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从长征落脚点到抗战出发点
更新时间:2022-04-27 09:45:34 内容来源:学习时报
陕甘宁边区旧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从血的教训中更加深刻体会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然而,拿起“枪杆子”的斗争,并非一帆风顺。在陕甘地区,从陕西省委组织发动的清涧、渭华、旬邑等武装起义,到后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深入陕甘地区国民党和地方军阀队伍中开展的兵运工作,都因敌强我弱而失败了。
我们党最懂得从挫折中汲取教训,革命先辈认识到,“搞革命武装,依靠在旧军队里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这个教训已经很多了。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于是,刘志丹和谢子长分头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斗争,两支队伍后合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游击队的斗争,虽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但亦须有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依托,而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绝对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1932年初,因军阀变本加厉地向农民索粮催款,陇东人民被迫组织起一支农民自卫民团奋起反抗。当时正在陇东一带活动的陕甘游击队趁势将这支队伍改编为赤卫军,为此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1932年3月,陕甘游击队以正宁县寺村塬为中心发动和组织群众,创建了陕甘边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在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标志着陕甘地区有了正规的工农红军队伍。1933年3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耀县照金镇成立,并于4月召开了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以周冬至为主席、习仲勋为副主席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
红色政权建设初具规模,土地革命斗争轰轰烈烈。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亦非一帆风顺。1933年10月,正值“左”倾错误路线盛行,再加上军事力量对比依然敌强我弱,在红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而内线驻守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照金根据地遭国民党重兵进攻而失守。陕甘边区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建立以陕北安定、陇东南梁、关中照金相互支持的三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虽兵分三路,但不失核心,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由此打开了游击战的新局面,随后又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创建了安定、绥清、神府及葭吴等苏区。到1934年8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经覆盖18个县,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毛泽东曾评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种“狡兔三窟”式的创建办法“很高明”。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一边建设根据地,一边开展武装斗争。此时,国民党正发动对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为统一指挥两个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协同进行反“围剿”作战,1935年2月5日,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先后消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使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苏区。
一边打破“围剿”,一边发展巩固。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陕甘红军在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中,打大仗,打胜仗,尤其是取得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的重大胜利,由此,陕甘苏区凝聚了队伍,赢得了民心。但综观全国,这一蓬勃发展的根据地,却是当时仅存的“硕果”。正如习仲勋所说,“陕甘边的党组织、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经历了长期而残酷的反革命‘围剿’和来自党内‘左’、右倾路线的干扰,历遭险阻,几经起伏,终于使红日驱散乌云,胜利的曙光映红陕甘高原的山山水水,把苏维埃的种子传播到革命形势比较落后的中国西部,成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也正因为此,红军长征最终确定落脚陕甘,成为历史之必然。
1935年9月,根据形势发展,中共中央确定了要“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的战略决策。随后几天,当红军行至哈达铺时,毛泽东又恰从天津《大公报》等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大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红军的好消息。现实的可能进一步印证了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于是,中央政治局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明确指出陕北为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要“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1935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苏区落脚并胜利结束。11月初,陕甘支队同红15军团胜利会师,并合编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936年2月以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组织了东征、西征战役,均取得了胜利,由此,陕甘苏区进一步扩大,发展成陕甘宁苏区。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陕甘宁苏区北起长城,东临黄河,南抵陕西淳化,西至宁夏固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设有36个县和1个特区。1937年3月陕甘宁苏区改称陕甘宁特区,5月又改称陕甘宁边区。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甘宁边区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的出发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八路军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大会,除部分兵力留守陕甘宁边区外,其3个主力师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先后从陕甘宁边区兼程北上,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察哈尔、河北、绥远4省交界的抗日前线。中国革命实现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变。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了指导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基本政策,中央军委作出了许多作战指示和命令,这些方针政策都是通过陕甘宁边区传达到各个根据地,给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方面,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几十所干部学校,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培养了大批党员干部。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高度发扬民主,是全国第一个实施民主政治制度的区域,包括“三三制”在内的一系列民主制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对全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陕甘宁边区还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施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有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改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陕甘宁边区由此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模范。
毋庸置疑,陕甘宁边区为中国革命历史发展作出了独特且重要的贡献。2015年2月13日,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他说,陕甘宁革命老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党中央在这里13个春秋,以延安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革命力量大发展,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