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更新时间:2021-12-29 08:54:30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岁末又至,铺展2021年的宏阔画卷,处处闪现着动人的细节: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引发关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舞台;从主旋律影视剧受到年轻观众欢迎,到红色文旅持续升温;从博物馆、图书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到文化艺术为乡村大地增添缤纷色彩……在时代发展中感受文艺脉动,文化的滋润让精神力量始终充盈。
这一年,红色成为影视领域的高频词。《觉醒年代》掀起年轻人追剧热潮,《山海情》“出海”获得众多点赞,《长津湖》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人们在影视作品中感悟家国情怀、获取精神力量。
这一年,《千里江山图》演绎成舞蹈诗剧,苏绣版画等非遗技艺展现生机,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成为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生活、走进日常,展现出“火”起来的灵动模样。
这一年,演出行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蓬勃发展。话剧、戏曲、舞剧等领域,新创作品大量涌现,深耕内容提升质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创新展演形式。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成为业界共识,为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指明方向。
这一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新技术、新手段,持续激发创意灵感。出版、文旅等传统业态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直播、短视频等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的新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文化场馆打破物理边界,云观展等新形态逐渐成为常态。
年轮刻录下感动、振奋,满载美好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持续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
真善美是最有力量的
《觉醒年代》开播当天,我们剧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幸福感溢于言表。这一年来,这部剧收获许多关注与肯定。回想起无数个昼夜连轴转、歇人不歇工的日子,大家怀着敬畏之心,用集体的心血、智慧,以及澎湃的热情,共同浇灌出了这朵花。
“拍片就像双手捧水,务必十指并紧。否则,这里漏一点那里漏一点,作品的质量就糟啦。”谢晋导演说过的话,也是我的创作信念。
一部剧的成功涉及服化道、摄录美等诸多工程,这是一场长考,考量着整个团队的韧劲,丝毫不可懈怠。比如陈独秀与蔡元培家中不同样式的水杯;背景中一晃而过的群众演员,都有详细的人物设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影像的真实感也就扑面而来。
整部剧从编剧创作到考证推敲、再到最终实现的过程历经6年。如此长的创作周期,在今天的影视行业里并不多见。
影视是讲故事的艺术,真实是创作的第一要义。悬浮、虚构、不接地气,绝不可取,真人、真情、真故事,才能做出真正让观众喜欢的作品。从业20余年,我始终相信,真善美是最有力量的,假恶丑会被摒弃和鞭挞。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创作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我相信这也将成为今后创作的常态。
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受到欢迎。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爱国之心与剧中所描绘的那一代人是同频共振的。
令人欣喜的是,许多主旋律影视剧在海外也收获了好的反响,可见追求美好与善良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需求。讲好中国的故事,就是要讲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人大爱与大美的故事,反映出时代的精气神。中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关键就是要用朴素而平实的视角,堂堂正正讲好中国故事,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沾沾自喜,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这是影视工作者应当秉持的创作精神,也是我将一直努力奔赴的方向。
(本报记者陈圆圆采访整理)
中国东方歌舞团编导周莉亚、韩真——
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前不久,我们围绕《千里江山图》创排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完成了首轮全国巡演。创作这部作品,源自2017年在故宫观赏《千里江山图》时感受到的震撼。真正开始创作,我们才意识到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构思剧本时,我们和编剧坐了3天,也没想出从何入手。于是我们买来宋代诗歌、宋朝美学等方面的书籍研读,去故宫博物院了解文物修复,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顾问……了解得越深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就越重,创作就越要一丝不苟。
我们希望作品体现静观、纵观和宏观。静观就是全剧以静为出发点,用充分留白给予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纵观就是要展现历史的纵深感;宏观就是表达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礼赞中华文化。有观众说,看到舞台上一轮明月朗照,展卷人与画作者目光交汇,便会感到触动。跨越千年,观众被剧中人感动时,其实唤起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是刻在骨子里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能触动我们,让我们在创作中充满激情。好的艺术作品对观众而言应该是“浅入深出”的。如果观众看完后能产生自豪感,调动起兴趣与好奇,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历史,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每一次创作都是艰难的。不管什么题材,选择了就要静下心来好好去做。作为创作者,我们希望不断突破自己,给观众和舞台带来更多新意,尽管这样做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但我们也义无反顾。每接触一个新领域、挖掘一个新题材,都像在自己面前打开一扇门,我们先要走进去,洗掉之前的习惯,让自己脱胎换骨,然后才能指导演员。
明年,《只此青绿》预计还将继续巡演,我们也将继续打磨作品,让它以更好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演出的步伐不停,我们的创作也不会止步。
(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
动画修复是致敬更是传承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三部彩色动画长片、中国第三部彩色动画长片诞生,这就是《天书奇谭》。时隔38年,《天书奇谭4K纪念版》以崭新面貌走上了大银幕。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是不少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我10多岁时在电视上看过这部动画,记得有个画面是主角吃饼,吃着吃着套到头上,当时觉得太有趣了。
