占全国2.4%的耕地面积,为国家提供了近14%的商品粮。粮食年产量从开垦初期的0.048亿斤跃升到2021年的460多亿斤,能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口粮供应。

一部北大荒发展史,就是一部壮丽史诗。沧桑巨变,离不开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北大荒人,听他们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拓荒故事。

垦荒人北上创业

北大荒变北大仓

70多年前,北大荒人书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故事。

“现在年纪大一点的人应该记得,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是红色背景,上面印着一个开拖拉机的姑娘,她的原型就是我们北大荒的梁军。”在北大荒农垦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从事宣传工作的田峰,骄傲地向记者讲起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故事。

现今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过去叫德都县。上世纪30年代,梁军出生在这里一户贫苦农家。因为穷,她初小没毕业就失学了;为补贴家用,年幼的她要给别人家收拾菜园、薅草、补麻袋……

命运的转折伴随时代的风云变幻悄然降临。

1947年春,梁军离开家,来到德都县萌芽乡村师范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劳动。194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北安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萌芽乡师获得了3个名额。

本来,培训班是不招女学员的,但梁军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当时有一部苏联电影《巾帼英雄》,讲述了女英雄巴莎在和平时期开拖拉机种田、在战争时期驾驶坦克战斗的故事。在梁军心里,巴莎就是榜样。她跑去找校长和教导员,坚持要学开拖拉机,“苏联的女孩子能干,我也能干!”

培训班70多个学员中,只有梁军一个女生。大家都嘀咕,“女人也来学开拖拉机吗?”最开始,梁军因为不懂机械,在机师讲课时不敢伸手操作,唯恐弄坏东西。机师却以为是她娇气怕脏,把她批评了一顿,叫她回去。但梁军没放弃,每次机师卸机器讲课时,她都格外专心。一遍遍试验,不会就问,钻到机器下面仔细研究。就算冻得浑身发抖,也继续坚持着。

两个月后,梁军不但学会了开动拖拉机,还学会了检查和修理。当她开着拖拉机上路,老百姓跟在后面喊着:“看!女人开‘火犁’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50年1月和9月,《人民日报》两次大篇幅报道了梁军的事迹。当年,许多姑娘在看到报纸后,深受鼓舞,也从五湖四海奔向了北大荒。1950年6月,梁军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最初有11名队员,后来陆续增至24人。队员中还有好几位朝鲜族和蒙古族的姑娘。

当时的生活条件格外艰苦。十几个女工住一间土房,睡在一张十几米长的炕上,吃的是没有油的冻萝卜条子、玉米面,喝的是小沟里积留的雨水。到了冬天,更是“啃着冰冻馍,雪花冰就饭”。

要完成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4月种小麦,5月种大豆、玉米,6月开垦新地,7月收小麦,10月收大豆,11月土地上冻前还要再次翻地开荒。为抓紧时间,大家轮班,“人休息机器不能停”。夜间垦荒,常遇到“绿色的眼睛”尾随——因为拖拉机把土里的老鼠、虫子翻了出来,引来了狼,跟在后面。

然而,再多困难也挡不住一腔热血。光荣的女拖拉机手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楷模。1950年9月,梁军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20年,梁军病逝于黑龙江哈尔滨。

她们的故事是北大荒开垦之初,近百万垦荒大军的一个缩影。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1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曾在茫茫荒原上艰苦奋斗。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终于把一望无垠荒草地,开垦成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万顷农田。

昔日北大荒,今朝北大仓。70多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9570.6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116.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11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如今,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辖区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耕地近4500万亩、林地1362万亩、草地507万亩、水面388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下辖9个分公司、108个农(牧)场有限公司,97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21年,北大荒农垦集团营业收入已超过1700亿元,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甘肃娃扎根东北

为梦想攻坚克难

时光流转,今日的北大荒人,继续书写着勇于开拓的故事。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何培雄,就是一位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85后”新北大荒人。

2010年夏天,何培雄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来到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境内的红卫农场。在这里,他被眼前所见的景象震撼了——

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翻翻涌着绿色波浪,连成排的现代化大型农机设备穿梭往来。

“那副壮观的画面,过去只在电视荧屏中看见过。”何培雄告诉记者,他是从甘肃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但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学校,都没有这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学习农业工程专业的何培雄深信,只有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当时,我第一次感到离自己的农业梦想这么近。”

半年后,何培雄被安排到红卫农场第五管理区任技术员。他每天随身带着本和笔,记录水稻种植的每个生产环节。看到田间地头出现这么一个“书呆子”,种植户们直摇头。

可不久,这个“书呆子”就让大家刮目相看了。

暮春时节,稻田需要抽水泡田。种植户每天都要踩着泥泞的池埂子,跑到田里给抽水的电机井开闸、关闸。何培雄想:“我要是能发明一个装置,用手机远程遥控电机井,大家不就省力多了么?”

