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更新时间:2022-04-21 09:09:39 内容来源:学习时报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东临江淮平原,西临平汉铁路,南接长江,北接淮河,是我国中部地区自西向东蜿蜒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一条重要山脉。大别山不仅是一座绿色的山,更是一座红色的山、一座革命的山、一座英雄的山。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大别山区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以巨大的牺牲赢得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主要活动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地等崇高的历史地位。
十月革命后,董必武、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较早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大别山各地通过办学、办刊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1921年7月,恽代英、林育南等23位进步青年在利群书社的基础上,在湖北黄冈成立了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1921年11月,陈潭秋在家乡湖北黄冈建立了中共陈策楼、八斗湾党小组,这是大别山区最早的党小组,也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1923年到1924年,董必武组织黄安与麻城两地的学生党员分别成立了中共黄安工作组和中共麻城工作组。在皖西地区,1923年冬成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这是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豫东南地区,1924年商城、光山两县建立了党小组。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区是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普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自卫武装斗争,经受了革命的洗礼和锻炼。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响应党关于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号召,1927年11月,大别山区革命群众在黄麻特委领导下发动了黄麻起义,占领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点燃了大别山区的革命烽火。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起义军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初,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开始创建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在这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区相继发动了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初步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4月,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个地区的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组成以郭述申为书记的中共鄂豫边特别区委员会,并将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同年6月,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这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0年11月至1932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连续取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并于1931年11月组建了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随着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和红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5万人,先后在26个县建立了革命政权,鼎盛时期覆盖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是这一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由于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盲目轻敌,采取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结果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这次“围剿”。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于年底抵达陕南川北地区,随后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红二十五军决定向鄂豫陕边实行战略转移,随后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转移之时,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留下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坚持在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皖东地区投入抗日战场。
党在鄂东、豫南、皖西建立抗日武装,成功创建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开展武装斗争,新四军第四支队和第五师成为鄂豫皖边区对日作战的中流砥柱,并逐步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中原解放区位于南京、武汉、郑州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原解放区军民的坚持,对于其他解放区作好应对蒋介石全面内战的准备十分重要,而且中原解放区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因而相应地减轻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达到了8个整编师又2个旅共22万人。为了保存中原解放军的有生力量,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李先念、郑位三等人率领中原部队成功实现了突围。毛泽东就此评价说,中原解放军“曾经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1947年6月30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到这年11月下旬,在大别山地区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到1947年10月底,在33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西解放区,有效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实现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根本转变。从此,鄂豫、皖西解放区成为新的中原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不仅成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部队,而且还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组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地方游击队等革命武装,使得大别山区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无论是在反“围剿”斗争中,还是在抗击日军和中原突围、战略进攻的各个战场上;无论是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的组建,还是红二十五军的奉命长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大别山区不仅锻造了一支支敢打敢拼、勇敢顽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人民军队,而且还培育形成了听党指挥、服从命令、顾全大局、绝对忠诚的优良作风。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有近100万人英勇牺牲,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30351人,还有难以计数的无名烈士长眠地下。大别山区以动员革命群众之多,形成革命规模之广,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光辉灿烂的重要篇章。
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信阳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斗,坚持“28年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革命信仰、革命意志、革命品质的总和,具有忠诚性、奉献性、人民性、革命性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