2018年,我们启动超高清画面修复及声音修复工作,“翻新”这一胶片时代的经典动画片。修复过程并不容易。首先需对原胶片进行整理,通过超声波水洗清洁,再扫描至硬盘;然后进入颜色校正、逐帧修复、声音扫描及修复阶段;最后进行声画合成。团队遵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影片进行去噪、去划痕、色彩增强等处理,提升清晰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动画的笔触和颗粒感。
《天书奇谭》是国产动画的代表作,它告诉大家,有趣是动画片的灵魂和生命。从专业角度来说,《天书奇谭》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雕塑、戏曲等艺术元素,比如片中很多角色形象来自戏曲造型。现在的动画往往依赖真人动作捕捉来设计人物动作,但在《天书奇谭》中,可以看到很多动画自身特性的体现。这些特质对当下的创作者而言是很好的学习教材。
数字技术使影片焕发出全新生命力。在我看来,修复的意义不仅在于重现,也是对过往创作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动画创作的启迪。我们今天看动画,要看得懂艺术家创作动画的出发点是什么、本心是什么。艺术不是看着大数据创作,数据都是以往的东西;艺术是引领,创作者要坚持自己的艺术高度。
《天书奇谭》原片89分钟,此次修复版本100分钟,片尾加了幕后特辑,展现了修复过程和对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的采访,这是一种致敬,更是传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2022年预计还将推出3部作品,其中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集结10名年轻导演,用不同的艺术方式来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这也是一份薪火相传。
这,是我们应有的坚守。
(本报记者曹玲娟采访整理)
科普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
把大美中国讲给更多人听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和同事们见证了不少爆款作品的诞生:《100年,重塑山河》《报告地球,这里是中国空间站》《这里是中国2》……这也是星球研究所创立以来始终专注和努力的方向——从地理的视角讲述脚下的土地,向大家普及硬核知识,传递中国之美。
互联网时代,做科普,尤其是地理领域的科普并不容易,我们要和太多分散注意力的内容一起竞争。如何吸引用户?我们选择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收益。首先,内容要相对通俗,用普通人能读懂而不是太过专业艰深的话来拆解知识;其次,提供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不管是图片还是图解,让读者一眼就能感受到极致的冲击力;再次,作品传递的立意和价值观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引发思考。当然,科普的通俗易懂和严谨准确很难兼得,我们在一次次碰撞中不断摸索。每篇科普文章都会由七八个人的团队,从查阅文献到确定框架,再到图表设计、内外审把关,投入一两个月的时间细细打磨,对于内容的调整经常会持续到推送前的最后一刻。社交媒体上,粉丝的留言也是我们接收阅读反馈、持续改进优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不断尝试前沿的技术手段。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者,我觉得数字技术对于内容的生产升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视觉化呈现、科普传播等方面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技术日新月异,未来我们会继续拥抱新技术,这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大势所趋。
5年多来,星球研究所的团队从一个人拓展到60多人,选题从江河山川延伸到超级工程、城市风情、宇宙星辰,产品类型从文章扩展到视频、图书,提供愈发多元的科普体验。我和星球研究所一起成长,现在既是创作者,也是团队的管理者,但我更希望将自己定义为地理爱好者——热爱星球,热爱人类。这种热爱驱动着我,持续去做科普这件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和大家一道认识大美中国。
2022年就要来了,我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团队,期待更多人能通过星球研究所这双“眼睛”观察和了解中国。我也希望自己有时间出去走一走,多看看祖国的锦绣山河。
(本报记者管璇悦采访整理)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
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对我而言,2021年是特别忙碌充实的一年。今年我们完成了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的建设,实施了青铜馆陈列提升改造,确定了新馆设计方案。这些工作对于提升三星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品质、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至关重要。
今年启动的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将成为未来几年我们各项工作的抓手。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级文化遗址公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其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核心项目,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博物馆的接待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今年,三星堆考古发掘进行了现场直播,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博的热情空前高涨。三星堆博物馆今年以来的游客人数达到150多万人次,是去年的5倍。博物馆是公众学习的课堂,也是深受喜爱的打卡地。游客不仅为文物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美独特的造型艺术所震撼,也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文创产品、配套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他们乐于互动参与,也愿意表达,对文化衍生品有丰富的需求。这些都为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完善提供了方向,督促我们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理想的博物馆是没有围墙的。作为文化传播机构,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使命。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观念上转变、方法上创新、内容上升级,不断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通过不懈努力,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和效能,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的价值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本报记者智春丽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9日 11 版)
作者: 编辑:刘舒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