何培雄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废寝忘食地研究。农场地处偏远,买不到设备所需的电子元器,他就从网上邮购或是利用出差的机会去大商场买。没有场地,他就在自己的宿舍里做试验。一次次尝试,要么是芯片爆炸了,要么是元件烧毁了,万能表都用坏了3块。

“就这样折腾了小半年,终于在第六次实验时成功了。”何培雄说,“我带着自己的遥控装置,来到水稻户梁发的地里实地检验。最开始老梁根本不相信。直到他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然后亲眼看见自家的电机井开始抽水,他才信了,乐得合不拢嘴。”

一个小小的装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种植户们切身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从此,大家在路上遇见何培雄,都竖起大拇指赞叹:“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2011年7月,何培雄为这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后来,手机无线电机井遥控装置在建三江管理局54万亩水田、1800眼电机井上广泛推广应用。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劳动成本270万元,节约电力资源16.5万千瓦时,节约水资源300万立方米。

工作10多年间,何培雄就没有停下过技术研发的脚步。他说:“只要看到农机设备上,有不合理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动手去改造,想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方便、更省力。”

而且他常常是自费购买材料设备,不仅不赚钱,还要贴钱。2012年,何培雄在研发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统时,在初冬的东北户外,顶着寒风反复实验。白天蹲在地里观察温度、记录数据,晚上彻夜翻阅资料、修改编程,前后还花掉了自己攒下的1万多元积蓄。可他依然甘之若饴:“越是难上加难,越是能显出技术攻关的重要意义。”

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后,实现了大棚自动控温、控湿,每个基地只需安排一个人负责设备安全就够了。技术推广后,使得红卫农场12个基地共节省人工300余个。

至今,何培雄已研究出6项农业技术发明、8项技术改装,有3项获得国家专利,转化成果12项,为农户推广应用创新技术20余项,年节本增效近300万元。他自己也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何培雄满怀深情地说:“北大荒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这里就是我圆梦的舞台。”

新技术瞄准前沿

北大荒走向全国

面向未来,北大荒人志存高远,立志书写与时俱进的故事。

更前沿的智慧农业在这里落地。

几个月前,在红卫农场智慧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区,春耕备耕中用上了无人机车进行耢雪散墒作业,加速积雪融化。

皑皑积雪的稻田上,一辆无人驾驶的机车拖着铲雪装置一趟趟绕圈,工作人员只需站在远处,用智能设备操纵机车运行轨迹。没一会儿,大片的积雪都变得松软了。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于海铭说:“今年,我们针对去年冬季低温、多雪的特殊天气情况,首次在备耕环节应用无人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红卫农场智慧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区探索从“少人”到“无人”的现代化农场建设。农机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设备,在5G技术支持下,可实现无人自动作业。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气象、苗情、病虫等信息全部接入大数据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高光谱成像等手段,监测农情、保护黑土地。

不仅是红卫农场,整个北大荒都在进一步推广无人化农业生产。今年3月,《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提出着力打造北大荒国家农业产业数字化先导区。北大荒集团将纵深推进“数字技术+农业生产”应用模式,今年力争实现无人农机作业面积20万亩以上。

更环保的绿色农业在这里生根。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北大荒,绿色耕种让黑土地“越种越肥”,将农田变良田。

北大荒集团八五八农场有限公司,为提高粪肥还田质量,建设了5.8万立方米的氧化塘,将奶牛粪污分离沉淀后进行180天的厌氧发酵,有效提升了肥效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缓解土壤板结问题。

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坚持秸秆全量还田。每年10月底,大面积开展玉米、大豆秸秆碎混还田作业,并采取深松替代深翻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几年下来,这里的土壤变得像厚棉被一般松软,每公顷地能多打半吨粮。

北大荒发展绿色农业,摸索出6个“替代”: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以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以智能化替代机械化,以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农田,已取得显著成效。秸秆还田面积达4346.2万亩,还田率9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5%,每年将500万吨畜禽粪污转化成有机肥料。4500万亩耕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94万亩,实施水田规模化格田改造面积1340.7万亩,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达1176万亩。

更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这里推广。

2020年12月,北大荒组建农业服务集团,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大战略”。

今年初,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农民孙安涛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合作,通过土地托管,在家乡当起了“农服经纪人”。“说白了,我现在是在给当地农民‘打工’——我负责干活,农民只管收益!”孙安涛告诉记者,自己今年承担了2200亩玉米、4100亩大豆的托管任务。“粮食从种、到收、再到销的生产全过程,都由我来负责,种粮产生的收益则全部返还给农户。这样就让一些不想种地的农户可以外出务工,增加一份收入,又避免了他们的土地闲置撂荒,增加了粮食产量,一举多得。”

“除了农服经纪人模式,我们还为农民提供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例如提供大型农机具、仓储、销售、粮食银行、融资、保险等,带动农民干事创业,帮农民省钱、帮农民挣钱,助力乡村振兴。”北大荒农服集团总经理段兰昌告诉记者,去年,该集团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080万亩,带动农民12万余户,为农民节本增收6.4亿元。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将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向全国。“我们已选定新疆、吉林等省份和宁夏银川、江西抚州、河北石家庄等地市打造农服示范区,通过输出北大荒的高标准托管服务,再造更多个‘北大荒’!”段兰昌说。

(本文照片均为北大荒集团提供)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