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区基层理论学习宣讲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毛泽东关于“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2-04-26 09:22:51    内容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求“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中央苏区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对打破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巩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是就中央苏区时期经济建设的定位而言的。立足于当时中国革命整体形势和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战争的实际,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要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以红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夯实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

中心任务的明确,实际指明了中央苏区时期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定位。作为基础性工作,在革命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使国民党政府极为恐慌。他们“以军事围剿、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三管齐下”,加紧了针对根据地的封锁。这使得中央苏区的军需用品及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出现了严重困难,“食盐、土布、煤油、西药等工业品,十分奇缺,价格越来越高”。毛泽东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要求大家必须重视经济建设的作用。他指出,务必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动员群众开展可能和必要的经济建设事业,通过发展工农业生产、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及加强粮食调剂等举措,使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使红军“专心一意去打敌人”,使群众因为“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积极地“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因此,必须正确把握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克服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革命战争环境下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另一种则认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因而“忽视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前者错误地认为经济建设只有在和平安静的环境下才有进行的可能。这些同志没有认识到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环境下的重要地位,取消经济建设实则是“削弱战争”。反过来,后者则不了解当时的中心任务是革命战争,我们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开展各项经济建设事业。这些同志错误地将经济建设视为当时任务的中心,认为可以离开革命战争去开展经济建设事业。在毛泽东看来,在当时,每项工作都应是根据战争形势要求而进行的,离开革命战争进行经济建设的错误想法,需要立刻改正过来。

“从组织上动员群众”

毛泽东始终坚信,“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在领导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他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视对群众的经济动员,力图“在广大工农群众中,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的空气”。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关键需要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调动其参与的热情,为革命的胜利创造必要的经济基础。为着“从组织上动员群众”,各级政府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就要经常地“抓着经济建设的工作去讨论”,加强对粮食调剂、发行公债、发展合作社等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同时,“用大力去领导”工会和贫农团等群众团体,依靠他们动员群众加入到经济战线上来。

毛泽东十分重视工农群众的力量,考虑到经济方面的联合是极为重要和牢固的联合,因此“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便成为巩固工农联盟的有效现实路径。为更好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苏维埃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帮助农民解决好生产困难,以农业生产的胜利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并提供手工业和工业发展的原材料支撑。此外,恢复发展手工业和工业生产,也可以满足农民对日用工业品的需求。两方面齐发力,推动了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也夯实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群众基础。

是不是能够动员群众,最终取决于群众是否信服我们党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是否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客观地看,苏区经济整体水平不高,接连而来的军事“围剿”及经济封锁,使得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吃饭时,无盐无油,经常以辣椒和芋头干送饭。日子长了,大家感到力气不足”。因此,毛泽东强调,要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好群众的吃饭、穿衣、住房、柴米油盐等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

如果说人民群众是经济战线上的“战斗员”,那么,开展苏区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也离不开一批懂经济建设的“指挥员”。毛泽东提出:“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推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毛泽东认为,工作干部是经济战线上的指挥员,“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训练起来,送到经济建设的阵地上去”,充实苏区经济建设的指导力量。在毛泽东的积极推动下,1933年4月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成立,同时省、县两级也按要求增设国民经济部,以进一步加强对红色区域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苏维埃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国民经济部要“抓住目前经济建设上几个中心工作”,如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的调剂。在健全各级领导机构的同时,苏维埃政府重视推选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及经济建设专家,使其担任国民经济部部长或相关部门、企业的负责人。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由财政部部长邓子恢兼任,后改由林伯渠接任。他们和各级国民经济部部长、地方干部一起,为加强苏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毛泽东还指出,“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人几万人”,必须加强对熟悉经济建设工作的干部的培养、选派和训练。首先,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毛泽东强调,这些干部在工作中还负担着一种责任,即“帮助那些工作薄弱的地方,帮助那些还不善于工作的同志们作好工作”。其次,加强干部的选派和训练工作。省苏维埃政府派出干部赴边区和新区,加强这些地方的阶级斗争、查田运动及筹款等工作。同时,地方也要选派有经验且擅长管理的同志到中央国民经济部训练,学成后分发各采办处,承担相应工作。最后,重视引进苏区之外的人才。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泛发动苏区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苏区经济建设,尤其提出重金聘请白区各类技术人才。当然,对这些专业技术人才,毛泽东强调,要加强教育,耐心引导他们克服旧社会的思想,帮助其一步一步提高。

(摘编自《党的文献》2022年第1期 余守萍/文)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