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丨城市记忆·民国时期湘湖诸山俱产茶 徐家坞最盛
更新时间:2021-01-20 16:43:21 内容来源:
湘湖产茶,在古代的名气还不小。比如茗山,早在宋代就以“山多茗”而著称。可惜民国以来,湘湖诸山所产的茶叶越来越少,许多人只是知道湘湖产茶,对其中的细节了解不多。抗日战争之后,湘湖茶更是遭到严重打击。幸好当时的文献保存了一些昔日的面貌,让我们能够了解民国湘湖茶叶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履薄当时是湘湖师范的一名教师,他就亲眼见到湘湖农民采茶的情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柳枝儿抽出新绿的芽,斜睨着阳光,倒影在湘湖里,跟着水波曲折。一艘小艇满载着姑娘从桥下穿过,再往西行驶就是徐家坞了,船老大提高了音量,唱着湘湖的土歌:“桃花未红茶芽红,姑嫂双双入茶丛。青衫粉臂衬老绿,茶香哪及粉香浓。”原来这船上坐着的都是采茶妹。张履薄从沿湖的小路过石岩,往徐家坞的路上走去,他发现,沿着山路,都长着三两不等的茶树,到了徐家岭上,真好像到了九溪十八涧了。山上有1.3米多高的茶树丛,找不出一个空隙。刚才那群采茶妹妹,头上包着土布巾,手挟腰子篮,坐在小短凳上,一手摘茶,一面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民国《萧山县志稿》中说“今湘湖诸山俱产茶”,但对当时的主产地语焉不详。就像张履薄看到的那样,湘湖定山的农民是没有什么山地的,他们只能沿着平路种些茶树,最多也就供自己的需要而已。另外在石岩山会稍微好一点,但因为石岩山很陡,是一个瘦石山,茶树生长空间有限,因此零零星星地种些茶树,收获之后顶多只有少许能卖。不过徐家坞一带就不同了。那里密密麻麻的都是茶树,因为山势平缓,土壤又厚又肥,因此茶树能得到大片种植。徐家坞当时有120多户居民,他们靠山吃山,种了杨梅、李子和茶树,收入还不错。总收入中,还是茶叶占了大头。罗家坞也是个山坳,有着与徐家坞相似的平缓山地,不过这里种的茶树比起徐家坞要少些。至于青山张、湘北、湖里孙、山前吴、跨湖桥等地,茶树的种植都不占优。
最让张履薄刮目相看的是,种植茶叶让当地老百姓收入不菲,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湘湖有五茶之说。一茶是清明前,一芽一叶,俗名明前,又名旗枪;二茶是谷雨前,一芽两叶,俗名雨前;三茶是夏至前,这时嫩芽长出了三片叶子,又名三叶,俗名也叫木山;四茶是夏至后端午前,这时大芽粗叶,俗名粗茶;五茶是最差的,连有大叶,俗名叶茶。徐家坞产的湘湖茶,一亩地可以达到20斤到50斤的“一茶”,依照当时的价格,炒制好的干茶一斤价值一元,“二茶”每斤六七角,“三茶”每斤能卖到四五角,“四茶”“五茶”就比较便宜了,只值个二角以内。徐家坞120户居民,每年茶叶的收入大致可以抵得上全村人三个月的生活费。
最有意思的是,茶叶有时还可以充当硬通货。当时湘湖有童谣:“清明后,摘斤茶叶送舅舅,舅舅送给阿母廿个大馒头。清明过,摘斤茶叶送姑夫,姑夫给我一条土布裤,送我阿爹十个泥土步。”这场景又形象又有趣,更可见茶叶的价值了。
作者: 编辑:楼晶伊